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2.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明清政权更迭,对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以及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但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深度不够,需要增加史料,创设情境,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明朝强化皇权的举措而高中更侧重中央制度的调整,如内阁的产生、发展及造成的宦官专权。初步了解了修长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础历史知识,高中侧重明朝沿海形势呈现的和平与动荡两个方面,对不同文明采取的不同措施。初中涉及明朝的灭亡、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高中增加明朝与蒙古鞑靼、瓦刺,与藏族地区、与黑龙江地区女真部落的史实,并辅以“明朝形势图”突出时空性,更直观地显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进程。三、教学方法:1、课前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基本知识梳理清楚,对本课的整体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相关史料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四、学习方法:1、根据学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做完相关问题。2、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考。五、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废宰相、设内阁的相关史实。2、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3、正确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4、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六、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建立)郑和下西洋明朝时的边疆问题、中外关系难点:宰相制度与内阁制的异同朝贡贸易七、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明朝时期人物图片话语,引出能反映出明朝的哪些信息,从而引出本课内容。2、自主学习检测,明朝建立的相关信息,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3、过渡:我们学习过很多朝代的更迭,新王朝的建立在很多时候沿袭前朝的制度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改进。那么明朝时的中央制度有何变化?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材料展示废宰相制度的原因,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1)历史原因: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的教训。(2)直接原因:明初宰相位高权重,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3)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废宰相制度带来的弊端,如何解决?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防范内阁又重用宦官,带来政治制度上的另一变化宦官专权。过渡:明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强盛,有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表格展示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对比在对比中我们能够看出郑和航海的范围比较广、时间比较早、人数比较多、船只多航海规模较大。但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结果和新航路开辟却远远不同。郑和下西洋更注重政治目的宣扬国威,而新航路开辟更注重经济目的,随之而进行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材料展示出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过渡:郑和下西洋展示出国力的强盛但同时在海疆和内陆边疆地区还存在一些威胁。通过地图进行展示。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在处理与不同民族的关系上我们是方式多样灵活应对,我们不光国力强盛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在这些民族中把北方的蒙古看作是防范的重点,而东北的女真不断强大起来,建立清朝。此时明朝内部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并逐步统一全国。这一部分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时间为线索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6、总结要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展示知识体系、板书设计7、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检测。8、布置作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完学案后评测练习。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明清政权更迭,对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以及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但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深度不够,需要增加史料,创设情境,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明朝强化皇权的举措而高中更侧重中央制度的调整,如内阁的产生、发展及造成的宦官专权。初步了解了修长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础历史知识,高中侧重明朝沿海形势呈现的和平与动荡两个方面,对不同文明采取的不同措施。初中涉及明朝的灭亡、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高中增加明朝与蒙古鞑靼、瓦刺,与藏族地区、与黑龙江地区女真部落的史实,并辅以“明朝形势图”突出时空性,更直观地显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进程。效果分析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明朝专制集权的强化、郑和下西洋、倭寇与西方殖民者侵扰,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知识点比较细碎。从教学效果上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基本落实但更深层次的目标效果达成并不好。通过史料与图片地图的应用加深学生的记忆。浅层次的知识点掌握还可以,但对知识的应用上还有所欠缺,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或者说只是理解表层没有深入进去。学生的积极性上还需要再加强,同时知识体系的整理是应该更多地放给学生,逐步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练习题的设计难度上需要循序渐进,涉及的知识点需要更全面。教材分析总体上看,明朝时中央集权和皇权建构进一步加强完善,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打下基础,同时也体现出明朝尊重民族差异性和包容民族多样性,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内容,以明朝的建立与发展以及面临的危机为基本线索,讲述了从明朝建立到明清易代的史实。包括三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目分析了明朝废丞相原因、内阁设立的原因性质职权、宦官专权的表现;“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一目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严禁海外贸易与倭寇入侵之间的关系,以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的来;“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目介绍了明朝对蒙古、藏族地区、女真部落的治理措施以及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通过具体的史实资料及其图片展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的边疆问题、欧洲殖民者的侵扰;宰相制度与内阁制的异同、朝贡贸易。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明朝既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面临着深刻危机的时期。

评测练习(25分钟)1.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宦官专权的是()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宦官可以担任内阁首辅③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④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2.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C.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3.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4.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5.王其榘认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阁臣是皇帝选用的代言侍臣。”材料表明()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内阁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C.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一致D.内阁拥有草拟政令的权力6.如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7.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8.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B.“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C.“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9.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10.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七年(1374年),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这些做法()A.有力防范了官吏腐败B.说明政府已放弃贸易垄断C.有利于民间贸易发展D.易造成当时对外贸易萎缩11.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造船技术落后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12.“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13.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14.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15.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融合16.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课后反思本节课线索很明确,条理清晰,讲课流程较为顺畅,整体的环节相对完整,在很多方面仍有所不足。比如给予学生思考与探究的东西不多课堂的设计上没有突出的亮点,仍需要继续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同时增强自身的业务素养。第一、整体的环节设计上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