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一轮课件: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_第1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一轮课件: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_第2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一轮课件: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_第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一轮课件: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_第4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一轮课件: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zhìdù)的演变第一页,共45页。考纲考情分析(fēnxī)主干知识(zhīshi)整合要点(yàodiǎn)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第二页,共45页。考纲考情分析考题角度(jiǎodù)·备考分析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7·全国Ⅱ卷,25:从魏晋以后的官修史书考查史书的政治性(2)2016·全国Ⅰ卷,26:从宋代重史传统考查对君主专制的影响(3)2015·全国Ⅰ卷,25:从汉代外戚干政考查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4)2014·全国Ⅰ卷,24:从天子“奉天子民”的现象考查政治统治与人伦之间的关系(5)2012·海南卷,5:从北宋时期御史弹劾宰相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1.高频考点: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教材空白点:两汉外戚与宦官干政、汉承秦制、史官制度。3.备考策略:(1)在掌握各朝政治制度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化的规律性。(2)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中央中枢权力机构、地方行政机构、选官、监察等角度全面掌握各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中央集权的强化(1)2017·全国Ⅰ卷,25:从西汉郡级数量的增加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2)2016·全国Ⅲ卷,25: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考查汉承秦制(3)2015·全国Ⅱ卷,25:从皇帝对地方的认识考查汉代地方吏治(4)2013·全国Ⅰ卷,41:从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考查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选官制度的演变(1)2016·课标Ⅱ卷,25:从选官制度的变化考查科举制的影响(2)2014·海南卷,5: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内容的变化考查选官制度的演变(3)2011·课标卷,40:从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的变化考查选官制度的演变史学常识(1)2017·全国Ⅰ卷,26: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2)2017·全国Ⅲ卷,27:从不同史书对同一事件的记叙考查史料的甄别第三页,共45页。主干知识整合(zhěnɡhé)整合(zhěnɡhé)知识·夯实基础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XīHàn)(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宋朝(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①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负责监督。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推恩(tuīēn)令藩镇割据禁军通判抓主干第四页,共45页。3.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节制。(2)作用①便利(biànlì)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zhōngyāng)中央(zhōngyāng)第五页,共45页。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设,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和执行。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3)局限:流程式分工(fēngōng),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中朝尚书省决策(juécè)监督(jiāndū)第六页,共45页。4.宋朝(1)宋初设立作为最高行政(xíngzhèng)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xíngzhèng)权、军权和。5.元朝(1)是最高行政(xíngzhèng)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中书门下(ménxià)参知政事财权(cáiquán)中书省第七页,共45页。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fànwéi)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1)概念: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2)标准:理论上是,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评官授官(1)含义: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2)推行:由于势力强大,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世卿(shìqīnɡ)世禄制军功(jūnɡōnɡ)授爵德行和才能门阀士族门第家世第八页,共45页。4.科举制时代(shídài)——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2)两大转变①选官主体变化——从到。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选官依据变化——从。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世家(shìjiā)大族中央政府血缘门第到学识(xuéshí)能力第九页,共45页。四、监察制度——官僚体系的维护机制1.演变(1)秦朝:中央设,地方设监御史。(2)西汉: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bǎiɡuān);地方实行,设刺史监察地方。(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都察院等。2.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刺史(cìshǐ)大夫刺史(cìshǐ)制度御史台第十页,共45页。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jiānchá)制度效能有限。第十一页,共45页。重理解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xíngzhèng)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xíngzhèng)效率。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xíngzhèng)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第十二页,共45页。(2)评价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yánmì)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第十三页,共45页。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biānfáng)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3.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第十四页,共45页。要点(yàodiǎn)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第十五页,共45页。【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zhīshi),分析其影响。【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特点”源自材料,“影响”结合所学。(2)定时空,找关联: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借鉴。(3)提信息,找关键:①说明元代行省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②体现行省实行集体负责制度。③体现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管辖。【答案】特点:行省划分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十六页,共45页。【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原因1.演变趋势(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2)地方行政区划辖区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kāifā),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第十七页,共45页。第十八页,共45页。【问题】据材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第一小问,“中枢机构的演变”注意三个限定时期,即汉、魏晋、唐。第二小问,“基本策略”应围绕如何对“中枢权力”进行调控思考回答。(2)定时空,找关联: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侍从设立中朝,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3)提信息,找关键:①反映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②反映出魏晋时期出现(chūxiàn)了三省。③反映出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相权分割,加强了皇权。【答案】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chūxiàn)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第十九页,共45页。【深化拓展】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bǎozhèng)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第二十页,共45页。