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23春“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_第1页
中国医科大学23春“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_第2页
中国医科大学23春“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_第3页
中国医科大学23春“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_第4页
中国医科大学23春“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医科大学23春“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I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有可能变成将来的现实。而把理想变成现实,最根本是要()A.付诸行动B.坚定信念C.符合规律D.敢于创新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勤劳勇敢B.自强不息C.改革创新D.爱国主义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A.比肩并列关系B.同一关系C.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D.没有关系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下列选项中,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原则的是()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C.助人为乐D.勤俭持家5.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A.经济发展水平B.社会文明程度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文化发展水平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同当今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A.社会主义制度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社会公德是指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道德要求。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是()A.遵纪守法B.助人为乐C.爱护公物D.文明礼貌8.“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讽刺的是()的人生观A.享乐主义B.拜金主义C.理想主义D.极端个人主义9.大学时代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尚未搭建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好比小麦的()A.灌浆期B.成熟期C.发芽期D.成长期10.“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表达的意思,下列错误的()A.人要有远大的理想B.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C.成就事业要靠辛勤的劳动D.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获得成功11.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A.人们政府B.人民政协C.人民法院D.人民检察院12.附加刑只能附加在主刑后面使用。这种说法是()A.正确的B.错误的C.不好判断D.以偏概全的13.张某患有精神病,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的法律后果,张某之妻丁某代其进行民事活动,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叫做()A.代理B.授权C.监护D.扶养14.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包括()A.生命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选举权D.名誉权15.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A.行政法规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社会公德第II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2018年3月,()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A.十一B.十二C.十三D.十四2.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篇明义的“八条目”中,()是其中的核心。A.修身B.齐家C.治国D.平天下3.下列关于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B.法治思维是“多数人之治”的思维C.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最大的分水岭在于最高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D.人治思维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法治思维则呈现随意性和非理性4.我国宪法以专章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教育文化方面的权利等,这是我国宪法基本原则中()原则的体现。A.民主集中制B.社会主义法治C.人民民主D.尊重和保障人权5.我国法律规定,在()情况下公民具有无限防卫能力A.重大刑事犯罪B.一切刑事犯罪C.违法行为发生D.预防重大犯罪6.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他们的联系是()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B.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C.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之间的关系D.理想和空想之间的关系7.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A.社会利益B.社会责任C.社会要求D.社会规则8.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B.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者本人实施防卫C.正当防卫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防卫D.正当防卫只能是为了保护本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而实行的防卫9.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B.保卫祖国、反对侵略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0.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的限制或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主刑的是()A.罚金B.有期徒刑C.没收财产D.剥夺政治权利11.关于法治与法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法治是法律的治理,法制是法律制度B.法治是动态的,法制是静态的C.法治与民主政治伴随而生,而法制则随国家诞生而产生D.法治与法制都是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的12.下列理论中,属于马克思创立的是()A.历史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形而上学13.爱国主义是调节()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A.个人与他人B.个人与祖国C.个人与社会D.个人与集体14.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的嗅觉比人敏锐的多,但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识别能力远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的更完善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15.夫妻间的人身关系不包括:()A.身份关系B.继承关系C.人格关系D.地位关系第III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下功夫,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这段话论证的是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做到()A.勤学B.修德C.笃实D.明辨2.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的重大意义,下列回答中错误的是()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指南C.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D.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A.实践B.知识C.理性D.道德4.关于犯罪与违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犯罪一定违法,但是违法不一定犯罪B.犯罪和违法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C.犯罪是刑事违法D.犯罪会受到法律制裁,而违法不会5.我国公民的基本法律义务是()规定的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6.法律主要体现的是()意志A.全民B.统治阶级C.党D.全社会7.从法律渊源上来说,现代中国属于()A.大陆法系B.英美法系C.中华法系D.普通法系8.《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在道德起源上,这属于一种()的观点。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的伟大飞跃。A.现代化B.好起来C.发达起来D.强起来10.关于法律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B.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是法的最早的表现形式C.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D.法律完全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不是出于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11.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是()A.重证据B.重义务C.重实体轻程序D.重程序轻实体12.公共生活最需要的是()。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A.公共情怀B.公共精神C.公共秩序D.公共榜样13.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下列回答中错误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实践品格C.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的广泛开展14.一般来说,个人品德的形成包含有心理上和行为习惯上多种成分的相应发展。其中,人们在抉择道德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称为()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规范D.道德行为15.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I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A2.参考答案:D3.参考答案:C4.参考答案:B5.参考答案:C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B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D11.参考答案:D12.参考答案:B13.参考答案:A14.参考答案:C15.参考答案:D第II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C2.参考答案:A3.参考答案:D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A6.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