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区一等奖】_第1页
书愤【区一等奖】_第2页
书愤【区一等奖】_第3页
书愤【区一等奖】_第4页
书愤【区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示儿》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作者简介:

陆游诞生和成长的时代,正值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进犯的时候。公元1126—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史称“靖康之变”,之后陆游随父亲向南逃亡。可以说,童年时代饱经丧乱的生活体验,点燃陆游心中爱国的火焰。少年时代的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从小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方被朝廷起用。陆游在政治上坚持抗金主张,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却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陆游是一位多产的诗人,现存诗约9300余首。在陆游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那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题书:愤:书写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分析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分析诗人“书”了哪些事?“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世人广泛传颂,请分析此联的妙处?1、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内容)2、在艺术手法上,颔联也极具特点。本联运用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既是叙写了战争之事,同时也是写景,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具体化。(手法)3、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借此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情感)(句意分析型)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分析诗人“书”了哪些事?“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分析诗人“书”了哪些事?“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首联“书”:颔联“书”:颈联“书”:尾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利之役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创作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表现手法?B、对比、虚实结合手法: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A、用典、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拓展思考: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内容: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不同点:

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报国无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对比手法(两个对比)3.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思考:“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拓展延伸链接高考答:1、总是见到浮云能遮蔽太阳,暗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