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课 《上图书馆》(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1页
第13.2课 《上图书馆》(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2页
第13.2课 《上图书馆》(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3页
第13.2课 《上图书馆》(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4页
第13.2课 《上图书馆》(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第13.2课上图书馆基础篇基础篇1.下列选项中用词得体的一句是(

)A.近悉教躬违和,弟子特此致候。B.惊闻学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C.会期定于五日,勿误,特此见示。D.已悉,一号广州面商,为荷。【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用词得体的能力。A.由“弟子”可知身份是学生,“教躬违和”意思是教师生病了,恰当。B.是给同学的唁电,而“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可改为“令堂”。C.是告诉对方会期并嘱咐不要耽误,“见示”是“给我看”的意思,可改为“为要”。D.是说对方说的事已知道了并约时间当面商量,“为荷”意为“承受恩惠”,表示感谢之意,可改为“如何”。故选A。2.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B.《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具体分析了阅读杰作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C.《上图书馆》第1段借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起了自己对过去图书馆读书生活的回忆。D.在《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忆了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和圆形图书馆的读书生活。【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第3段”错误,分析阅读杰作对我们人生作用的是第2段,故“第3段”应为“第2段”。

故选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前,苹果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企业开了软性制造的先河,中国应当抓住制造业软性变革的历史机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B.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为新起点,共同打造更紧密、更广泛、更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C.在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告诉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D.在高考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将成为拉分的关键科目,学好语文,对考生考取重点大学有重大影响。【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谓语残缺,应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前加“推动”。B项,句式杂糅,将“把”改为“以”或把“为”改为“作为”。C项,主语残缺,应去掉“在”和“中”。故选D。【点睛】主语残缺的三种类型: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去掉“通过”或“使”。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这两个月我在家中闭门读书,深居潭府不问外界之事,竟不知出了这样的变故。B.虽然只是绵薄之力,但是你能在我们落难之时伸出援手,已是难得,我们应该感谢你。C.外交部发言人称:“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间的矛盾,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D.毕业之后,学生对恩师甚是思念。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A项,“潭府”指深邃的府第,常用于尊称对方的住宅。此处称自己的家,使用不当。B项,“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C项,“不能两句话说不到块儿,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此处是外交部发言,应使用书面语。故选D。【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022·四川·树德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的“五味”中的“辛”味,泛指葱、姜、花椒、茱萸等的刺激性味道。花椒、姜、茱萸是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辛辣调料。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文献记载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其中描述了各种花卉应当如何种植,包括辣椒。“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意味着①。贵州是我国率先将辣椒作为食物的地方。据清代康熙年间的《思州府志》记载,贵州食盐匮乏,生计窘迫的下层民众购买食盐所需费用是一笔不菲的开支,②。由于辣椒与茱萸相比,在贮藏、种植和食用等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便完全取代了茱萸。对于辣椒在西南官话区短时间内的迅速风行,有论者认为③。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譬如气候条件更接近江南的江西反而嗜辣。或许,辣椒的流行是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天,东南沿海一带可能仍旧是中国饮食版图上“辣度”最低的地区,这从苏沪一带的吴语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可见一斑。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答案】5.①辣椒最初是观赏性植物②于是他们开始食用辣椒③这与地理条件有关

6.B【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其中描述了各种花卉应当如何种植”“甚可观”可知,此处应填“辣椒最初是观赏性植物”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内容“贵州是我国率先将辣椒作为食物的地方”加之盐贵而辣椒便宜可知,此处应填“于是他们开始食用辣椒”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后文“譬如气候条件更接近江南的江西反而嗜辣”可知,此处应填“这与地理条件有关”之类的内容。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果”比作“秃笔头”。A.借代。“孤帆”借代船。B.比喻。把“愁”比作“一江春水”。C.拟人。用“刀尺”裁剪,那是裁缝的工作,而“东风”仿佛也具有和裁缝相似的巧手,所以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夸张。说白发有三千丈长,形容愁的程度很深。故选B。(陕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究“章法”,不能乱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①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②,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③。“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立秋之后,陕西人也开始了秋冬季的食品进补,其中最具特色的当然是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羊肉泡馍了,羊肉泡馍古称为“羊羹”。从鼓楼走下来,腹中饥饿的我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咥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膜,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羊肉具有温脾健胃、滋阴活血的功效,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演变,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的秋令美食。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构。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7.①闻名遐迩②络绎不绝③垂涎欲滴

8.将节令饮食比喻为写文章、练功夫,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节令饮食十分讲究时节的特点。

9.参考示例: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的羊肉泡馍是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进补食品。【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语境中有“四方游客”的提示,可知美食街比较出名,故可选择“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第②处,语境的主语是“四方游客”,此处指游客多,往来频繁,故可选择“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第③处,语境的主语是“各类牛羊肉美食”,强调其美味令人垂涎,故可选择“垂涎欲滴”。“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比喻为文章的“章法”和武功的“招式”,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节令饮食十分讲究时节的特点。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其他成分变为修饰语加进去,注意衔接要连贯、流畅。所给句子中“羊肉泡馍是……就进补食品”可以作为主干句;把“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的”作为定语,修饰“羊肉泡馍”提到句子前面;“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可以做宾语“进补食品”的定语。提升篇提升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杂谈(节选)鲁迅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11.(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12.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答案】10.B

11.(1)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2)类比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12.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在职业的读书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嗜好的读书。【解析】10.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不是全都“很痛苦,很可怜”。故选B。11.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问题一要求回答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取决于“大概”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大概”的意思,即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由上文“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可知,“倘”指倘若,是假设推想的情况,去掉“大概”会是表述不严密,过于绝对化,所以不能删去“大概”。问题二要求回答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作者将“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与“游公园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类比论证,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不吃力而觉得有趣的特点,深入浅出,使读者更易明白。12.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文本“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其实这样的读书,……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可知,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也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感到痛苦,阅读面窄,往往为升学或职业而读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由文本“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可知,依据鲁迅先生教导,中学生可以在功课之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广泛阅读,既利于提高素养,又利于以后发展。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上图书馆王佐良①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②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③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④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⑤“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⑥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⑦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⑧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⑨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⑩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13.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14.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15.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16.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答案】13.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14.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15.引用莎翁的话表面是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

16.(1)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2)时间顺序。【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重点语句的作用。考生解答时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分析。本题句子在文本段首,文章首段作用主要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本文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结合下文“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可见引用此句结构上是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之情。14.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句子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