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动向分析]:本节教学大纲上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对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及溶液的定义及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即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本节中的有关知识都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已成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本节是中考必考知识,在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导入]:中考重现——通过中考题目检测学生复习前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1.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B.植物油加入水可得溶液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明显上升D.尿素施用过量会导致水污染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1)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g。(2)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3)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b.过滤c.降温结晶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填字母序号)。(4)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学生活动]:思考,并写出答案[板书]:(一)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师活动]:提问[学生活动]:给出自己答案[目的]:初步检测自己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且了解本部分的出题形式。[教师活动]: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基础知识点。[板书]: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概念轻松过关]: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本部分的相关概念。然后通过体验中考的练习,检验自己对本部分学习的状况。[教师活动]:强调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本单元的难点,也是易错点,引起学生的对本部分的重视[过渡]:回顾日照市近三年的溶解度曲线的考题[总结]:线——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陡升型);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缓升型);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Ca(OH)2(下降型)。点——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度相同。面——曲线上面,表示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曲线下面,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部分的详细的知识点,学生积极的呼应老师,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学生掌握更扎实。分类并通过讲练结合的形式对考题进行研究[教师活动]:提出命题形式,角度一:点、线、交点的含义、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板书]:角度一内容[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思考,并回答。[教师活动]:提出命题形式,角度二:由溶解度曲线的升降情况,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板书]:角度二内容[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练习。[总结]:陡升型——降温结晶、蒸发结晶;缓升型——蒸发结晶;下降型——升温结晶、蒸发结晶[教师活动]:提出命题形式,角度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方法。[板书]:角度三内容[思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思考,作答。[教师活动]:提出命题形式,角度四:由溶解度曲线计算或比较溶质质量分数;有关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换算[板书]:角度四内容[学生活动]:通过十道题目的练习,师生互动的形式,掌握本类题目。[师生互动]:通过中考题目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积极作答[总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来总结[目的]:通过学生对溶液等概念的理解,参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最后学生练习。学情分析: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基于以上的基础引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过举例让同学们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四因素加深理解。从而引入溶解度曲线,让同学们亲自动手画溶解度曲线、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用生活中的几个小实例引入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本次复习中通过讲练结合以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要求同学们能够准确的掌握本单元题目的做题思路,并精确的做出本单元的题目。效果分析:通过9月月考、期中考试、11月月考,可以看出我们莒县第三中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比较好,尤其是化学用语知识较扎实,我们认为成功的经验在于平时我们较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尤其重视对学生化学用语的掌握,并经常通过一些默写等形式进行阶段性的小练习,采用滚动式的阶段性训练形式,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双基得到进一步巩固。但在学科的科学思想、方法和能力方面还存在着问题。许多学生缺少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也不能很好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不能正确地表达,实验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习惯思维影响解题能力,有些学生对知识的钻研程度不够,思维的连续性不够。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不但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方面的培养;不但要对学生在学科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进行熏陶,还要对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及综合表达能教材分析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上课时觉得有新意,不重复,有条理,能调动起积极性,能通过上复习课,对该部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对该处的习题能迎刃而解。在本单元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水的分散性,对分散体系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并且溶液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本单元的课题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与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本章节复习以复习溶液、溶解度、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为主线,其中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在新课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形成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所以本章节复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概念进行输理,比较,更熟练的掌握知识,然后在正确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溶液的计算。教学重点就放在了“让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上,而难点是在一些有关问题上的突破。

九单元溶液复习评测练习重要概念回顾溶解度曲线考题研究线——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陡升型);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缓升型);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Ca(OH)2(下降型)。点——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度相同。面——曲线上面,表示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曲线下面,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角度一:点、线、交点的含义;比较溶解度的大小P点的含义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填“A”、“B”或“C”)相似。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A、C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______℃。当温度为t3℃,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依次为.角度二:由溶解度曲线的升降情况,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陡升型——降温结晶、蒸发结晶;缓升型——蒸发结晶;下降型——升温结晶、蒸发结晶从B溶液中得到B晶体,最合理的方法是_________;若A中混有少量的B,则提纯A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若使a、c的饱和溶液同时析出晶体,方法是。角度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方法(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断依据:(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条件和方法——对于大多数物质:思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1、t3℃时80gA加入到50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2、t3℃时,将30gA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是。3、向100gt3℃的水中加入85gA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A的晶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4、若把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保持原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若保持温度不变,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5、t1℃时,将A、B、C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仍然饱和的是______的溶液。6、当A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方法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当C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方法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角度四:由溶解度曲线计算或比较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换算计算的依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t2℃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2、t3℃时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需要的水最少。3、将t3℃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它们分别从t3℃降温到t2℃时,有晶体析出的是;溶液变为不饱和的是。所得溶液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5、t3℃时90gA的饱和溶液中有固体A的质量是。t3℃时90gA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20水后,可得到固体A的质量是。6、t3℃时,130gA加入到1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是,溶质的质量是。7、t3℃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到t2℃时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A____B(大于,等于,无法确定)。8、t3℃A、B物质的饱和溶液,降到t2℃时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A____B(大于,等于,无法确定)。9、t3℃等质量的A、B物质饱和溶液,降到t2℃时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A____B(大于,等于‘无法确定’)10、在t3℃时,向不饱和A溶液加入少量A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①水的质量,②溶质的质量,③溶液的质量,④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分数,⑤20℃时A物质的溶解度。其中不变的是()A.①和④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⑤体验中考1.【2017年山东省临沂市】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B.将40℃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质量不变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D.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加入3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2、【2017日照中考】20℃时,取18gKNO3和18gNaCl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各加入5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充分溶解,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所示,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1)a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填化学式)(2)甲图中,a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要使乙图中的NaCl溶液恰好变成饱和溶液,需要加入gNaCl固体.(4)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NO3,实验步骤,先加上溶解,再,然后过滤,洗涤、干燥.3、【2016日照中考】(4分)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t2℃时,在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最简比为。(3)t3℃时,100g水中溶解60gB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gC也刚好达饱和。(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____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方法提纯A。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教学模式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