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1页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2页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3页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4页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第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概念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第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植物、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第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本经),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补充和完善。该著作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原则;各论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第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时期雷斅著《炮炙论》,它叙述了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第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隋唐时期:医药学有较大发展:公元659年颁行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此时期还有《本草拾遗》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食疗本草》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第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宋代:国家药局的设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个制剂规范,是药学方面的重要文献。第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明代:李时珍(1518年~1593年)医药学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第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清代:研究本草之风盛行,著名著作有:《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十卷载有921种,新增药物716种,补充了大量民间用药,如金钱草、鸦胆子等;《本草求真》(1769年),载药520种,对当代临床中药学的功效,分类,有重要影响。还有邹润安的《本经疏证》及刘潜江的《本草述》。第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民国时期:

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如张寿颐的《本草正义》精辟中肯;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收录词目4300条,是近代有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第1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当代的本草成就:建国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1954年,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第1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药大辞典》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几次中药资源调查,使目前中药总数达到12800种以上。第1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的自身发展需求,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促进了个分支学科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渴望健康,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已由过去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集预防、保健、治疗及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模式,中医药以其特有的优势,并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第1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药的范畴与分类中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的总称。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材是中药饮片的原料。中药材指符合药品标准,一般指药材原植、动、矿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商品药材。药材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均指生药材,应按照附录药材炮制通则的净制项进行处理。第1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药品范畴内的中药材仅指经过净制处理后的药材,对于未经依法净制处理的原药材不能列为药品概念下的中药材,只能是农副产品,一般不能直接入药。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15第1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医临床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而中成药的原料亦是中药饮片并非中药材。中成药是用一定的配方将将中药加工或提取后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类药品。第1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药的性能

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简称。第1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四气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也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第1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性学说寒凉——寒(大寒、微寒)温热——热(大热、温热)平性寒凉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如石膏、知母等。温热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第1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概括出来的,是与药物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利用药物寒热温凉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第2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用以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性质,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第2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在中药性能中,五味,主要用于反映药物的某种作用特点: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点。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均多为辛味;化湿药、开窍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具有“行”“散”的特性,一般也多为辛味。第2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甘味: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和调和药味等作用。补虚药、缓和药性的药物多为甘味。酸(涩)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症的止汗、止咳、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为酸味或涩味。第2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苦味:能泄、能燥。“泄”具有降泄、清泄、通泄的作用。降泄:指降泻肺气,止咳平喘,又指降泄胃气以止呕;通泄:指通泄大肠以泻下通便;清泄:与寒性结合,有清泄热邪作用。第2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燥”是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及苦温燥湿作用。止咳平喘药、攻下药、清热药、燥湿药,一般多为苦味。咸味:有软坚散结和软坚泻下作用。能够消散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肿块的药物,多为咸味。第2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淡味:具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多为淡味。三、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及其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第2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给病证的治疗为依据而确定的;归心经麝香——开窍醒神朱砂——镇惊安神人参——补气益智归肺经桔梗、杏仁——治胸闷、咳喘 归肝经全蝎——息风止痉、止抽搐第2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历代医家在诊治疾病时采用辩证方法,有所侧重,有的用脏腑经络辩证,而有的用六经辩证,故归经的表示各有特色。膀胱经泽泻——利水渗湿——脏腑经络辩证羌活——发散风寒——六经辩证第2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补阴药、性味甘寒沙参——归肺胃经——补肺胃阴百合——归心肺经——补肺心阴枸杞子——归肝肾经——补肝肾阴第2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升降浮沉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一种性能。它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是通过药物对病证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升即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即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第3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浮即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即收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作用:升浮药物: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物:有清热泻下、渗湿利尿、潜阳息风、重镇安神、消积导滞、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及收敛等作用。第3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意义: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可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使其恢复正常;有利于学习和深入理解某些药物的功用。第3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与药物性味有关:凡辛甘、温热的阳性药物多升浮;凡酸苦咸淡,寒凉的阴性药物多沉降。与药物质地有关:凡质轻,属花、叶、枝类药物多升浮;凡质重,属果实、种子、矿石、贝壳类药物多沉降。第3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与炮制有关:沉降药,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升浮药,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与配伍有关:沉降药与大量升浮药配伍,则随之升浮;升浮药与大量沉降药配伍,则随之沉降。第3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中药中部分药物标有大毒、小毒、有毒,而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称:“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第3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不良反应:将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或毒性,统称为不良反应。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范围内出现的与治疗剂量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容易消除。毒性反应:指药物对机体组织或器官造成的损害,或对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坚持“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原则,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第3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而毒性则是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反映药物的另一特性。它们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性能的重要内容。第3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药应用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织器官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强调整体观念,临床中要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全面考虑,不能孤立的用一个任何症状而概括疾病全面。第3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在治疗疾病中常称的理、法、方、药的高度概括。中医认为同一种病可以包括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中医诊治特别强调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第3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中医认为“病”是代表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疾病的根本性矛盾;“症”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单个症状;“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的概括,是由若干症状组成的证候群。

