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2023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项汇编(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3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2023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项汇编(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3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2023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项汇编(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3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2023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项汇编(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3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2023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项汇编(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专题03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考点一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

)A.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C.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近代先进国人编译的外国历史地理著作在国内不断被翻印发行,这说明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国人对西学的关注仍然不足,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19世纪40—60年代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形成了学习西方的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据统计,我国从1840年到1861年期间写成的有关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有22种,其中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甫经付梓,即腾谤议”,史策先说《瀛寰志略》“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慈铭攻击《溉寰志略》“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

)A.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对外学习热潮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C.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 D.守旧思想阻碍洋务运动深入开展【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虽然在鸦片战争后出现了22种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但以《瀛寰志略》为例其受到各种谤议和攻击,这体现出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但这种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C项正确;题干中对于《瀛寰志略》的抨击可知当时并没有对外学习的热潮,排除A项;介绍西方的书籍和对此类书籍的抨击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排除B项;1840至1860年还没有开始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广东大湾区·统考一模)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其流通模式如下图。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农产品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 B.鸦片大量涌入取代槟榔成瘾品地位C.外贸格局的剧变带来槟榔价格上涨 D.太平天国兴起导致槟榔运输的阻隔【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市场被打开,列强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槟榔大量出口导致槟榔的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广州地区食用槟榔的习俗,C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发展,且槟榔本身就是投放市场的农产品,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前鸦片就已经大量走私进入中国,如果是鸦片的原因,时间应早于19世纪40年代,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是19世纪5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清代光绪年间,有士人作《柏林竹枝词》,描述柏林“女儿也具英雄气,斜日登临数战功”;《伦敦竹枝词》载“未知海防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日京竹枝词》云“樱花开到八重逑,春气成霞夹水流”。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用于研究(

)A.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原因C.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 D.辛亥革命的影响【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柏林竹枝词》《伦敦竹枝词》《日京竹枝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枝词,又称竹枝歌、竹枝曲,原是流行于巴蜀一带的地方民歌,晚清时期,海禁大开,面对着社会剧变、西方入侵、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频繁。许多知识分子或随访出使,或域外讲学,面对域外城市发达的科技文明与绚烂多彩的民土风情,他们发挥了竹枝词的表现功能,书写的范围从本土转向了异域,从而建构了多姿多彩的海外城市画面,海外竹枝词成为晚清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局中门外汉在其《伦敦竹枝词》中对伦敦女性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服饰装扮以及职业取向等都作了细致描绘,展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风采,潘飞声的《柏林竹枝词》对德国柏林民俗风情描绘的较为丰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异域生活图景,《日京竹枝词》是整百首的大型联章体组诗,全诗主要是对“东京风物”的描写,并于每首诗后附有注释,对诗中所涉及的有关东京民俗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综上可知,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研究“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解体”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广东茂名高州·统考一模)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等领导人以耶稣立教,贬孔子、斥菩萨,把中国人一切旧的信仰统统划入“邪魔妖鬼”,推行一些与本土迥异的风俗。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反封建意识在逐渐淡化 B.文化信仰脱离中国国情C.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权威 D.信奉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贬孔子、斥菩萨,把中国人一切旧的信仰统统划入‘邪魔妖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平天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否定,并推行了与本土河异的风俗,这说明太平天国在文化信仰上脱离中国国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意识,排除A项;当时中国儒家文化仍然是主流,排除C项;太平天国建立了封建政体,不属于西方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

