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香闺幽怨谁识得
Q益思对话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
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
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闺”的本意是小门。古人建房其内室居住
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怨”,埋怨,抱怨也。
益思精析
一工
一、闺怨诗主题归纳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和对丈夫的牵挂、关切
3.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宫怨诗)
4.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
5.表现闺中人的伤春、惜春
二、闺怨诗创作特色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
这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所决定,也为这类诗的主题(即
“怨”)所决定,周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歌中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已然构成一种感伤的传统色
调;文人所作,则无论是宫怨诗的悲叹“君恩无常”和“妾身薄命”,还是闺怨诗的抱憾色
衰爱弛或夫妻分离,其感伤色调亦极为明显。因此,它们也是古代感伤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两类诗多用第一人称(即抒情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叙写女性怨情。一首诗,既是
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它们织就了一部饱含辛酸情、浸满女儿泪
的古代妇女苦难心灵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这些诗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
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无论民歌还是文人创作,大都以动作或情态细腻地表现心理活
动见长。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
用比衬手法赋物写情,原是民歌的特长。“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
而陨”(《诗经•氓》),比喻爱情的兴衰;“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
情中道绝”(汉乐府《怨歌行》),比喻“君恩无常”。所以这种手法为“不遇”的士人在
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而这些作品较一般宫怨诗和闺怨诗显然又多一层曲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
神韵悠然”。请从词的感情和炼字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分)
(三)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
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
2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
的境界?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
之高妙。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试分析此结句之妙。
益思互动
(一)杂诗
沈侄期
闻道黄龙成,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①。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汉家营:借汉指唐,这里指唐的兵营。②龙城:匈奴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人
民共和国境内,这里借指敌方的要塞。
1.请赏析“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妙处。(4分)
2.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二)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①云和:乐器②昭阳:汉宫殿名,赵飞燕之妹昭仪所居。③西宫春怨:此用班婕
妤故事,抒写失宠嫔妃之哀怨。
1.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
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用。
2.试赏析“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的妙处。
3.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三)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杨华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本词颇有意境,请从“深”、“堆”二字中任选一字进行赏析。
4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
几层意蕴?
G益思拓展
边塞诗常见意象及代表诗歌
【常见意象】
⑴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
⑵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⑶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⑷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代表诗歌】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四)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五)长门怨
唐•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G益思小结
6
第二讲万水千山总是情
0益思对话
上节课我们学完了缠绵俳恻的闺怨诗,这一讲我们要走进清
新脱俗的山水田园诗。所谓山水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
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
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
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
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
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
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主要代表诗人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储光羲、
常建等。
0益思精析
一、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内容
i.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3.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二、山水田园诗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角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三、山水田园诗常见的写景技巧
1.听觉角度:
(1)动静结合,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
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以动衬静,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
鸣春涧中”。
2.视角角度:
(1)绘形、绘声、绘色如“绿树村边合,青山格外斜”。
(2)色彩映衬,如:“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解释字义(贴切)一一描绘景象(具体充分)一一抒发情感(整体把握)
5.运用描写技巧:白描。如:“方宅十余里,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
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6.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7.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多用白描和衬托的表现手法。
8.解题思路:什么景一一意境一一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辆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辆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
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二)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草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本诗意象丰富,请赏析第三联中的“嫩竹”“红莲”意象。
8
2.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3.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0益思互动
(-)宿王昌龄隐居①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
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
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4分)
2.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二)田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
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三)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①陂(b@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1.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2.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处)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首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做简要
赏析。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益思拓展
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区别
10
田园诗和山水诗合称山水田园诗,尽管两者描写的对象都是自然风光,由于两者生活背
景、志趣理想的不同,两位诗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各具特色。
—■、题材不同。
二者虽然都描写自然风光,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
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
起。田园诗在晋代陶渊明形成了艺术颠峰。
二、说理方式不同
陶渊明诗的说理,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说理,也就是说理论联系实际。陶诗
有很美的意境,他在让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把人引到一种境界中去进行说理。谢灵
运的诗有说理的成份,但有留有玄言诗的尾巴。诗人的田园诗并不仅仅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
生活,更主要的是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他把那些生活中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
鸣的东西写出来,几间草房、几缕炊烟,犬吠、鸡啼,从而让人明白一个道理,这样深入浅
出,让人感到更亲切,更崇高。
谢灵运因为他的山水诗只是掩饰他对权势的热衷,所以他的山水诗虽然能描绘一些外界
事物,但很难表露他的内心思想感情。正因为他不愿把自己仕途失意之情表露出来,才移情
山水;所以他的诗凡涉及个人的思想感情时,他总是借一些玄言佛经的词句来装点门面。“山
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非常确切地指出了他的山水诗的根本弱点,正因为
如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很多不能达到一个最高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理.
