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高2022级2023年春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高2022级2023年春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高2022级2023年春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高2022级2023年春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高2022级2023年春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高2022级2023年春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瞑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不合时宜的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节选自关四平、陈默《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材料二: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有删改)材料三: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可以使彼此之间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衬托作用,而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的外部对照,应当是《红楼梦》式的对照,对照的双方都应当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只有这种对照才是高级的对照方式。那么这种高级的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怎样才能实现呢?关键是必须从外转入内,即依赖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美丑的二重组合,并且,典型性格内部的对照,很少只是单纯的一组对照关系,它往往形成多组对照关系,并形成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在这个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通过一定的中介,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这就是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这些二重组合单元,在性格内部积极运动,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形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以项羽为例,他的性格就是一个复杂的对照系统。钱锺书先生汇集《史记》中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找出项羽多种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照,他说:“‘恭敬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项羽丰富复杂性格系统包括善与恶、残暴与仁爱等多种性格的二重组合单元,由于两极对照中又有心理中介与感情中介的联系,因而形成犁然有当的性格运动。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主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次要人物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例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具有自己复杂的性格对照系统,而次要人物晴雯、袭人等,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以袭人为例,她既恪守奴才的本分,全心全意地尽奴仆之职,但也流露出对自己“奴才命”的不满。她对主子极其温顺,似有逢迎之嫌,但她又同情刘姥姥,惜老爱贫,似无势利之心。她对宝玉既有“从”也有“爱”,既有奴仆对主子卑微的恭顺,也有青春少女对恋人真实的痴情。袭人性格内里包含着美丑、善恶的对照,这种对照是由很多二重组合单元互相交叉构成的,因此,袭人的性格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袭人的性格塑造与晴雯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蕴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这些内容既确定又不确定,既复杂又深邃。这样,她们的性格外部对照,由于自身性格内涵的丰富,而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一部作品的形象体系,尽管作家可采取多种对照手段,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和组合。(节选自刘再复《红楼梦悟》,有删改)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场定型”是指人物一出场,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可以使人物在亮相瞬间形象鲜明。B.

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时,作者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借林黛玉的眼,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方面为贾宝玉“定型”。C.

《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渲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反复刻画出来的。D.

在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可以分别形成多组对立统一联系,即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心”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神”。B.

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选取《红楼梦》中的典型例子将两种塑造人物的方式进行比较阐述,增强了说服力。C.

材料二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几种方式,这些方式,虽有所不同,但能让所刻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D.

材料三通过袭人和晴雯形象间性格差异的分析,论证了次要人物的塑造成功主要来自外部的对照和比较。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林黛玉眼里王熙凤的出场定型。B.

贾宝玉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呈现了外表英俊、眉目含情、喜怒无常的不合时宜的整体形象。C.

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正派和反派性格单一又鲜明对立,这种塑造方法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高级人物性格对照方式。D.

《鸿门宴》中,项羽的英勇霸气、天真轻信与刘邦的能屈能伸、虚情假意形成对比,这属于高级的对照方式。4.

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

请结合材料分析《祝福》中“我”的形象是如何体现“性格对照”的。(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后激动地大声喊道,“真的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我亲爱的!”瘦子在吻完后开始说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喂,让我把你看个够!你还是那么帅,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奈尔,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奈尔!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我正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不,我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他马上满脸笑容,笑得脸都歪了。他的脸好像被火烫着了似的。他的身子好像在缩小,腰也弯了,好像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仿佛也在缩小,皱起了眉头……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了。纳法奈尔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瘦子只握了握他的三个指头,深深地鞠了一躬,媚笑着:“嘿!嘿!嘿!”他的妻子也满脸堆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胖子身上散发着“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身上散发着“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作者用气味的对比,暗示两人身份地位的高低悬殊。B.

瘦子的妻子也瘦,下巴长长的,探头探脑,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她较少出门,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和瘦子同属社会小人物。C.

本文两次写道“又惊又喜”,第一次是写胖子和瘦子重逢时的惊喜,第二次是写瘦子一家得知胖子是高官时的惊喜。两次描写都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有讽刺之意。D.

本文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俄国官场的等级森严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膝,鞭挞庸俗畸形的社会心态。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不写具体时间,暗示了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以胖瘦来称呼人物,则暗示了故事不是发生在特定人物身上。这样写更强调了故事的普遍性、广泛性。B.

