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八个虚词用法举例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十八个虚词用法举例十八个虚词用法举例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十八个虚词用法举例及练习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并且能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方法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逐步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那么,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培养策略。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如在讲究“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帮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许多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融入这些内容,创设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产生一种参与探究学习的欲望,主动投身于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在教学“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时,正值学校将要举行第一届趣味运动会,通过对运动会内容的了解,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小朋友,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你们都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冬季快到了,学校准备开展一次趣味运动会,有这么4个比赛项目:踢毽子、跳绳、多人多足、单脚跳,如果每人可以报2项,你有几种不同的报法呢?请你先想一想,然后用线连一连。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愿意在实践中探索新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四、加强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使之在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进而在探索中找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操作材料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测一测、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五、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学生生活中的大量数学信息,转化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数学学习体验延伸到课外实践,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学信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性作业”,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课堂面貌的变化,然而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不仅要构建新的课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作业形式,把其中的一部分设计为专项作业――“实践性作业”。如:“今天我当家”――请你以16元的价格为标准,替全家设计一张“晚餐计划书”(要求①营养均衡;②种类丰富;③价格合理)并按照计划实施。我们将根据你的计划书和实际实施情况评选出“最佳小当家”。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经历、感受、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应用的整个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是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然而它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思索、积累、应用,不断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并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陶冶性情、娱乐观赏等功能。笔者在武术教学中实施了分组分层教学,通过反复实践,加以不断完善和改进,及时反馈和修正,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简便、易于操作的方案,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一、分组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1.区别对待的原则客观现实告诉我们,中小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智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研究分组分层次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差异,“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是区别对待差异的原则。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要顺应每个学生的个性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表现另类式的学生,划归同一个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性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地“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组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性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分组分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几位同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他的基本要求是小组中成员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成员必需为提高组内共同的学习效率而进行合作学习。武术教学中实施分组分层合作教学,实质上是把相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同质同组组合,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弥补传统教学在满足学生“学”方面表现的不足。二、武术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的实施措施1.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精心分层、设组分层和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的基础、体能、认知能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众多因素,动态地把学生分为A、B、C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以后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一人,负责做好分层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各类型的学生都能顾及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A层次:主要是有一定的武术基本功或协调性和运动能力都较强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引导、加强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要求或增加拓展教材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层次学生的骨干作用,协助教师完成任务。B层次:主要是能按教学进度和要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学生的数量较多,对于这类学生要适当指导,在指导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练目标,是他们体会到学习武术不仅能防身还能健体,操作时可在教师指导下有体育骨干带领完成。C层次:主要是一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柔韧性、协调性都较差的学生。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指导这部分学生的练习,要认真分析原因,有选择地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采用武术教学特有的程序教学法、套路动作拆解教学法和单式攻防组合练习法等。多激发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表明要学好武术必须经常锻炼的道理,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运用武术锻炼身体。2.武术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武术教学中实施分组分层教学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小组教学为辅。总的原则是教材、进度、课时数、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及教学活动形式等方面相对统一。一般而言,共性问题采用班级教学解决;反映不同层次个性的问题则采用分组教学解决。教师要明确提出各层次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多加辅导,多创设机会让同组的学生加强合作学习,采取优生帮差生,一对一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分层教学实施具体过程如下:(1)备课的层次化。在备课时,要突出层次性、个体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武术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内容和项目。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学会练好。备课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注重分层练习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为成功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2)授课的层次化。分层教学法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备课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对A层次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独立学习和练习,注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扩展知识(教学内容、基本动作对于A层次学生太简单)的能力。对B层次的学生则实行引导学习,注重对本课教学内容、基本功的掌握和运用上下功夫,要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协调一致;对C层次的学生则要降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武术的健身功能,改革过去只重套路形式,忽视武术健身价值的教学方法。只要努力就能达到健身的效果,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及时调整分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时,A层帮助C层、B层一对一的互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重武德,把武德和现代思想品德教育融合起来,积极引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武术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的体会分组分层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这种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这种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地得到改进,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分组分层次的课程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是十分有效的课程模式。武术教学中实施分组分层次最大的成功点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分组分层次教学使学生感觉良好,心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的快乐,扭转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为学生终身热爱体育打下基础。十八个虚词用法举例及练习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代词而1何3