三、语言不同
陶渊明诗歌中的语言平淡自然,但又韵味隽永,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谢灵运诗的语言一
大特点就是对偶工整,词藻华丽,但有时由于过度追求偶句而显得重复累赘,语言刻意雕琢。
四、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陶渊明:抒发的是决心归隐、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谢灵运:集中抒发失意贵族
的那份苦闷和牢骚之情。
《咏贫士》第一首所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是余辉?”尽
管自己处境维艰、前途坎坷、命运凄惨,但他还是立志要远离“尘埃”,也就是当时黑暗的
统治势力,以求永远保持自己的高洁。所以,陶渊明自己立志弃官归隐。因此,田园诗所抒
发的是弃官归隐,决心归隐和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以此来抒发自己对污浊社会的愤恨
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于自己的归田园居犹如久被束缚的小鸟冲出樊笼,重返自然一
样欣喜。
而谢灵运是世袭康乐公,又是在任职期间获罪被诛,他的山水诗大多写于被贬之时。他
寄情于山水,把自己那份失意和牢骚显现于自己的山水作品之中。
G益思小结
12
第三讲何人不起故园情
0益思对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中国古典诗歌里最
常见的一种情感一思乡。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
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
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
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思乡诗……
G益思精析
一、思乡怀人诗的特点
•内容上
i.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秋
思》。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杂诗》
等。
3.闺中怀人,表达思妇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抒发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如王昌龄的
《闺怨》。
4.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边塞诗中多有涉及。如高适的《塞
上听吹笛》。
•意象
月一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杜鹃鸟一一凄凉哀伤的象征。
鹏鹃一一羁旅乡愁
鸿雁一一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另有笛、长亭、折柳、书信
特殊节日:除岁(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
•写法上:
触景伤情感时生情(中秋、重阳、春秋、日暮)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
妙喻传情
二、赏析思乡诗方法点拨
1.抓住意象,构建图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思乡怀人之情是一种凄凉柔美之情,
因此寄情的物象色调应该偏暗,感觉应该偏冷,形象应该偏柔美。
2.了解思乡怀人诗两种不同的抒情角度。从己如笔,抒写切身感受,如李白的《静夜
思》;或者从对方落笔,想象对方情状,表达思念之情。杜甫的《月夜》从妻子儿女入笔,
曲写思情。
(一)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
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特点。(4分)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
么?(3分)
(二)余干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有人评论此诗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14
0益思互动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蕨。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I.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二)月夜
(唐)杜甫
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这两个字是?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
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三)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G益思拓展
【美文赏析】
(-)思乡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楔,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
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
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
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
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
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乡愁尤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
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思绪如鱼在畅游。一度沉湎于生活的失意,然而那
山那水,那纯朴的人家,故乡的恒古不变的姿态,在诗歌中演译着淡化成一首无字的歌,一
篇无韵的诗章,而我的灵魂早已游离出去,透过千山万水,回归了故里,正和憨厚的乡亲们
一起品尝那纯纯的米酒。
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橹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
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亦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青草,更
行更远还生
(二)思乡
再次听到《稻香》里周杰伦那充满忧愁的声音——“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著
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著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
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不禁回想那些逝去的光阴,以及那遥远的故乡。
故乡,多么熟悉的字眼。在那,有逝去的光阴交织的、旖旎的秋色与童话般的梦;还有
那内心深处埋藏着的外婆的微笑;以及那如稻香般的斜阳。
曾几时,离开家乡的我抬头望着那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诵起“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
思落谁家。’’的名句。
16
离家在外的游子,在离家越来越远时哪个不是充满惆怅,但是那远行的脚步又是如此的
义无反顾。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想家。
时间斑驳在砖缝瓦沿间,岁月褪色在和风薄雾中。那乡愁却似那陈年的老酒,离乡的日
子越久,乡愁越浓。
又何时,望着远方的灯火而陷入沉思与想念。仿佛在那灯光下父亲正伴着下酒菜一口一
口品着小酒;母亲在灯光下又在缝制新衣。
心碎的想念将多少忧愁的思念遥寄与水?又把多少零碎的心情托付给涟漪片片?又将多
少游子的乡愁抛洒在字里行间?