作者在故事开头刻画胖子的外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胖子嘴唇油光锂亮的模样,与后文对瘦子的相关描写形成对比。C.

作者把瘦子得知胖子官阶前后的语言和行动变化进行对比描写,将他前后的神态和外貌进行漫画式夸张描写,写出了瘦子善于逢迎、趋炎附势的世俗心理。D.

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小说情节曲折离奇,揭示胖子身份是情节发展的关键。结尾处对瘦子的妻子和儿子的描写发人深省。8.

契诃夫主张“努力使人物的心情在他们的行动中就清晰可见”。请以纳法奈尔为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心理变化。9.

契诃夫为什么选择瘦子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小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角?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乙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①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后,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战国策·赵二》丙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②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战国策·秦策三》①猲,[hè]古通“吓”,恐吓,吓唬②应侯,即范雎。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A是B唐C雎D载E音F乐G予H之I五J十K金L居M武N安O高P会Q相R与S饮11.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人之”与“臣于人也”的“臣”不同,前者是使动用法,含义为“使六国人称臣”,后者作动词,表“臣服”。B.

“不问金之所之”,与“苏秦从燕之赵”的“之”,都作动词,含义相同。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的“以”用法不同,前者为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关系。D.

“今见破于秦”与“王见大王之狗”,用法相同,作动词,都是“看见”的意思。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雎公开宣扬“邯郸人谁来取者”,意鼓励邯郸人来领取黄金,从而辨识出哪些人愿意与秦国交好。B.

苏秦游说赵王很注意劝说的层次性。他首先指出赵王不必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六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指出六国破秦有客观条件,接着再揭露连横派只顾私利的真面目,从而阐明了秦国必破的观点。C.

烛之武说理有理有据。他劝说秦伯放弃攻郑,可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D.

秦国相国应侯,老谋深算,深谙复杂人性。在多国合纵准备攻秦之际,他让唐雎运用金钱这块试金石成功瓦解了合纵者的势力。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14.

读罢选段,有人认为这三位劝说者都运用了离间计,你认为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晚归山居刘沧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B.

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C.

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D.

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16.

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的相同和意境的不同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每个弟子述志时都能体现出性格特征,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仲由的神态描写,体现了他粗疏、直率的性格。(2)《阿房宫赋》中将秦挥霍无度与其对六国极力搜刮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终继五国迁灭”,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柯里的街道上,高挂的大红灯笼尽显过年的喜庆,我看到春节度假来此的游客

,熙熙攘攘,从人们的口音及自驾车牌中,不难感觉到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是从遥远北方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赶来的,那柯里的吸引力

。要知道,这里如今已经是云南省特色小镇、国家4A级景区了。而且,最让那柯里人感到自豪的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亲临那柯里考察并勉励他们搞好乡村旅游、传承好“茶马古道”文化。然而,在清朝时期它还只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小驿站,并非今日这般引人注目。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几乎在史籍中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的地位。今天,依托着这条古老的茶马古道、依托着因此而生的乡村主题游、依托着茶文化的推广,文化古迹保存相对完整的那柯里

成了当地的一张王牌,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七零八落

可见一般

自然而然B.

络绎不绝

可见一斑

自然而然C.

七零八落

可见一斑

大势所趋D.

络绎不绝

可见一般

大势所趋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在史籍中几乎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的位置。B.

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因为,小到几乎在史籍中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的位置。C.

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在史籍和主要地图中都几乎找不着关于它的位置和记载。D.

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因为,小到几乎在主要地图上找不着它的位置,在史籍中也没有关于它的记载。20.

下列选项,与文中“茶马古道”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杜甫著名的《登高》诗中说:“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名句。B.

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各有不同的形式。C.

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正是这种“社会需求”刺激了传播技术的创造。D.

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互联网时代,从论坛到知乎,从博客到微博,从新闻网站到哗站、抖音与快手,文字、图片与视频,长短随意、方式灵活,人人皆有舞台,人人皆可表达,我们的观点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可是,我们拥有“自媒体”账号的同时,①

,我们履行好了吗?最近这两年,我们都切身感受到网络谣言的可怕,当事人更是深受其害。真相还在穿鞋子,

。一个个惊悚的标题跳动着,叫卖着,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一边满足了很多人的猎奇心理,一边收割了大把流量。他们没有想过,③,同时还有可能造成社会恐慌,以及导致不应该的社会矛盾激化对立。网络暴力被称为“消音的枪”是非常准确的。有人说,我只是在下方评论了一句,最后发生的悲剧与我无关。其实,这些蜚语流言、侮辱谩骂,通过网络形成枪林弹雨,被放大成千上万倍,这让受害者瞬间“社死”。这样的声音多了,网络就会变成垃圾场,并对公序良俗造成冲击,人人自危,人人掩鼻而过,网络暴力者亦会被反噬,这样的网络环境是我们想看到的吗?我想每个人的答案不言自明。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四.写作23.

