三年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_第1页
三年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_第2页
三年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_第3页
三年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_第4页
三年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七篇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依据中国古代进展的特点可分为五个时期:萌芽;系统形成;进展;富强与中西数学融合。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七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力量,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洁实际问题。

2能依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特地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同学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其次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看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觉;比一比第一、其次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沟通,假如消失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确定。

其次组:用你喜爱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同学练习后沟通。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同学读题后问:本题你预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同学独立填写空格后,沟通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使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理解和把握整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操作、争论的活动,使同学经受探究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进展数感。

3.情感与价值观:让同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1.熟悉盒装手工纸数目

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同学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

同学猜后老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1.2.师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

(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

(3)80张纸有()沓;

(4)2盒纸有()张,()个百张;

(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2.1.探究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仔细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当怎样口算?

同学思索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沟通、急躁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

预设6:20+20+20=60所以60÷3=20。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里的编写意图,是以直观为支撑,形数结合。老师要尽量地多给出同学独立思索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自主探究中运用新知转化成旧知即表内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理解算理。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3相同同学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同学与同桌再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同学口算除法往往喜爱这样说: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这是一种描述的语音,是一种机械记忆的方法,这样的描述有时简单产生误会。如有同学说出,老师千万不行回避,应急躁关心同学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实这种规律的总结是预设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学应让同学充分理解算理,使同学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教学时,可以让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引导同学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转化为表内除法。只有这样充分地考虑到同学的后续学习,沟通前后学问的联系,总结出来的方法才能真正地为以后的学习服务。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依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同学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念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课件出示)

2.探究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沟通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

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同学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设计意图】在60÷3和600÷3的基础上,同学利用学问的迁移,直接类推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3.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1.探究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仔细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当怎样口算?

先思索,再小组合作沟通,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汇报沟通、急躁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2相同的同学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同学再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4)1200÷3呢?(板书)

【设计意图】同学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同学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同学对算理的理解。在沟通和复述中培育了同学数学表达力量。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1.探究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预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同学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同学说后,老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单张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张,分完后每份共有()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终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书)

(4)引导小结

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学问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同学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同学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纳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老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同学的口算力量,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3.课堂练习

3.1.算一算,说一说。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么算的?对比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边这组题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右边这组题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3.2.解决问题。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数相同的9列,再围成人数相同的3个圆圈。

(1)每列多少人?(2)每个圆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个圆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组“才智岛”习题。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买40枝铅笔。

20÷2=10(本)答:可以买10本。

4.巩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里

的数。

3.解决问题。

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一只鸵鸟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9倍。

请你自己算一算企鹅和鸵鸟的体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90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同学敏捷运用已有学问和阅历来解决问题,促进同学探究规律,发觉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意培育同学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局部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力量。

板书

口算除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后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同学经受探究过程,把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详细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受探究过程,把握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4=30×7=

(2)90里面有()个十,450里面有()个十。

(3)120÷3=320÷8=70÷7=180÷6=

2、估算:81÷8≈122÷4≈3.分气球。

(1)4个班,每班有20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有80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3)出示图: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二、探究新知

(1)第三个问题怎样列式?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

(2)同学先独立思索口算方法,然后组内沟通。

(3)汇报口算方法:我听见有的同学说得可好啦,谁情愿给大家说说?

①20×4=80,所以80÷20=4

②8÷2=4,所以80÷20=4

(4)有的同学是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有的是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爱哪种方法呢?把你喜爱的方法再和同桌说说。(引导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口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5)出示估算:83÷20≈80÷19≈

看一看这两道题,能不能运用你以前的学习阅历和刚才的口算方法来解决它们。女生第一道,男生其次道,想好后同桌相互说说。然后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可以怎样做?(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7)做一做:(口算,并说出想的过程)

60÷20=90÷30=80÷40=62÷20≈93÷30≈80÷38≈

3、考考你。出示79页做一做。

4、小结:

对比例1(1)(2)两题有何相像之处?

师小结:我们今日讨论的就是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你都学会了吗?

四、巩固新知:

1、口算下面各题:(80页1写书上)

(1)20×3=(2)60×4=(3)80×5=60÷20=240÷60=400÷80=生独立口算,观看每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把握想乘算除的口算方法)

2.解决问题:

小红的故事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她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体会,师总结)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班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是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口算除法是一节内容比较简洁,学起来又感到枯燥的课。教学时,我先出示一组算式让同学口算,到60÷20时消失3和30两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同学思索如何进行口算,提高他们的学习爱好。接着我利用我校打鼓的实际情境教学例2和估算的内容。使同学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同学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的引入新课。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洁,教学中采纳了独立思索、小组沟通、全班汇报的方式学习新知,让同学自主探究顺当地完成。让同学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叙述口算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在小组沟通、学习中准时评价,让同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同学的乐观性,我做得还不够好。今后预备教学时要站在同学角度看教材,以同学的眼光看难易,这样他们能学到更多,我也会学到更多!

