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课件_第1页
差不多先生课件_第2页
差不多先生课件_第3页
差不多先生课件_第4页
差不多先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红糖与白糖不是差不多吗?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千字与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作者从哪些方面给“差不多先生”作传的?差不多先生的基本情况。(1—4)差不多先生的主要事迹。(5—10)差不多先生的深远影响(11—12)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用夸张的语言和漫画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差不多先生的长相和特征,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一、基本情况

课文中记叙了哪几件事情?

方法指导:请按顺序简单概括,例如什么时候他做了什么。二、主要事迹小时候:

买错东西——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上学时:

弄错方位——老师问的是“山西”,他却回答是“陕西”。当伙计时:(1)混淆数字——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2)耽误时间——因迟了两分钟没赶上火车,还弄不明白

火车为何不等他。得病时:

枉送性命——让牛医生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自己看病,结果一命呜呼。思考:这一部分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怎样的个性特征?

语言描写(“不是差不多吗?”···)动作描写(摇摇头、笑嘻嘻、白瞪眼、慢慢地走、断断续续地说···)神态描写(从从容容···)心理描写(心里总不明白、心里焦急、想到“好在···差不多”····————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致死也未觉悟!!“传”就不能只是生活的某个片段、一个侧面,而需要写一段较长时期的生活经历,要写出一个人一生的特点,就需要从不同角度选取“二三”事来展示人物性格。文章用了五件事情来说一个人是不是太多了?求医临死仍不改其马虎、不认真的态度。

赶车

没有时间观念,草率随便。记帐

看得不很分明,思想不很细密。读书记性不很精明。

买糖

耳朵听得不很分明。

差不多懒得听懒得记懒得看、懒得思考懒得守时、懒得认真懒得认真懒得活了!二、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差不多先生死去这样的结果能不能避免?无法避免!因为——1、自身:马虎、敷衍了事、不思进取。2、周围人:懒惰、不肯认真。3、整个社会——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这是什么写法?因为做事马虎、不肯不认真,这是中国人的通病。这种处世态度,是旧中国衰弱的病根之一。

夸张

差不多先生的影响:(结合最后两段)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可怕的结果:人人效仿差不多先生,中国成为懒人国。作者的深深忧虑,发人深省,促人警醒。“圆通大师”这个法号,在这里含有遇事苟且、无可无不可的深意,具嘲讽意味,与佛家所谓“圆通”境界实在大异其趣。可怕的结果:人人效仿差不多先生,中国成为懒人国。作者的深深忧虑,发人深省,促人警醒。这么看来,差不多先生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懒人”,这样的懒人多了,我们的国家也就成了“懒人国”了!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持何种态度?为什么要给他立传?

批判作者借对“差不多”先生言行的具体刻画,揭示当时国人的麻木不仁,告诫后人“差不多”的危害。一、走进作者,品文知人

胡适,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他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文化成就赢得了中外学术界的推崇,美欧等国给其颁发了35个名誉博士学位,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代文化大师。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三、体会讽刺手法,揣摩文章主旨

1、一切都说明,差不多先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在文中是否有体现?2、对于这样一位稀里糊涂死去的人物,胡适先生为什么要给他立传(并说他是中国最有名的人)?

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小结: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无疑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不肯认真,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苍白、猥琐、无能的,可是作者却称之为“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称之为“圆通大师”?这是为什么?反语夸张的写法和反语的修辞方法,使得表意更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增强了文章的讽喻色彩和批判力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一、以诙谐的笔调,怀沉重的心理,勾画国人灵魂,深刻揭示国民的劣根性,针砭了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得过且过的人性陋病。二、“总是有理”的归谬法,增强讽刺效果。三、反语的修辞,反话正说,增强幽默感,夸张的笔调,漫画式的白描,让被讽刺的对象振振有辞,制造出“越描越黑”的艺术效果。现今社会中,“差不多先生”是否依然存在?五、迁移拓展,关注个人、社会莲花河畔小区13层楼倒塌新建公路路面塌陷七、作业布置(三选一)1、找出文中运用反语、夸张这两种手法的句子,各举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基础作业)2、假如“差不多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