下面的图片是一次班会的主题,体会其寓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瞑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不合时宜的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节选自关四平、陈默《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材料二: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有删改)材料三: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可以使彼此之间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衬托作用,而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的外部对照,应当是《红楼梦》式的对照,对照的双方都应当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只有这种对照才是高级的对照方式。那么这种高级的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怎样才能实现呢?关键是必须从外转入内,即依赖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美丑的二重组合,并且,典型性格内部的对照,很少只是单纯的一组对照关系,它往往形成多组对照关系,并形成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在这个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通过一定的中介,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这就是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这些二重组合单元,在性格内部积极运动,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形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以项羽为例,他的性格就是一个复杂的对照系统。钱锺书先生汇集《史记》中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找出项羽多种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照,他说:“‘恭敬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项羽丰富复杂性格系统包括善与恶、残暴与仁爱等多种性格的二重组合单元,由于两极对照中又有心理中介与感情中介的联系,因而形成犁然有当的性格运动。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主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次要人物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例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具有自己复杂的性格对照系统,而次要人物晴雯、袭人等,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以袭人为例,她既恪守奴才的本分,全心全意地尽奴仆之职,但也流露出对自己“奴才命”的不满。她对主子极其温顺,似有逢迎之嫌,但她又同情刘姥姥,惜老爱贫,似无势利之心。她对宝玉既有“从”也有“爱”,既有奴仆对主子卑微的恭顺,也有青春少女对恋人真实的痴情。袭人性格内里包含着美丑、善恶的对照,这种对照是由很多二重组合单元互相交叉构成的,因此,袭人的性格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袭人的性格塑造与晴雯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蕴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这些内容既确定又不确定,既复杂又深邃。这样,她们的性格外部对照,由于自身性格内涵的丰富,而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一部作品的形象体系,尽管作家可采取多种对照手段,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和组合。(节选自刘再复《红楼梦悟》,有删改)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场定型”是指人物一出场,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可以使人物在亮相瞬间形象鲜明。B.

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时,作者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借林黛玉的眼,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方面为贾宝玉“定型”。C.

《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渲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反复刻画出来的。D.

在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可以分别形成多组对立统一联系,即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心”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神”。B.

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选取《红楼梦》中的典型例子将两种塑造人物的方式进行比较阐述,增强了说服力。C.

材料二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几种方式,这些方式,虽有所不同,但能让所刻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D.

材料三通过袭人和晴雯形象间性格差异的分析,论证了次要人物的塑造成功主要来自外部的对照和比较。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林黛玉眼里王熙凤的出场定型。B.

贾宝玉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呈现了外表英俊、眉目含情、喜怒无常的不合时宜的整体形象。C.

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正派和反派性格单一又鲜明对立,这种塑造方法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高级人物性格对照方式。D.

《鸿门宴》中,项羽的英勇霸气、天真轻信与刘邦的能屈能伸、虚情假意形成对比,这属于高级的对照方式。4.

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

请结合材料分析《祝福》中“我”的形象是如何体现“性格对照”的。【答案】1.C

2.D

3.B

4.

举例论证,举了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如以项羽、袭人为例,论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内容丰富。

5.