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算理,并能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3、留意培育同学的数学思维力量和数学表达力量。

教学重、难点:

能较精确     的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教、学具预备:

CAI课件、板书用卡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口算:(出示卡片)

16÷836÷664÷840÷520×3120×4

2、口答

60里面有()个十。

800里面有()个百。

150里面有()个十。

3000里面有()个千。

二、学习新课

1、谈话:今年春节,天气很冷,我们每个家里仍旧吃上了新奇的蔬菜和水果,这和运输蔬菜的叔叔、阿姨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吧!(课件出示主题图)认真观看,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请1至2名同学回答)

2、它描绘的是农夫运输蔬菜的情境,赵伯伯担当运输黄瓜的任务。他说:“我3次就能运完60箱。”听了赵伯伯的话,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3、依据同学回答贴出卡纸: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4、你们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同学说算式)

5、要解决“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这个问题,算式是60÷3。

为什么是用除法算呢?(边说边板书:60÷3)

6、你能依据王叔叔、李阿姨他们的信息各提出什么问题呢?(同学提问题,说算式)

7、依据同学回答贴出卡纸: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板书算式:200÷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板书算式:240÷3)

8、看看黑板上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计算来解决。这就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节课先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一)探究一位数除整十数——例1(1)

1、同学们,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60÷3等于多少吗?请把你想到的结果告知同桌小伴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假如你不会做,那就请你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棒来分一分,信任你肯定能找到答案的!

2、同学争论、操作。

3、好,请同学们一起告知我,60÷3,商是——

4、你是怎样求出这个商的呢?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2至3名学生介绍不同的方法)

[应变预设:同学的方法也许会有以下三种,如有困难,老师应适当引导,最好三种方法都能呈现出来,使同学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1、摆小棒:1捆小棒表示1个十,6捆小棒就是60。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要分2捆,是20,所以60÷3=20。

2、想乘法:由于20×3=60,那么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肯定是20,所以60÷3=20。

3、想除法:由于6÷3=2,所以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也就是60÷3=20。]

5、依据同学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

(板书:①6÷3=2;×3=6006个十60÷3=202个十60÷3=2②(20)

6、现在,我们知道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了吗?真了不起!同学们把自己提出的第1个问题解决了。在算60÷3是多少的时候,用了这么多方法,有的是摆小棒;有的想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还有的是想乘法算除法。

(二)探究一位数除整百数——例题1(2)

1、600÷3等于多少?同学们先想一想。

2、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做的?(由于有60÷3的基础同学应当很快想到:由于6÷3=2,所以600÷3等于200或6个百除以3就等于200;想乘法:(200)×3=60,600÷3=200)

3、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口算像这样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那么就用你喜爱的方法口算下面几道题。出示: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80÷4400÷2300÷5

(三)探究一位数除几百几十——例题1(3)

1、看来新学问大家把握得不错,李阿姨也想请大家帮忙算一算。

2、该怎么列式呢?依据同学回答板书:240÷3=

3、240÷3等于多少呢?似乎挺犯难的,那咱们就在小组内先争论讨论,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开头争论吧!

4、找到答案了吗?请同学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板书:①24个十÷3=8个十;②(80)×3=240)

[评析:让同学从现实情境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乐观主动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自己思索、操作的基础上得出结果,再开展组内沟通,最终组织不同算法的同学进行全班沟通,这一自主宽松的探究过程;既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又让每个同学都有说话的机会,使培育同学的数学表达力量这一目标能落到实处。]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

1、(课件演示P15页做一做第1题)认真观看这幅图,你们发觉了什么?

(1)聪聪的问题是什么?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一试。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依据同学回答板书:40÷2=

(3)要求40÷2得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呢?引导同学说出不同的方法。

(4)好!让我们一起告知聪聪答案吧——平均每间蜂房住20只。

(5)看!聪聪在感谢你们呢!