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也叫证候。

第4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医的辩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可用于不同性质疾病的辨证诊断。辨证使用中药就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应用各种辨证方法,从多种症状的综合分析中确立疾病的证候属性,进而确立治法、处方用药,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的辨证用药的完整过程第4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既要看到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体质不同,或者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见到几种不同的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可以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辨证使用中药。第4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简而言之,同病异治即指同为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证候属性不同,则治疗方法不同;异病同治系指虽为不同的疾病,却有相同的病因病机、证候属性,因此治疗方法相同。归根结底,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同证同治。第4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同病异治风寒感冒临床表现:主要是初起怕冷较重,发热较轻,头痛无汗,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涕,口不渴,多喷嚏,咳嗽时吐白稀痰,咽痒,疼痛不明显,舌苔白,脉浮紧。辩证的最关键点:病人怕冷较明显,而发烧不甚明显,或是低烧。治疗原则:采用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第4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同病异治风热感冒临床表现:可见发热较重,怕冷较轻,有汗不多,头胀痛,四肢痠懒,咳嗽痰黄,咽红肿痛,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等。辩证的关键点:发烧,体温较高,怕冷的感觉不是太明显,咽喉、扁桃体红肿而疼痛,口渴想喝水。治疗宜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第4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同病异治暑湿感冒多因暑季炎热,乘凉饮冷,或裸体露宿,阳气被阴寒所遏,导致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胀,胸膈痞满,腹痛肠鸣,呕吐腹泻,身乏无力,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等。辩证要点:一是发病季节在夏季,二是表现为头昏胀重,胸闷泛恶。治疗原则:采用芳香化浊,和中解表。第4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同病异治体虚感冒是以反复感冒为特征。一般以气虚感冒为多见。病因是由于素体气虚,复感外邪所致。症见恶寒较重,发热,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辩证要点:平常体质虚弱,反复感冒是最重要的特点。治疗原则:采用益气解表。第4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异病同治补中益气异病妇科:子宫脱垂外科:肛门脱出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不能升举消化科:胃下垂同治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第4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异病同治龙胆泻肝异病:高血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同治:清利肝胆湿热第4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药的应用一、中药的配伍配伍: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第5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单行:指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配伍关系。(只用一味药发挥疗效)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药效。相使:两药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疗效。相畏:指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味药物降低或消除。第5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病证药食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方面。配伍禁忌: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如“七情”配伍关系中的“相恶”和“相反”。第5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剂量:指为了达到一定治疗目的,单味药所应用的剂量,称为用量。药物方面:无毒药,安全性较高,用量变化可稍大;峻烈有大毒的药,用量宜小,并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质优、质地轻的药材,用量宜轻(3~10g);第5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质量差,药效不足,用量较大(10~30g);鲜品一般用量大(30~60g)。应用方面:临床用药还取决于中药的配伍、剂型、应用形式及用药目的等。同为一种药物,不同剂型,用量也有差异。汤剂用量较大丸、散剂用量较小第5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用药目的不同,用量也会发生变化。人参:一般用量5~10g;大补元气:挽救用量15~30g;槟榔:一般用量6~15g;驱杀绦虫:用量可增为60~120g。第5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患者方面:小儿、年老、体虚、久病、病情轻缓者,用量宜轻;青壮年、体实、病情急重者,用量宜酌增。总之,用药量应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第5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中药的用法给药途径口服给药:临床常用,是主要的给药途径;注射给药:是现代给药途径之一,现在临床应用不少;局部给药:主要有舌下、鼻腔吸入、直肠、阴道给药、皮肤给药用途。第5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应用形式药物通过一定的方法,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的剂型,即为应用形式。传统剂型有供口服的汤剂、膏剂、酒剂、散剂、露剂等;现代有片剂、冲剂、胶囊剂、浸膏、气雾剂、膜剂、注射剂等新制剂。第5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汤剂的煎煮法及服药方法1、一般要先清洗一下药材,然后放入适当冷水浸润一会儿再进行煎煮,要注意一定用砂锅或搪瓷盆,绝对不能用铁锅,用的搪瓷盆不能有铁裸露,因为中药中的某些成分会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煎药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不能将药煎糊,如果煎糊了是绝对不能服用的!2、煎煮20分钟左右,煎好的药汁量倒在吃饭的碗里约3/4就可以。3、煎煮时还有先下、后放、包煎、烊化等要求,服药时还分温服、冷服、饭前服、饭后服等要求。第5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中成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第6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中成药品种分类依据功能主治分类,包括解表剂、和解剂、泻下剂、清热剂、化痰止咳平喘剂、开窍剂、固涩剂、扶正剂、安神剂、祛瘀剂、理气剂、消导剂、治风剂、祛湿剂、补益剂、理血剂、活血化瘀剂、活血通络剂、补肾壮骨剂等19类。第6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4.使用剂量的确定