故乡,在那里,有父母的牵挂与思念让我们倍感酸痛。
流水坠月,遮不了L的青葱;寂静轻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也都带不走父母对
你的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每一位游子背后都会有一份深切的牵挂与等待。在那会为你在昏暗
中留一盏明灯,指引你归途的路。无论你怎样,故乡都是你的本、你的根。
当今的中国多少的父母坚守故乡那一寸,只为了让在外的子女能找到回家的路。那临行
分别的泪水是中国最别致的风景。
当年第一批回大陆探亲的台胞们都会带一包土回家。这是他们心灵的寄托。无论你走到
哪。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内心为自己留那么一撮“土为自己留下一个期盼、一个梦。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会想起那在故乡牵挂自己的双亲。
我相信一个游子无论你走多远,你都会知道回家的路。不是因为那有多美好、富足。只
是因为一个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这里有你的本、你的根。
耳畔周杰伦那充满乡愁的声音仍在响起--“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心却早已飞往那
遥远的故乡..................
G益思小结
第四讲古来征战几人回
G益思对话
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
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生活渐渐关心,
对边塞的知识也丰富了,他们对边塞不仅不感到那么荒
凉可怕,而且还感到新奇。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
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
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0益思精析
一、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①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
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②中晚唐: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却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婉伤。
③宋代:仍洋溢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
二、边塞诗的主题
①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
②对将帅腐败无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③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借以歌颂边塞,赞美军人。
④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
三、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
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
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
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
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
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
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
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18
四、代表诗人
边塞诗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顽,高适《燕歌行》、岑参《臼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
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
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
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
王翰的《凉州词》,王维的《使至塞上》、《老将行》等。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塞下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出塞入寒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②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冷紫盛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指幽州和并州。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
(二)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洸①。
昔日长城战,感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沈: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1.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洗”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三)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南起,千烽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
出现的画面。
3.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益思互动
(一)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二)诉衷情
20
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
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
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
一个怎样的梦?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三)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骏骁。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骏骏(qinqi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Q益思拓展
唐宋边塞诗的区别
唐代边塞诗与宋朝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抒发爱国情怀,但细细对照阅读,却发现
唐代边塞诗昂扬,宋代边塞诗凄凉。
唐代边塞诗产生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百姓殷实,遇边境祸乱唐王朝多能克
敌制胜保住疆土。在唐代边塞诗人中,李顽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边塞诗善于通过将士的壮举,
突出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其诗基调慷慨昂扬。即使是《送魏万之京》这样的赠别诗,也有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昵”的劝勉,告诫友人魏万到了长安后,不要只看到那里
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湎其中、蹉跖岁月,而是要抓住时机成就一番事业。“有唐以来”唯一的
“诗人之达者”高适,一生几次到达边塞,因而对边塞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他的边塞
诗多是赞扬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他们杀敌立功的豪情,当然诗中也有对士兵艰辛生活和将
领骄奢淫逸的反映,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尤有骨力。其“转
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安西》)等诗句莫
不激人奋进!
