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一轮复习部编版第三单元主题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37张)_第1页
新教材一轮复习部编版第三单元主题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37张)_第2页
新教材一轮复习部编版第三单元主题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37张)_第3页
新教材一轮复习部编版第三单元主题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37张)_第4页
新教材一轮复习部编版第三单元主题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37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三主题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由政权并立走向繁荣—魏晋南北朝与隋唐010203高考政策研究主干知识梳理目录CONTENTS

重点问题突破04高考真题训练01高考政策研究课程标准2003年版课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020年版课标(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高考政策研究★必备知识:强调对历史脉络和制度变化、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新成就的认识。★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对历史脉络、变化等方面的考察,注重考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核心价值: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02主干知识梳理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三足鼎立短暂统一北乱南稳南北对峙220-280280-316317-420420-589时空坐标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史称曹魏,东汉灭亡。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280年,西晋灭吴,实现统一。317年,东晋开始,南北分途。北朝——十六国林立淝水之战刘裕建立(420—479)萧道成建立(479—502)萧道成建立(479—502)陈霸先建立(557—589)南朝——宋齐梁陈宋齐梁陈东魏西魏北周隋

北齐北魏589年,隋朝灭陈,南北统一

阶段特征表现特征总特征政治经济思想①长期分裂、民族融合②九品中正制③三省制④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进一步融合,士族制度形成。①江南得到开发②均田制、翻车、耕耙耱③灌钢法、白瓷④草市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①三教并行②《齐民要术》③书法自觉④文人画兴起佛、道盛行,儒学受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政治分裂,政局动荡,民族融合,蕴含统一,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三教合一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朝代君主专制(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中央VS地方)选官制度改革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出现门阀政治门阀政治、长期战乱、格局分裂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1、中央官制:三省制出现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中朝官员地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成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削弱宰相权力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1)含义:(2)演变:(3)标准:(4)评价:一种由品评官(中正)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家世、品德、才能并重→门第成为唯一标准魏晋确立、隋文帝废除积极:初期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及加强曹魏政权起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后来成为士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家世、品德、才能并重上品无寒门,下品为士族3、门阀制度(1)概念:①门阀政治——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②门阀士族——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2)原因:魏晋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政治保障(3)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上:建立庄园经济③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①历史根源:②政治原因:③政治保障:(4)发展:魏晋形成——东晋兴盛——南朝衰落——隋唐逐渐瓦解(5)评价:①积极: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稳定统治②消极:缩小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出现“因人设官”现象,造成大量冗员南朝时,一名出身寒微的胡人将领请求皇帝为他作媒,向王姓、谢姓家族求婚,皇帝听了回答说:“王姓、谢姓这种显赫世族,不是你可以求婚的对象。你如果有意,可在朱姓、张姓以下家族寻访对象。”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

①鲜卑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2)措施:前期(冯太后)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③设立三长制。

中后期(孝文帝)

①迁都洛阳;

②移风易俗。措施具体内容意义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措施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恢复北方经济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缓和阶级矛盾493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北方骚扰,稳固政权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3)性质:少数民族一次自上而下的全面封建化改革运动。(4)作用:(5)根本目的:巩固鲜卑族的统治(6)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②改革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推动了政权封建化;③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二、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耕耙技术翻车、均田制、租调制田庄经济、寺院经济灌钢法、白瓷缓慢发展实物货币草市出现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1、均田制(北魏—唐前期)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魏书》1、均田制(北魏—唐前期)二、经济(1)概念: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2)原因:(3)性质:(4)影响:①经济上: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农业恢复发展;增加财政收入②政治上:缓和阶级矛盾,维护与巩固封建统治(5)演变:(6)瓦解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衰退,土地兼并严重北方战乱,户口迁徙,土地荒芜,赋税收入少;封建土地国有制创立于北魏;完善于隋唐;瓦解于唐中期2、租庸调制(北魏—唐前期)(1)内容:

①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

②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即田租;“庸”则是力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的绢或布。(2)意义:

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2)背景: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3)表现:

广占田宅,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4)影响:

①经济: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②思想:为佛教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3、寺院经济三、思想文化思想(宗教)文学汉字与书法绘画科技魏晋南北朝玄学;三教合一趋势,儒学正统受冲击;佛教本土化;魏晋风度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东晋“书圣”王羲之;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文人画农学:《齐民要术》;数学“祖冲之与圆周率;地理学:裴秀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1、魏晋玄学(1)概念:所谓玄学,就是糅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定的历史实际。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2)核心: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主张虚无的“道”。(3)主张:政治上“无为”;

生活上“任其自然”;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4)代表:竹林七贤三、思想文化2、儒释道三教合流(三教合一)(2)表现:①儒学:哲理化和思辨化;

②佛教、道教:伦理化。(1)定义:儒释道三教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1)外部原因:

①佛、道教盛行a百姓:国家分裂,战乱不休,百姓通过宗教寻求精神寄托。

b.统治者: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矛盾。

②玄学:超越功利、讲清谈、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2)内部原因:理论缺陷(缺乏对宇宙观和人生终极诉说的探讨)2、科技

(1)农学:《齐民要术》:以记录黄河流域农业经验为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

(2)数学:刘徽:割圆术;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第7位)

(3)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地图的方法。

(4)造纸术:纸在魏晋时期取代竹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5)火药:东晋时期。葛洪《抱朴子》记载了火药。3、艺术(魏晋南北朝进入书法“自觉阶段”)

(1)书法: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

为什么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有了飞速发展?书写材料的进步;士族;思想活跃

(2)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宗教画占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西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03重点问题突破探究一:魏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问题突破1、形成概况: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3、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探究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重点问题突破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04高考真题训练1.(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2.(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C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