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第6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证、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第6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第6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目前不可避免的现状)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第6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四、中成药配伍:十八反十九畏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反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硫磺原是火中金,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第6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如何配伍合理使用中成药由于疾病可以表现为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情,因此中成药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第6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常用的配伍形式有: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及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配伍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复杂病情,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如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又兼见肾阳不足,腰膝冷痛者,可用补中益气丸配合金匮肾气丸。第6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为了满足某些疾病在治法上的特殊需要,如妇科、外科、五官科、骨伤科等许多疾病,常采用内服与外用两种不同使用方法的中成药配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例如火毒上攻,咽喉肿痛,可内服一清颗粒,外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筋骨折伤者,可内服舒筋活血丸,外敷七厘散,共奏活血伸筋,疗伤止痛之效。第6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六、中成药用药禁忌(一)病情禁忌有些药物在不恰当的时候使用会加重病情,如多汗、津液亏损者忌解毒药物;阳气不足者忌清热药物;气虚者忌理气药物;久病者忌攻下药物。(二)妊娠禁忌(分为禁用和慎用)第7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禁用:多系剧毒药,药性峻猛,堕胎作用强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路、麝香、干漆、水蛭、三棱、莪术等。慎用:主要是活血化瘀、行气、攻下、温里药中的部分药。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第7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服药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为食忌,也就是忌口。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油腻、辛热、腥膻、有刺激性食物。如1、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2、寒性病忌食生冷;

3、胸痹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4、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忌食胡椒、花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辣助阳之品;

5、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6、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食物。

第7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书上的“慎用”、“忌用”、“禁用”?1、慎用是提醒消费者谨慎用药,在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停药。通常需要慎用的都是指小儿、老人、孕妇以及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但慎用并不等于不能使用。第7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书上的“慎用”、“忌用”、“禁用”?2、忌用比慎用更进了一步,已经都达到了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的程度。标明忌用的药,说明其不良反应比较明确,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很大,但因为个体差异又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患者在用药时如碰到与忌用内容中提到的疾病或症状相符时,最好不用。尤其是怀孕三个月内的妇女,服用某些药后可致胎儿畸形。第7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书上的“慎用”、“忌用”、“禁用”?3、禁用即禁止使用,表明患者在用药后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若属于禁忌症范围,则更不能使用。第7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如何恰当合理选用含毒性饮片的中成药?注意剂量疗程:有毒药、剧毒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是某些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但如果治病求愈心切而一味地提高药物的剂量和延长用药的时间,就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都与超剂量、长期使用有关。第7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如何恰当合理选用含毒性饮片的中成药?注意用药方法:服用含乌头类的中成药时,常因冒受风寒、饮食生冷或大量饮酒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因此注意服用方法,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避免不良反应所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注意个体差异:某些毒性药材对特定人群或机体的特定器官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相关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第7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如何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购买、使用。临床要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范围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第7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如何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静脉注射或滴注的应加强监测工作。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第7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如何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初次使用的患者,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对需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加强用药监护。用药前要认真检查药物,如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破损等情况,不得使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取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第8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七、中成药用药时间