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rènmiǎn):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rènmiǎn)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第二十一页,共45页。第二十二页,共45页。【问题】(1)根据材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注意归纳材料信息回答“弊端”。第(2)问,围绕“平民政治”分析思考,提炼概括答案。(2)定时空,找关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逐渐出现很多弊端,难以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日趋完善,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3)提信息,找关键:①②③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在选官标准、选官权等掌握方面存在弊端。④⑤⑥⑦体现了科举制在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答案】(1)弊端:依据门第高低选官,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世家大族把持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júmiàn);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第二十三页,共45页。【深化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zhìdù)的发展趋势和影响1.发展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zhìdù)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第二十四页,共45页。2.影响(yǐngxiǎng)项目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二十五页,共45页。高考教材连线(liánxiàn)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典例1】(2015·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试题分析】(1)材料中的外戚在皇帝年幼时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就是丞相,他们如何抑制相权?(2)皇帝年幼,一般太后垂帘听政,皇帝不能亲政,如何依靠外戚抑制相权?(3)材料中既有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又有封侯的权利,被封的诸侯一般在地方,不能抑制相权,A项显然不能反映(fǎnyìng)“外戚封侯”的信息,属于以偏概全。(4)B、D两项比较容易排除,外戚属于外姓,不是“家人”,不是刘姓,也不能反映(fǎnyìng)“家天下”的观念,B、D两项错误。答案:C第二十六页,共45页。角度二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典例2】(2017·全国Ⅰ卷,25)下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biànhuà)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第二十七页,共45页。【试题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汉代直接控制的郡在逐渐增加,相对应地,王国控制的范围在逐渐地缩减,汉景帝以后,部分王国也直接归中央政府管辖,诸侯王享国而不治国,到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A、D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wúguān),B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答案:C第二十八页,共45页。【教材补缺】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lìyòng)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第二十九页,共45页。角度三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典例3】(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tuījiàn)、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试题分析】科举选官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官员的文化素质与个人能力是两个概念,A项错误。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对官员道德水平不够重视,B项错误。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举、恩荫等途径入仕,C项错误。答案:D第三十页,共45页。角度四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yǐngxiǎng)【典例4】(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yǐngxiǎng)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第三十一页,共45页。【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重史的传统有利于封建皇帝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也有寡廉鲜耻之徒,并不一定全部真实可信,因此,B项的“全都真实可信”,C项的“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都是绝对化的表述,B、C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太祖“不乐”是因为不“容易行事”,并非史书记录其真实的言行,D项错误。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重史传统,不仅仅宋代独有,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设立史官,系统整理前朝历史,也负责记录本朝的大事,作为皇帝治国(zhìɡuó)的参考,因此,中国形成了系统的史学体系,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答案:A第三十二页,共45页。【教材补缺】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通过记录史实,采用“史”本身的明鉴作用,去告诫后人,特别是“史”本身的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将政治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史官们通过手中的笔来惩恶扬善,点评朝政,使君权和史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微妙。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然而,随着史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立客观地记录历史逐渐(zhújiàn)成为史官的职业自觉,从而使得史官对王权的规范与制约起到的作用也逐渐(zhújiàn)显现出来,这对古代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第三十三页,共45页。角度五历史叙述(xùshù)与历史解释【典例5】(2017·全国Ⅰ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xùsh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第三十四页,共45页。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试题分析】四段材料是关于同一事件(shìjiàn)的历史叙述,能够得出的基本历史事实是“唐军曾经与薛举战于泾州,结果唐军战败”。四段材料的不同点是对唐军战败原因的描述不同,比较于《旧唐书》,《新唐书》则有美化李世民之嫌,因此,C项正确。A、B两项《新唐书》《旧唐书》中说法矛盾,排除。李世民是否“患病”只有第四段材料提及,这也可能是作者美化李世民的托词,不能认定为历史事实,D项错误。答案:C第三十五页,共45页。考点即时(jíshí)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1.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měinián)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解析:D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消除世家大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第三十六页,共45页。【新知生成】“六条问事”是一种汉朝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具体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éyán)。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刺史查问豪强地主的土地、住宅违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直接目的是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第三十七页,共45页。2.(2017·山东淄博一模)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C根据材料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以看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可以看出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项错误;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yīzhǒnɡ)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yīzhǒnɡ)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第三十八页,共45页。3.(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mōdǐ))“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A.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B.明确了三省各部门的职掌C.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操作权力 D.避免君主一人专权的弊端解析:A“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说明门下省谏官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调和作用,A项与此一致,正确。B项材料内容无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题干“技术性”的体现,故均排除。第三十九页,共45页。【新知生成】古代言谏制度始终都只是君主专制社会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维护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在阶级利益完全相同的基础上,君主与上层(shàngcéng)统治集团并无根本的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