①内部对照:“我”一方面是一个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却只能选择逃避,不断陷入无力挽救的困境。②外部对照:我对祥林嫂的命运充满着同情与悲愤,与鲁镇其他人的冷漠无情形成对比。(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错,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是“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原文说的是“不是”,而不是“不仅是”。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论证了次要人物的塑造成功需要来自外部的对照和比较”错,材料三第三段“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就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蕴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因此,一部作品的形象体系,尽管作家可采取多种对照手段,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和组合”,由此看出,材料以“袭人和晴雯的性格对照”论证了人物性格内部对照和组合的意义,它在一部作品的多种对照手段中具有绝对性意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喜怒无常”错,原文“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从材料一中无法看出贾宝玉“喜怒无常”。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钱钟书先生汇集《史记》中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找出项羽多种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照……项羽丰富复杂性格系统包括善与恶、残暴与仁爱等多种性格的二重组合单元,由于两极对照中又有心理中介与感情中介的联系,因而形成犁然有当的性格运动”“例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具有自己复杂的性格对照系统,而次要人物晴雯、袭人等,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以袭人为例,她既恪守奴才的本分,全心全意地尽奴仆之职……”可知,使用举例论证,举了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例子,论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内容丰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内部对照:材料三关于内部对照的表述是“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美丑的二重组合”。《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只能逃避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由此可见,一方面是一个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却只能选择逃避,不断陷入无力挽救的困境。②外部对照:材料三关于外部对照的表述是“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可以使彼此之间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衬托作用”。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人物,有鲁四老爷这样冷漠的卫道士,即使祥林嫂死了还要骂她是“谬种”,认为她死的不是时候;有同情祥林嫂命运既而麻木的鲁镇人,这些人对祥林嫂未必没有同情,但却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麻木不仁,甚至把她的悲剧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有柳妈这样的迷信人物,她与祥林嫂本来同是底层人物,却跟祥林嫂说地狱的事,劝她“捐门槛”赎罪,间接促成了祥林嫂的死亡。而“我”却同情祥林嫂,想要让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对祥林嫂的命运充满着同情与悲愤,与鲁镇其他人的冷漠无情形成对比。(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后激动地大声喊道,“真的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我亲爱的!”瘦子在吻完后开始说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喂,让我把你看个够!你还是那么帅,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奈尔,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奈尔!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我正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不,我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他马上满脸笑容,笑得脸都歪了。他的脸好像被火烫着了似的。他的身子好像在缩小,腰也弯了,好像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仿佛也在缩小,皱起了眉头……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了。纳法奈尔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瘦子只握了握他的三个指头,深深地鞠了一躬,媚笑着:“嘿!嘿!嘿!”他的妻子也满脸堆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胖子身上散发着“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身上散发着“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作者用气味的对比,暗示两人身份地位的高低悬殊。B.

瘦子的妻子也瘦,下巴长长的,探头探脑,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她较少出门,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和瘦子同属社会小人物。C.

本文两次写道“又惊又喜”,第一次是写胖子和瘦子重逢时的惊喜,第二次是写瘦子一家得知胖子是高官时的惊喜。两次描写都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有讽刺之意。D.

本文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俄国官场的等级森严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膝,鞭挞庸俗畸形的社会心态。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不写具体时间,暗示了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以胖瘦来称呼人物,则暗示了故事不是发生在特定人物身上。这样写更强调了故事的普遍性、广泛性。B.

作者在故事开头刻画胖子的外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胖子嘴唇油光锂亮的模样,与后文对瘦子的相关描写形成对比。C.

作者把瘦子得知胖子官阶前后的语言和行动变化进行对比描写,将他前后的神态和外貌进行漫画式夸张描写,写出了瘦子善于逢迎、趋炎附势的世俗心理。D.

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小说情节曲折离奇,揭示胖子身份是情节发展的关键。结尾处对瘦子的妻子和儿子的描写发人深省。8.

契诃夫主张“努力使人物的心情在他们的行动中就清晰可见”。请以纳法奈尔为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心理变化。9.

契诃夫为什么选择瘦子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小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角?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6.C

7.D

8.

小说多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以此反映其心理。①在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犹豫了一下,摘下了帽子”“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心里犹豫,不想太靠近,表现了他不由自主的轻慢态度。②知道胖子的官级之后:“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表现了他由轻慢变为崇敬、谄媚的心态。

9.