中成药的用药时间应该科学掌握,以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一般口服中成药每日用药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各服一次。两次用药间隔不宜过长,否则血液中有效物质由于分解、代谢而浓度低于治疗标准,就会时间上出现治疗盲区,导致治疗过程延长,甚至不能治愈。

古代医家也很重视适时服药。《汤液本草》“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第8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决定。例: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服用,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还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饭前胃中空,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药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消化吸收。饭后胃中有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对胃肠刺激,对胃肠有刺激的可饭后服用。消食药应饭后及时服用;镇静安神药应睡前1-2小时服用;缓下剂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治疗哮喘的宜晚上服用。多数药宜饭前服用,一般药物,无论饭前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第8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八、中成药用药方法(一)按病情选择给药方法一般病情,口服有效,则多采用口服给药,不考虑注射,避免中成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需要急救的病人,应采用药效发挥迅速的静脉注射、静脉点滴或舌下给药;皮肤和阴道疾病需用外治法;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可口服给药,也可采用气雾剂吸入疗法。根据病情集中用药:第8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1、病情复杂时可同时使用几种中成药;2、病情好转但尚未痊愈时不可终止用药,因为这样不仅极易出现反弹,而且也易造成机体耐药,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3、用药当病愈即停,防止因药物蓄积造成对机体的伤害,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不宜长期服用。第84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二)按剂型要求选择给药途径第一、中药传统给药途径主要:口服、皮肤给药其他: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第二、本世纪增添了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骨外侧。)、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所谓“水针”,是相对于原来针灸所采用的“金针”而言。

由于使用了现代提纯的药物,这种疗法又不同于传统的针灸。因为,药物进入经络,其治疗规律和传统的针灸治疗规律不尽相同。)、静脉注射。第85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九、中成药用药剂量

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病理生理状态联合用药情况,合理制定用药剂量。1、病情轻重:重者急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2、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25%,5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第86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4、职业生活习惯: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比脑力劳动者的致密,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第87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药、非处方药(一)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定义:是由国家按既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又有利于控制医药费用,减少药品浪费和不合理用药方针,按基本药物应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品种数约占现有品种的40%-50%左右,随药物发展和防病治病的需要每两年调整一次而制定公布的药物。1、定义的简单概括国家基本药物系指从国家临床应用的现有各类药品中,经过科学评价而遴选出来的在同类药品中具有代表性的药品。第88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国家基本药物的来源(1)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品种(2)国家批准正式生产的新药(3)国家批准进口的药品

第89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原则(1)临床必需:基本药物必须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口卫生保健的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应有合适的品种。(2)安全有效: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且质量稳定(3)价格合理:在临床必需、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必须考虑整个疗程的费用合理。(4)使用方便:必须要有合适的剂型和适量的包装,适于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中使用,方便医患双方,有利于运输和储存。(5)中西药并重:应把中药西药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第90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4、我国基本药物遴选工作简介我国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2009年08月19日02:37京华时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举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三个文件。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

第91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基本药物具备四大功能

文件称,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第92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药监局局长邵明立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基本医疗、基本目录的提法,现在已经有170多个国家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基本药物,它具备四个功能:临床必需,少了它,就治不了病了;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邵明立称,1982年1月,中国第一部药品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下发,此后我国还公布过多版目录,但这些仅仅是目录,在临床的使用比例很低,影响非常小,和临床使用、医疗保险等都没有衔接。

第93页,课件共102页,创作于20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