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_第1页
语文-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_第2页
语文-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_第3页
语文-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_第4页
语文-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作文解析】一、关于作文材料读材料,揣测命题用意。作文要审题,审题要学会对作文材料抽丝剥蚕。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1)好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很多,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纳入写作范围。故事必须是“好故事”。这个“好”的简单评判,就是要有正能量。不好的故事,负面故事,如这几天刷屏的“董小姐”牵手中石油高管,看看起来很美的成都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小三傍高管的越轨事故,诸如此类,只能是街头巷尾的笑谈,“狗肉上不了正席”。(2)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注意是“可以”,不是一定,故事虽好,若听故事的人听不进、参不透,再好的故事也是枉然。(3)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是材料总结语,直指作文的中心立意。作文的任务就是写出故事的力量。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好故事的力量所在。二、关于概念内涵这次作文,我们要理解的概念是“故事”和“力量”。1.故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讲故事。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但是考生要有这个意识,以讲中国好故事为主,或者讲中国好故事为佳选择。2.力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力量:作用,效力。力量是对好故事作用的一种刚性化的形象表达,有力地地突显了好故事的作用。对力量的深度理解,又要借助作文材料中的相关概念。①题目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人民日报》)。讲故事,怎么就和“表达和沟通”联接起来呢?这里面有深意。为什么要讲故事?是有故事要讲。为什么要讲?是因为我们有好的故事,这些精彩故事不为人所知。甚至别有用心者污名化、抹黑我们,所以我们不但要讲,还要名正言顺地讲,堂而皇之地讲,充满自信地讲,就是因为我们要表达,要交流,要沟通。从这层面理解,让讲故事的人更好地表达自我,达到与他人(国)沟通的效果,进而“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所具有的推动文化交流、社会进步、国际交往的力量。②题目材料: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就是好故事对心灵的教育,是一个育心、培智、鼓劲、成长的过程。其实,好故事就是一本好书、好教材,让人热爱生活,变得高尚,让人汲取精神动力,充满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好故事对人心智的启迪、引领,鼓舞、激励,由外而内,直叩心灵深处,产生精神力量。所以说,好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三、关于作文立意立意:粗放型话题,精细化处理;大话题,小切口。作文话题越大,立意越简单,写的时候越要注意立意角度。一般而言,大话题,需小切口,也就是以小切口来撬开大话题。否则受800字篇幅限制,作文泛泛而论,大而无当。在话题范围内,找到一个着力点,写实,写深,才是立意应对良策。立意时要想到两点: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力量?故事要分类,要有内在的有机关联,集中倾向某一种力量。立意的重点,就是在这个“力量”上,要具体表达出是哪一种力量。如:不惧风雨、无畏勇敢,勤能补拙、苦能励志,勇于实践、迎接挑战,创新求索、科技报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大义当先、牺牲小我,热爱祖爱、家国怀情,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大话题,小切口,如庖丁解牛,找到切入口,才游刃多余。亦如海上冲浪,你得找到一个冲浪板才行,否则会被海浪无情淹没。四、关于作文构思(1)两点思维:个人和民族(国家)我们可以再回到作文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其实,力量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个人和国家。个人觉得,作文材料语句做以下调整,或许表意更明确: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考生在“好故事的力量”的立意时,从个人和国家层面自由选取,可以写个人,也可以写国家,也可以先个人再切入国家层面。(2)并列式:多个分论点设计一个最简单的构思办法,就是按题目中的相个可以“构思”,选取三点来展开构思。还可以从不同故事的对的教育作用,分三个方面设计:①A类故事+A种精神力量;②B类故事+B种精神力量;③C类故事+C种精神力量;也可以兼顾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设计:①A类故事+A种精神力量(个人);②B类故事+B种精神力量(国家);③故事有我,个人投身于国家,续写新时代中国好故事;递进式:逐层深入可以按议论文标准的三段论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①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好故事?②为什么好故事有力量?③我们该如何从好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奋勇前行?五、关于作文素材好故事,可选取的空间太广。站在考生角度出发,素材有两个方向,一是来自书本,一是来自现实生活。考生如果以果能将这两类素材兼顾,则效果更佳。书本是一种教育,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教育,由书本到生活,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在学习中成长,在生活中实践。(1)课本素材:本次作文,除作文话题与教材单元作文有关外,作文素材方面,课本中好多素材都可引用,存在着隐性关联。部编教材课文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好故事。《离骚》中屈原的故事,千古以来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为中国而死的知识青年,以青年革命烈士的故事传递了不屈不挠斗争的中国魂;《党费》中为保护同志而献出生命对革命无比忠诚的黄新,让我们感受到柔弱的女性身上所具有的信仰的力量;《荷花淀》中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在战斗中成长的水生嫂,让我们无论何时军民同心,都有保家卫国、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让我们看到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平凡劳动者张秉贵,勤恳认真无私奉献,正是平凡才成就了中国的伟大;《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中顽强奋斗敢为人先的领域探索者袁隆平、钟杨,《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大义当先牺牲小我的一线抗疫医护人员……他们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启迪,都给我们以前行的力量。