①从小说主旨来看,作者所要批判的就是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奴性心理的社会现实。②从人物角度看,这样的小人物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这一形象更能折射出畸形的奴性社会心态,寓含作者的同情与批判,更具讽刺性。③打破传统的“批判达官贵人”的写法,以原本令人同情的小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两次描写都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有讽刺之意”错误,本文第一次写胖子和瘦子重逢“又惊又喜”,是真实的不掺杂利害关系的惊喜,是老朋友分别多年后不期而遇的惊讶和喜悦,是本能的自然的心理反应,没有丰富含义,更没有讽刺之意。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情节曲折离奇”错误。《胖子和瘦子》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截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就一个场景,老朋友在火车站重逢。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关于纳法奈尔的几处描写,具体通过行为等描写分析此人物的心理。小说四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比如开始见到胖子的时候,他“犹豫一下,摘下帽子”,再次提及他时,仍然是“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在得知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不太想靠近胖子,懒得跟他应酬。“犹豫”“躲”反映了他不够热情,不愿亲近对方的心理。在听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之后,纳法奈尔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这些动作和表现显出其过分崇敬的非正常心理。通过他的动作,可以看到此时的纳法奈尔变得庄重起来,这前后行为的变化,源于他知道对方的身份后,趋炎附势、阿谀谄媚的心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人物上,契诃夫之所以以瘦子这样的“小人物”作为自己小说的主人公,是因为这种人是生活中的大多数,最具有普遍意义,最能表明生活的本质,使作品显得朴素真实。他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发掘人生的悲剧,以瘦子的前后变化,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沉痛。通过“瘦子”这一形象更能折射出畸形的奴性社会心态,寓含作者的同情与批判,更具讽刺性。主旨上,小说通过人物言行和神态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把“小人物”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卑躬屈尊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揭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嘲笑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和庸俗作风。选材上,小说只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透视社会深层的内容。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可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乙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①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后,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战国策·赵二》丙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②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战国策·秦策三》①猲,[hè]古通“吓”,恐吓,吓唬②应侯,即范雎。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A是B唐C雎D载E音F乐G予H之I五J十K金L居M武N安O高P会Q相R与S饮11.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人之”与“臣于人也”的“臣”不同,前者是使动用法,含义为“使六国人称臣”,后者作动词,表“臣服”。B.

“不问金之所之”,与“苏秦从燕之赵”的“之”,都作动词,含义相同。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的“以”用法不同,前者为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关系。D.

“今见破于秦”与“王见大王之狗”,用法相同,作动词,都是“看见”的意思。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雎公开宣扬“邯郸人谁来取者”,意鼓励邯郸人来领取黄金,从而辨识出哪些人愿意与秦国交好。B.

苏秦游说赵王很注意劝说的层次性。他首先指出赵王不必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六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指出六国破秦有客观条件,接着再揭露连横派只顾私利的真面目,从而阐明了秦国必破的观点。C.

烛之武说理有理有据。他劝说秦伯放弃攻郑,可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D.

秦国相国应侯,老谋深算,深谙复杂人性。在多国合纵准备攻秦之际,他让唐雎运用金钱这块试金石成功瓦解了合纵者的势力。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14.

读罢选段,有人认为这三位劝说者都运用了离间计,你认为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GLO

11.D

12.C

13.

(1)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2)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致力于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请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14.

①材料甲中,烛之武向秦王分析攻郑对秦国的弊端并联系晋国曾经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指出晋国扩张秦国必危,从而离间两国的军事同盟;

②材料乙中,苏秦向赵王分析了连横势力各图私利,争相贿赂秦国的情况,成功离间了秦赵关系,使赵王接受了合纵;

③材料丙中,应侯利用重金,离间了合纵力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于是范睢就派秦臣唐睢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十金,让他居住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第一个分句,“于是唐雎载音乐”中“于是”为句前状语,“唐雎”做主语,“载”为谓语,宾语为“音乐”,该句独立完整,应在“乐”后断开,所以第一处断在“G”处;第二个分句,“予之五十金”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范睢”,“予”为谓语,“之”“五十金”是宾语,应在“金”后断开,所以第二处断在“L”处;第三个分句,“居武安”为“居(于)武安”的省略,为状语后置句,所以第三处断在“O”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使六国人称臣。/臣服于六国。B.正确。两个“之”都解释为动词“到”。句意: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送到了哪些人手里。/苏秦从燕国到赵国。C.正确。句意: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D.“含义相同”说法错误。两个“见”用法不同,“今见破于秦”,“见……于”,表被动;“王见大王之狗”,“见”,动词“看”。句意:现在各国被秦国灭亡。/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可见,留下了部分兵力。还有,秦国撤兵的原因虽与烛之武的游说密切相关,但“完全是因为”的说法太绝对,不客观。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有何厌”;“厌”,满足;“肆”,扩张;“阙”,损害;“焉”,哪里。(2)“是故”,因此;“务”,致力于;“熟”,仔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由材料甲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可知,烛之武向秦王分析攻郑对秦国的弊端,并联系晋国曾经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指出晋国扩张秦国必危,从而离间两国的军事同盟;由材料乙中“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可知,苏秦向赵王分析了连横势力各图私利,争相贿赂秦国的情况,成功离间了秦赵关系,使赵王接受了合纵;由材料丙中“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可知,应侯范睢利用重金,离间了合纵力量。参考译文:甲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乙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他游说赵王说:“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团结一致,合力西向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被秦国灭亡,却西向而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与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与臣服于别国,两者哪能相提并论呢。那些主张连横的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一旦能和秦国讲和,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美化住宅,欣赏竽瑟所奏的音乐,品尝各种美味,前有舞乐,后有宫女,美人姣笑,然而一旦秦祸临头,他们却不与诸侯共忧患。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寻求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请大王对此要深思熟虑。”之后,赵王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赐给他一百辆有装饰的兵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对白玉璧、一千纯锦绣,让他用这些财物与其他五国诸侯缔结合纵之约。丙天下的策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联合六国抗拒强秦,这时秦相应侯范雎对秦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豪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互相争夺,乱咬乱叫。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于是范雎就派秦臣唐雎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十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金呢?”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已得到黄金的人,跟秦国像兄弟一样亲密了。应侯又告诉唐雎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给人就算功德圆满,现在再派人拿五十金给您。”于是唐唐雎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没分完三千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互相争夺起来。(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晚归山居刘沧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B.