乃1代4
若2
介词
乎3
为5副词
何2
乃5其4且2
所1
助词
乎5
其1
所2为1连词而8
其2且3若1
词尾
乎1
若1
实词
名,量动6复词而已何如
无乃
且如若夫所以
而况何以
乃尔
且夫
所谓
既而无何
所在
何乃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代词焉2
者1之3介词
以6因4于7与2
副词
因1
则2
助词焉2也6以1
于1与1
者4之5连词
以5
与1则3
词尾焉1
复音词者也是以
于是孰与然则者也
兼2也哉以是
何则何者
也欤有以
是故
实词
3动1名1动
5动1量
1动一、而1、代词,通“尔”、“你”。2、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3、复音虚词【而已】
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18个虚词常见用法:辨析下列“而”的用法。(1)民困而不知救(2)敏而好学(3)面山而居(4)温故而知新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表并列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因果,“因而”。第二人称代词“罢了”。二、何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什么、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3、复音词[何如][奈何][若何],译“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等;[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无何]译“不久”;[何乃]译“怎能”1、大王来何操?2、徐公何能及君也?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今日之事何如?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试一试什么怎么多么以何(凭什么)怎么办三、乎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8个虚词常见用法:三、乎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四、乃1、副词(1)表承接。“于是”、“就”、(2)表判断,是、就是;(3)却、竟然(4)只、仅(5)表条件。才。2、代词:你的、你(通常只作定语,不做宾语)。这样;3、复音词[无乃]恐怕;[乃尔]这样18个虚词常见用法:1、家祭无忘告乃翁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嬴乃夷门抱关者也4、陈涉乃自立为王试一试你的竟然表判断,是、就是;“于是”、“就”五、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中”……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2)祈使语气一定(3)表反问语气:难道(4)商量语气还是3、音节助词(不译)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18个虚词常见用法:辨析句中“其”的用法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其皆出于此乎?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则或咎其欲出者。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吾其还也!他的他们的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表反问,难道。表祈使,期望。一定。自己的指示代词,那些指示代词,其中的表婉商,还是。六、且1、连词,表并列、递进、让步等关系。2、副词(+谓),可译“将要”“将近”、“姑且”等18个虚词常见用法:1、河水清且涟漪。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4、不出,火且尽。5、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试一试表并列,并且
表示让步,尚且表递进,况且将、将要暂且七、若1、动词,像,好像;2、代词,你、你们、你的、这、这样、如此;3、连词(1)表假设,“如果”“假设”(2)表选择,“或“或者”4、复音词
[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译为“要说那”、“像那”;[若何]怎么样;[若属]你们。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若夫霪雨霏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若入前为寿试一试像那这样如果你八、所1、助词所+动,“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2、名词,表处所,地方。3、约数,左右。父去里所,复返。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一试表示被动所+动……原因用来……的九、为1、介词。①、引出施动者。表被动,译为“被……”②、引介对象,可译为“向”“对”等;③、引介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④、表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为了”
⑤、引介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2、语气助词(句末)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3、动词:①表判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②表动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做)
③治理④成为当作变成⑤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18个虚词常见用法: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公为我献之5、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6、恐为操所先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做是,是,呢向、对替、给当、等到被为着、为了十、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何”。译为:在这里,在哪里。2、代词,(1)人称代词“之”
(2)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3、语气助词(1)(在句末),可不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在句中),表停顿。4、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8个虚词常见用法:1、于是余有叹焉2、盘盘焉,囷囷焉3、焉用亡郑以陪邻3、且焉置土石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试一试语气助词,“啊”“……的样子”于之,“在哪里”“于之”,在这里。语助,句中停顿代词“之”,这文章疑问代词,哪里十一、也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表疑问或反问。例:寡人之民不加少,何也(3)表感叹。古之人不余歁也。
(4)表商量(含祈使)。可译为“吧”。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表解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表停顿,以舒缓语气,用在句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
复音虚词。也哉,者也,也欤。
判断,陈述或解释,感叹,祈使(商量),疑问(反问),停顿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何为其然也3毋从俱死也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5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今者项庄拔剑起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判断疑问祈使停顿感叹解释十二、以1、介词(1)“用”“拿”请以战喻(2)把农人告余以春及(3)凭着,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4)按照,根据以次进(5)在,从。引介时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6)因为以一璧之故逆大王之欢2、连词,相当于“而”(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2)表修饰,可译为“地”(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或者省去
3助词表时间,方位,范围。以上,以前,以来4、副词通假“已”。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5、复音词。以是,是以,以故,有以,无以。6、实词
“认为”:百姓以王为爱也。“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理由”: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带着”:今如此以百余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解释句中“以”的用法。①余船以次俱进②秦亦不以城予赵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⑤以刀劈狼首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⑨敛赀财以送其行⑩日以尽矣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通“已”,已经目的关系:用来凭带领用在因把按照并列关系,“而”“又”“而且”“并且”修饰关系,而,或不译十三、因1、副词(+谓)相当于“于是”、“就”等;因泣下霑襟,与武决去。2、介词(+宾语)。“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通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为”振声激越,伺者因此觉知。“趁着”“趁机”。因击沛公于坐。3、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1、不如因而厚遇之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试一试趁机通过继续因为十四、于1、介词(+宾语)引时间:受任于(在)败军之际引处所:泛舟游于(在)赤壁之下引原因:业精于(由于)勤荒于嬉引范围:以勇气闻于(在)诸侯引对象:是臣尽节于(向,对)陛下之日长引比较的对象:虽才高于(比)世引施动者,表被动:见(被)欺于王而负赵2、复音虚词“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2)在谓语前后可译为“在这……”“从这……”3、语气助词,通“吁”,“于嗟鸠兮”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7)业精于勤荒于嬉(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被对,对于通“吁”,语气词被于是从,比由于在这十五、与1、介词+宾语(1)和、同、跟等;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2)替,为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2、连词,表并列关系。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3、语气助词,通“欤”,表反诘、疑问、感叹、猜测等语气;(在句末)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虽与府吏要,渠会总无缘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3、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氢能源的储能与运输技术发展
- 2025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
- 2025年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评估
- 2025年家政服务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诚信伴我行 守护真善美》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 汽车知识点总结
-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人音版(2012)音乐五年级下册
- 中班科学菜园课件
- 饮料包装制作技术要点
- 直播日常工作汇报
- 2024年贵州黔南州招聘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真题
- 2025-2030儿童语言启蒙教育市场现状与未来潜力分析报告
- 2025年全国高校港澳台大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备赛考试题库-上(单选题、多选题)
- 2025年中国动态视觉传感器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灌南七年级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 李光平-哈工大-机械工程材料单元1课件
- (单元培优卷)第4单元 人体的奥秘-比 单元全真模拟培优卷(含答案)数学青岛版(六三学制)六年级上册
- 综合实践活动 绘制公园平面地图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浙教版2024
- 第一讲-决胜十四五奋发向前行-2025秋形势与政策版本-第二讲-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2025秋形势与政策版本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运营管理指导手册(运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