而以边塞诗被历代广为传诵的岑参,曾经较长时间生活在西北边地,对戍边军旅生活、
边塞的自然风光、西北风俗文化都有极为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这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其《武威送刘判官赴破西行军》、《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火山云歌送别》等优秀诗作,都表达了不畏艰苦、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诗风
昂扬奔放。素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美誉的王昌龄,也是盛唐边塞诗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
《从军行》历来脍炙人口,反映了边防将士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洋溢着高亢的战斗豪情。
无需再多举例,李顽、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作品,其共同特点就是:大都
充满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克敌制胜的信念,格调昂扬奋进,读来给人一力的鼓舞。这种昂扬
的情调是与盛唐时期的国势相吻合的。
而宋朝则不同。两宋时期,与宋对峙并存的先后有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而宋朝统治者,对异族入侵不像唐朝那样予以坚决反击,而是一贯采取赂敌求和的
政策。这对于积贫积弱的宋朝来说,更始雪上加霜。同时,宋朝赂敌愈急,敌人入侵也愈急,
这更削弱了宋朝国力,从而也更无力、无胆反击外敌侵略,偶有主战派,在一片求和声中也
是孤掌难鸣,甚至惨遭不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怀名垂青史
的北宋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事业满边陲”,虽不以文胜,但也留下了《岳阳楼记》、
《渔家傲》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的表现边塞生活的《渔家傲》词在有宋一代更是独树一帜,
风格卓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一味退让,
侵略者得寸进尺,侵扰不已,而一心为民的范仲淹一向反对赂敌求和的政策。公元1040年,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镇守西北边疆。他抵挡西夏侵略,节度有方、名重一时,西夏很
畏惧他,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他虽然率领将士取得了--时一地的胜利,但却
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朝廷的赂敌政策,因而也难以消除边患。这就是《渔家傲》一词读来
沉郁、悲壮、凄凉的根源!在词中,作者把忧愤国事、御侮卫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边防将士以
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对当权者赂敌政策的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千。
再读一读南宋辛派词人的作品,我们更能强烈感受到词人们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国破山
河在”的悲叹,这与盛唐气象已相去甚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国势的强弱也会自然或不自然地渗入文学作品之中,唐代
边塞诗和宋朝边塞诗就是很好的例子。
22
G益思小结
第五讲一枝一叶总关情
0益思对话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
击节叹赏。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
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
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在考试
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
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
法的辨认与评析。
0益思精析
一、咏物类诗歌知识点概述
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其艺
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
(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
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
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托物言
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演染、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比如:月一一思乡;莲一一高洁;柳------送别;花
一一美好;松一一坚韧不拔:梅一一孤高,不流于俗;菊一一气质清高;梧桐一一凄凉悲伤;
芳草一一离恨;杜鹃一一哀怨、思归等等。
二、咏物类诗歌方法点拨
1.体察物态
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
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当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
而是要体察诗人的招粪物态之妙。
2.品味寄托
24
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鉴赏时,不但要
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
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揣
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
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
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
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
似。
4.操作步骤
①“读清”全诗。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
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赏析时要重点把
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
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二)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同是咏柳,但两诗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试作简要分析。
2.试析李诗中对比的表现手法。
(三)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诗句来谈。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益思互动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的鞍具。
1.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鹏鹃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
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
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
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
《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
在其列。“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
1.《鹏鹃天•桂花》的作者李清照,号,本词从题材上分应属于词
(诗),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层层言说桂花。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运用修辞手法形象地从侧面烘托桂花之美。(4分)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
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灾山体滑坡地震应急预案(3篇)
- 软件设计师考试自我激励与提升策略试题及答案
- 逆袭成功的软件设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企业网络服务模型试题及答案
- 高考数学解析能力提升指南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网络攻防技能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的影响力试题与答案分析
- 面对失败的成长经历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及答案
- 网络测量工具试题及答案
- 多媒体技术在教研中的应用计划
-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试题-期末简答19题复习 统编版(含答案)
- 三年级美术下册 《多彩的窗户》教学课件
- JJG 700 -2016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五方责任主体授权书和承诺书
- 《桂枝香·金陵怀古》ppt课件(沐风学堂)
- 《泵站运行工》word版
- API SPEC 5DP-2020钻杆规范
- 大学无机化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版) 第17章 卤素—— 内蒙古民族大学)
- 医院版LIS操作手册(共84页)
- 基于蓄热式加热炉PLC控制系统设计(共43页)
- 瓦楞纸箱检验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