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C.

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D.

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16.

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的相同和意境的不同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答案】15.D

16.

①在写景手法上,二者相同,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可)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描写“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狗吠”“鸡鸣”。

②在意境上,二者不同。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的幽暗空寂的意境。而陶诗描绘的是田园一种和平平静、恬静优美的意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两首诗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每个弟子述志时都能体现出性格特征,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仲由的神态描写,体现了他粗疏、直率的性格。(2)《阿房宫赋》中将秦挥霍无度与其对六国极力搜刮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终继五国迁灭”,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③.

用之如泥沙

④.

以地事秦

⑤.

犹抱薪救火

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尔、锱铢、薪、嬴。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柯里的街道上,高挂的大红灯笼尽显过年的喜庆,我看到春节度假来此的游客

,熙熙攘攘,从人们的口音及自驾车牌中,不难感觉到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是从遥远北方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赶来的,那柯里的吸引力

。要知道,这里如今已经是云南省特色小镇、国家4A级景区了。而且,最让那柯里人感到自豪的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亲临那柯里考察并勉励他们搞好乡村旅游、传承好“茶马古道”文化。然而,在清朝时期它还只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小驿站,并非今日这般引人注目。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几乎在史籍中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的地位。今天,依托着这条古老的茶马古道、依托着因此而生的乡村主题游、依托着茶文化的推广,文化古迹保存相对完整的那柯里

成了当地的一张王牌,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七零八落

可见一般

自然而然B.

络绎不绝

可见一斑

自然而然C.

七零八落

可见一斑

大势所趋D.

络绎不绝

可见一般

大势所趋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在史籍中几乎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的位置。B.

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因为,小到几乎在史籍中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的位置。C.

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在史籍和主要地图中都几乎找不着关于它的位置和记载。D.

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因为,小到几乎在主要地图上找不着它的位置,在史籍中也没有关于它的记载。20.

下列选项,与文中“茶马古道”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杜甫著名的《登高》诗中说:“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名句。B.

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各有不同的形式。C.

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正是这种“社会需求”刺激了传播技术的创造。D.

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答案】18.B

19.A

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形容游客多,应选“络绎不绝”。“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可见一般”是“可见一斑”的错误写法。此处是说从游客多这一点推知那柯里的吸引力大,应选“可见一斑”。“自然而然”意思是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大势所趋”意思是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此处是说那柯里的发展之道有其必然性,应选“自然而然”。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几乎”应该直接修饰“找不着”;二是搭配不当,“标注……地位”动宾不搭配,改为“标注……位置”。C.“史籍”“地图”与“位置”“记载”顺序不对应。D.因果逻辑错误。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茶马古道”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是引用;B.是特殊含义;C.是强调;D.是特定称谓。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互联网时代,从论坛到知乎,从博客到微博,从新闻网站到哗站、抖音与快手,文字、图片与视频,长短随意、方式灵活,人人皆有舞台,人人皆可表达,我们的观点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可是,我们拥有“自媒体”账号的同时,①

,我们履行好了吗?最近这两年,我们都切身感受到网络谣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