考生如果把这些素材串联起来,由个人到国家,就是一篇好作文。(2)现实素材《人民日报》评论: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考生可以立足当下中国,放眼世界,有国际视野,向世界宣讲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是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表现。这方面的素材太多太多,相信每一位考生考前都做足了准备,这里就不例举。素材很多,就看你如何有机串联,在你的文章世界里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就如同优秀的导演,总能让优秀的演员在合适的角色上,把剧本演活。六、关于作文备考(1)开放型呈现类作文正式亮相高考作文,将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方向之一高考作文一直在求新求变的道路上。在新高考大背景下,新高考卷作文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此卷在引领高考风向上有“扛大旗”作用。从2021年“强弱之变”,到2022年的“本手、俗手、妙手”,新高考Ⅰ卷从二元思辨到三元思辨,在思辨风向上引领高考作文主风向,作文题目极为经典。这种思辨主风向在2023年高考全国甲、乙两试卷得到延续,在保持思辨的同时,题目演变为材料略的二元对立思辨型作文,开放度高。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一种全新的作文类型正式在高考出现。这种作文其实在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联考作文一(安徽、云南)中已经初现端倪。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联考作文作文一(安徽、云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2023年新课标I卷(新高考I卷)适用省份: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比较分析】如果说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联考作文呈现的是中国自然之美,那么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呈现的则中国人文之美。一个是呈现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一个是呈现中国动人的故事。两则作文类型怎样命名呢?这个在接下来的2024届高考备考中肯定会有定论,笔者姑且称之中高度开放型呈现类作文。其具有以下特点:1.立意零门槛。试题友好型,不设立意门槛。2.材料极简单。作文材料短短一两句话,字数不过100字。3.生活情境化。变考生与试题的互动为考生与生活的互动,将写作引向生活。4.话题开放性。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与思考,体现出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意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5.素材密集型。这种呈现类型作文,对考生平时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一大考验。如上面两道作文题,无论是写美丽的中国自然山水,还是写可爱的中国动人故事,考生首先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否则作文写起来就会言而无物。作文立意难度不高,作文材料十分简洁,话题高度开放,回归考生生活,对考生的阅读积累有较高求。这种类型的作文,对于来自己城市和乡村的学生,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差别。比如,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联考作文,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多少会受现实影响。(2)考教结合衔接紧密,部编教材单元作文值得关注2023年高考结束,新教材全面铺开,新高考改革大势所趋,试题中有诸多变化,在回归教材这一点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教育部考试院在《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就“关联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效率”这一点,有专门表述,内容如下: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好故事有力量”,与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有着潜在的关联。【原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菜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地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地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外宣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9月2日《人民日报》)考教结合衔接紧密,部编教材单元作文值得关注。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取材《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呼应新教材内容。除《红楼梦》外,《乡土中国》亦可作为作文选材。此外,部编教材的单元作文也是重点。如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作文训练(诸子百家名言名句为作文材料),这种类型的作文在平时训练中大量出现。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透露出高考考教结合衔接紧密的风向,其中作文方面,部编教材单元作文值得关注。【范文参考】借故事之力铸青春之盛阳新县高级中学高二(13)班柯雅檬泱泱华夏,有数不胜数的好故事。好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还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基。吾辈青年当不断学习好故事,借助好故事的精髓,谱华夏之章,铸青春之盛。学习好的故事,可改变命运。范仲淹从小立志不做名医,就做名相,养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气度,才有了后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