)A.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 B.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警惕C.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 D.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答案】C【详解】结合材料所述和材料作者身份可知,1905年正值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大肆扩大在华势力范围,此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要求本国政府警觉日本在华的侵略和文化渗透行为,从政治动机上可知,此举是德国为了与日本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C项正确;A项主要发生在一战前,时间错误,排除;中国革命此时仍处于零星状态,且与材料所述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此时中国已对外开放大量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此亦非德国外交官的报告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7.(2023·广东顺德·统考一模)1853年10月,刑部侍郎雷以諴向扬州附近米行按每石米50文钱为标准征税,以解决军饷困境,名为厘金,半年之中收钱即高达约2千万文。此后,各地相继征收厘金。这(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基层治理的完善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折射出农民革命运动对清朝统治的打击 D.抵制了西方侵略【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以解决军饷困境,名为厘金,半年之中收钱即高达约2千万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了镇压运动,清政府通过征收厘金来解决军饷困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朝的基层管理,排除A项;征收厘金是为了解决军饷问题,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外部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的思想,并坚持“译书为强国第一义”。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主要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与工业”“科学与近世文明”“科学历史之时代”等话题。重视科学思潮的兴起主要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工业的发展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提出一系列主张是为了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1915年以后中国进一步掀起重视科学的思潮,也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西学东渐在明末就已经兴起,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科学思潮的兴起是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科学思潮的兴起有推动作用,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9.(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举的同时,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举行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并在1909年按惯例举行拔贡考试。1908年底,为了庆祝宣统即位,还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转型 B.科举制被用于笼络士人C.统治阶层无意推进改革 D.新式教育受到民众抵制【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废除科举制之后,仍有科举考试在进行,这反映了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A项正确;科举制被用于笼络士人,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统治阶层无意推进改革,与废除科举制的观点相悖,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新式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二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民国时期1.(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认为这场革命导致了中国政治生活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运动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与“三民主义的社会作用”无关,排除A项;民国初年的主流思想不是“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民国政党政治”是否获得成功,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广东顺德·统考一模)1912年1月29日,天津革命党人攻打直隶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林少甫、韩佐治等起义军领导相继阵亡,起义失败。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民主革命的进程有其客观性 B.革命政权尚未建立导致反清力量涣散C.民主共和观念渐成国人共识 D.实际上延缓了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成果【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1月29日,天津革命党人攻打直隶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林少甫、韩佐治等起义军领导相继阵亡,起义失败”可知,辛亥革命后,1912年革命军仍然受到清军的抵抗,并未取得完全胜利,说明民主革命的进程有其客观性,A项正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就建立了,排除B项;“国人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革命军受到阻碍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成果,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下面是近代某位学者关于“新思潮”的看法,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维新变法 B.否定了传统文化C.体现了理性精神 D.脱离了群众基础【答案】C【详解】材料内容出自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认为对于旧制度、旧礼教、旧观念,要放在当今的时代评判它是否合理,这种主张用评判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的主张体现了理性精神,C项正确;材料内容为白话文,且未直接提及维新改革,不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中学者主张用批判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并非不加辨别地否定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宣传动员群众,不能得出“脱离了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欧战(一战)后,很多中国人几乎形成一种共识—世界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故"新文明""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人"逐渐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种现象反映了()A.思想运动推动观念更新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泛接受C.一战成为思想变革根源 D.当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答案】A【详解】材料所述的欧战(一战)发生于1914——1918年,此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A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接受者尚待增加,排除B项;阶级和经济因素的变动才是社会变革的根源,而非外部的战争影响,排除C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主要是在20世纪以前,且主要是影响当时中国人对科学的认知,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下列为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这反映了当时(

)“把洋人拉到和不受保护的中国人一样的境地,对可怜的人民丝毫没有用处!”——署名“Ajax”的读者,1926年1I月27日《北华捷报》“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是正义和平等的象征……些压迫百姓的军阀并未骚扰享有特权地位的洋人。我以为,这将会使农民们更加憎恨洋人,而洋人显然是和这些军阀结为同盟的。——暑名“F.D.Z."读者的回应,1926年12月4日《北华捷报》A.反帝反军阀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租界居民积极支持北伐战争C.农民成为当时革命战争的主力 D.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扩大【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结合所学和时间可知,1926年正值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顺利发展时,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反帝反封反军阀的思想随着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影响日益广泛,D项正确;当时的反帝反军阀战争并未取得完全胜利,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租界居民对北伐的态度,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主力是具有新思想的国民革命军,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人民大会。根据该大会决议,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反对帝国主义是应该立刻开始的主要行动”。这(

)A.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 B.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D.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纲领【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22年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反帝的革命目标,对1924年开展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准备了条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目标就是反帝反封建军阀,因此中共这次决议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A项正确;五四运动爆发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排除C项;中共“一大”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与材料里的中共决议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7.(2023·广东深圳·统考一模)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A.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B.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C.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答案】C【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件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建立自己的军队及政权,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和政权,C项正确;毛泽东思想完备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排除A项;新的革命道路探索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在江西专门做过十几次系统调查,其中以“调查”命名的著作就有《寻乌调查》《调查工作》《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多次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些调查工作(

)A.推动了民主革命深入开展 B.实践了阶级斗争的理论C.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缓和了国共两党的关系【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了解社会、制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克服教条主义错误、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推动民主革命深入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这些调查工作推动了民主革命深入开展,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八七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排除C项;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9.(2023·广东大湾区·统考一模)据学者统计,1933年中国制造产品只有30%出口到国际市场,而70%提供给国内市场。华资工厂生产的部分轻工业产品已经占有60%以上的国内份额。这一经济格局(

)A.改变了中国工业分布不均衡的布局 B.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C.主要得益于外国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为中国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一定保障【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因此美国经济危机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危机,而材料“1933年中国制造产品只有30%出口到国际市场,而70%提供给国内市场。华资工厂生产的部分轻工业产品已经占有60%以上的国内份额。”说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制造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较大,出口比重较小,说明中国当时对世界市场依赖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经济大危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工业分布不均衡的信息,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外国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和材料并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1931年2月通过的《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草案》,提出了没收地主、富农全部土地,“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1935年12月通过《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将没收地主富农全部土地,改为没收富农出租土地,保留其经营土地、商业和其他财产。土地政策的改变(