2、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第15页,做一做第2题,请大家开动脑筋,把答案直接写到书上,开头吧!(集体订正)

3、我们用今日学习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数学书17练习三的第5题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后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同学们能乐观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表现真棒!说说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7页第1、2题

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精选篇5

教学目的:

⒈、经受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把握求简洁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力量。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爱的球类运动入手:“小伴侣们,你们都喜爱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伴侣都喜爱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日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竞赛,有爱好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议 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欢乐队”。)

师:“假如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确定不够,咱们想个方法,应当怎样进行竞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爱的嬉戏入手,激发了学习爱好;让孩子自己想出竞赛的方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立刻有方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竞赛。竞赛开头,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欢乐队”为胜。男生立刻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竞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欢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成功!”“吔!”男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懊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劝慰女生“欢乐队的小伴侣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欢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欢乐队成功!”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立刻反对:“不公正!不公正!我们是4个人,欢乐队是5个人,这样竞赛不公正!”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同学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方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同学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欢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连续引导大家:“欢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熟悉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觉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伴侣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索。此时的课堂很宁静,老师在急躁地等待着。

最终,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立刻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详细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感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力量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细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特别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竞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消失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伴侣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老师里一片安静。

突然,一个小伴侣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竞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立刻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奇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学问的运用要结合详细状况详细分析。那一段时间的缄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索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当擅长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圆满?你认为应当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精选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学校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殊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用到,如平均成果、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状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同学已具有肯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力量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洁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班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学问和熟悉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同学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关心同学敏捷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同学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把握。

教学目标:

1、在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解释简洁生活现象、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加与他人沟通的意识与力量,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学问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竞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竞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竞赛规章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竞赛状况,最终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同学依据男、女生套圈成果,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果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果的统计)。

三班级数学教育教案(2023)精选篇7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科目:数学/社会

学段班级:学校三班级

学习时间:2周的课外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年月日以及相关学问的理和理解,让同学了解人类制造历法、熟悉世界的过程。让同学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历法,知道现行太阳历的产生进展完善过程和特点。

2、通过理信息和合作沟通过程,培育同学搜集处理信息的力量和合作沟通的力量,通过制造“盼望日历”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创新力量。

3、通过对年月日的探究活动,使同学形成仔细科学的态度;通过对科学史的侧面了解,激发同学对科学的热忱和崇敬;通过对古代历法和人类文明史的了解,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同时克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狭隘的民族主义心情。

二、学习资源

1、文本信息,互联页,介绍人们对历法的探究过程和有关各种历法的形态。

2、《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3、《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4、《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数学课本。

5、20__年当年年历或者月历。

三、教学过程实录

1、师生会话,创设情景。

时间:

一个朝读(20分钟,下同。)

目标:

激发同学学习的动机和爱好,知道人类制造日历的必要和困难,为同学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过程:

老师:你多大了?你是哪一天诞生的?

老师:很好。我们现在乘坐“机器猫”的“航时机”,时间倒退3万年,那时候人们在做什么?留意现在是上午9时。

同学争论:刚起来,在吃早饭。有的同学反对:他们没有早饭吃,他们要去找东西吃。小孩也要上学。不,那时候没有学校,没有书本和纸张。对,才会造纸,那时候他们不会……

老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有的老师也不知道,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多大了,什么时候诞生的,你想他会怎么说?

同学七嘴八舌:他会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不,那时候没有年月日。没有人告知人时间。他会说他观察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或者多少次发大水,或者多少次下雪……

老师:同学们真聪慧,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看的书真多,不愧为提前读写试验班的同学。看来下面这些问题我不需要问了,你们自己就可以看书找资料解决。这里老师已经为你们预备了一些资料:有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我已经跟你们的计算机老师说好了,有的需要自己想方法找。老师信任你们肯定不会让老师绝望。

2、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余时间

目标:

自己找到关于年月日的产生进展相关学问。培育同学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力量和合作沟通力量。〕

发给同学《年月日探究提纲》人手一份。

请同学们查阅以下资料,分小组(6人小组)仔细争论后面的问题。一个星期以后汇报。

《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

《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

《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

当年年历、日历、月历。

①你认为人类最初把握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为什么?

②怎样叫做一天,一天是怎样形成的?

③怎样叫做一年,一年是怎样形成的?

④人类为什么需要日历?日历是怎样来的?

⑤你知道要哪些不同的日历?

⑥我们现在的日历是怎样来的?

⑦一年12个月、一个星期7天是人们支配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⑧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还是人们支配的?

⑨你对我们的日历满足吗?你盼望日历是怎样的?