)A.得益于革命力量的发展 B.根植于社会性质的改变C.依托于工农联盟的巩固 D.立足于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1-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变化,对富农和地主的态度较为温和,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及时对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D项正确;1931-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受到削弱,排除A项;当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工农联盟依靠的是工人和农民,而不是地主,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1944年6月,蒋介石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中国将参加联合国筹建会议,并称:“盖东方人民如无代表,则此会议将对于世界之一半人类失去其意义也。”这表明中国(

)A.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任 B.争取美国支援东方主战场C.大力支持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D.积极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答案】D【详解】蒋介石认为,联合国中没有中国的代表,那么联合国的筹办将失去一般的意义,由此说明他在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筹建,是中国参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表现,D项正确;中国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不代表中国已经能够承担国际重任,排除A项;蒋介石是在参与筹建联合国,而非争取美国对东方战场的支援,更不是在支持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排除BC项。故选D项。12.(2023·广东顺德·统考一模)日方《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写道:“该战斗……同时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发动奇袭,尤其在山西省的攻势特别猛烈,……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损害甚大。”与该记载对应的这场战争(

)A.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是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C.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答案】D【详解】根据“华北方面军”、“同时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发动奇袭,尤其在山西省的攻势特别猛烈”等内容可知该记载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百团大战,这场战争沉重打击了日军,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D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以战略防御为主,在最后阶段出现了战略反攻,没有进行战略进攻,排除A项;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指的是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排除B项;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武汉、广州陷落以后,百团大战发生在相持阶段期间,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3·广东深圳·统考一模)1947年,解放区各地普遍召开农民控诉大会,首先是让农民谈身世、谈生活、谈苦处,紧接着就是挖穷根,清除各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办法。这一运动(

)A.旨在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 B.体现了民族革命的高涨C.加强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 D.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解放区各地普遍召开农民控诉大会,首先是让农民谈身世、谈生活、谈苦处,紧接着就是挖穷根,清除各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办法”可知,该运动体现了对农民政治、经济地位的同情,通过这一运动控诉地主。结合材料时间“1947年”和所学可知,这一运动加强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推动了土地改革的开展,C项正确;这一运动的目的是为土地改革提供政治动员,而非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当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民族革命的高涨”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三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1.(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1949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口号下,积极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这体现出当时()A.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革命的中心转移至山东解放区C.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 D.报刊的宣传奠定民主革命基础【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依据材料“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口号下,积极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可知,反映了农民积极参军,支持解放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与手段进行政治动员,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调动起百姓的热情支持,即材料说明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C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不是说明革命的中心转移至山东解放区,排除B项;报刊的宣传奠定民主革命基础夸大了报刊宣传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

)A.采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 B.运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C.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 D.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使得财政收入被地方自行使用,而中央却要承担浩大的开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开始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平抑物价的信息,排除B项;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广东深圳·统考一模)1957年2月,中央明确指出“在群众中广泛地开展储蓄运动,是减轻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为了(

)A.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 B.保障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C.宣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D.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答案】A【详解】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开展储蓄运动,可以积累社会资金,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A项正确;开展储蓄运动与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广东大湾区·统考一模)1949年11月,刘少奇在世界工人理事会发言指出:“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基本形式一一这就是武装斗争,是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行动”。这一发言旨在强调(

)A.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属性 B.反帝是新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C.人民解放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 D.“一边倒”是新中国的必然选择【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刘少奇在世界工人理事会发言”“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基本形式是武装斗争,是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行动”可以得出这一发言旨在强调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属性,A项正确;新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为新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争取最基本的外部环境,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是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排除C项;材料不能充分表明“一边倒”是新中国的必然选择,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1949年6月,毛泽东指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一主张(

)A.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B.指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C.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营造国际氛围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实现转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可知,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国持友好态度,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营造国际氛围,C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不给它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在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1964年4月25日,总参作战部向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报告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时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仅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并且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易遭空袭等种种问题。这说明三线建设(

)A.其背景是当时国际冷战格局 B.其布局容易获得苏联的援助C.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三线建设是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因为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容易遭到空袭,所以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可见三线建设的主要背景是在国际冷战格局下美国对中国施行敌对政策、中苏关系破裂,A项正确;此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且如果易于接受苏联援助应该建在东北地区,排除B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7.(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

)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 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可知,邓小平指出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同样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其根本目的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积极融入世界,C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材料也未体现,排除A项;B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但不是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排除B项;邓小平认为西方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未指出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1978年2月,邓小平在四川的讲话中说到:“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