⑩小明的是1993年2月29日诞生的,小明的奶奶记得清清晰楚,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任务之后,同学们显得特别兴奋,纷纷说自己家里有这个有那个,有的说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同学说他有《十万个为什么》。有的说他的爸爸确定知道……同学们每天沟通和炫耀着自己的“重大发觉”。在计算机课上,同学们上扫瞄了规定的内容(我们已经下载了整个页)。他们特别兴奋,看得很认真,做了许多笔记,当他们看: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古罗马的日历全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或者29天,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曾经有一年竟然有455天;7月8月都是大月竟然是皇帝定的……感到非常新奇和惊异。

3、小组汇报沟通。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主要能清晰以下几个问题和培育同学表达力量。

①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人们制定日历尽力符合这个时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困难的。

②一年支配12个月,一个星期7天,一个月30、31、29、28天也是人为的。

③我们的日历并不完善,除了由于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不是成天数以外,还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每年天数不一样,每月天数不一样,每月星期不固定等。

④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是如何支配的。

⑤我们的农历大致是怎样的。

过程:

老师:为了这一节课,同学们确定迫不及待了,同学们确定有许多东西想说出来,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告知老师。留意想好了再说,表述要清晰,可以看笔记,别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敬重别人,不要任凭打断别人的发言,有补充的要举手。已经说过了的,不要重复。

同学沟通的综述,(尽可能保留了同学的语言)。

我们认为人类最先知道的时间单位是天,他们每天看到日出日落这就是一天;

地球自转1圈是一天,就是24小时。地球绕太阳转1圈,是一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人们为了记录一些事情和支配农业生产特别需要日历,日历是人们长期观看太阳星星月亮的运行确定的,我们现在的日历,是从古埃及人7,000多年前制造的日历渐渐进展演化来的;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日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31天,4、6、9、11是小月,每月3欤??年支配了一个闰年,今年(2年)是平年,平年2月28天。我们还知道怎么算平年还是闰年,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我们还知道有农历,还有藏历,的少数民族很多都有自己的日历,有的还用绳子做日历;

每年12个月,每个星期7天,这些都是人们自己定的。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有时只有28天都有时有29天也是人定的,是罗马皇帝定的,他们不喜爱2月,2月要杀犯人。7月8月都是大月也是他定的,由于那是皇帝的月份。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

我对现在的日历不满足,有的时候一个月30天,有的时候一个月31天。特殊是星期几一点也不规律,比如我诞生的时候(1993年3月6日)是星期六,今年的生日却是星期三,明年是星期四,要是还是星期六多好,可以休息两天;

我盼望的日历应当每个月天数是一样的,每一天是星期几也的是固定的,没有现在这样麻烦。我还知道春节是农历的过年。农历一年就是354天,有时却有380多天。有时一年有12个月,有的时候一年有13个月,不怎么好;

其实人早就知道的一年是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科学家多数是天文学家,比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天文学家有许多,比如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等。古代科学很宏大,但是古代埃及罗马也很宏大。

是1913年开头使用公历。公历也叫做阳历,也叫做太阳历。再过3000年,现在的日历也要调整一天。

第十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是奶奶记错了。可能是奶奶记的是农历日期,农历2月有29。

4、巩固练习。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把握判定平年闰年的基本方法。能应用年月日学问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二次激发同学的探究热忱。

过程:

第一部分:基本练习(1课时)

①先阅读教材,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同学能够顺当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②下面的日期,某同学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回答:非法日期。是怎么回事?

1965年2月29日1983年2月30日

1999年12月32日1996年9月31日

同学知道从日历的规定来思索问题。

③下面那些日期是有效日期:

1993年4月5日1998年5月31日

0年2月28日8年2月29日

1998年2月29日4年2月29日

2100年11月31日20__年2月29日

其次部分:探究练习。

创设情景引入。

公元4000年,人类在外太空中找到一个和地球环境差不多的星球--盼望。盼望的资料如下:自转一圈(一天):24小时;公转(一年):300天(7小时整);没有月球这样的卫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人类将移民到盼望上,圆满的是,地球上的历法在盼望上不适用,但是又盼望保留一些地球上的生活习惯。请每个小组讨论制定适合这个星球的历法--盼望历法。要求认真考虑,大胆设想,仔细争论,广泛询问,不要像我们的历法一样,留下千年的圆满。一个星期以后,我们沟通评比出最佳。

同学特别兴奋,跃跃欲试。

5、其次次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外时间

目标:

制造出盼望日历。培育同学的创新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过程:

同学特别乐观,有的同学一下课便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查找书籍,有的同学和家长商议 ,有的同学还上查询。同学们一般是根据人们制定太阳历的思路制定日历,由于对太阳历的形成历史有肯定的了解,对太阳历的利弊有肯定的熟悉。所以“盼望日历”的制定都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