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诗词的意境和宋词的婉约细腻之美。2.品读诗句,赏析意象,理解品味作者的愁情。二、教学重点品读诗句,赏析意象,理解品味作者的愁情。三、教学难点品读诗句,赏析意象,理解品味作者的愁情。四、教学方法诵读听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对联: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里寄深情对联写的是李清照,她被称作闺中苏轼、辛弃疾,是婉约派的代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千古绝唱《声声慢》。(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初读感知1、自由诵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读后感受。2、听名家诵读,对比感知。明确诵读要求:放慢语速,保持语调低沉,注意节奏和轻重音。4、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诵读品味小结:诵读婉约词时我们要注意: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停顿和轻重音。(过渡:这种凄婉哀愁的感受用作者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三)品读赏析1、请找出这首词的词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愁-----板书2、结合注释中的背景理解愁的内容国愁、家愁、情愁3、结合注释,快速找出词中直接点明作者愁情的句子。(直接点明作者愁情的抒情手法是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愁作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笔入愁)4、品读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民日报评论说,起句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读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1)齐读品味(2)动笔赏析,明确练笔要求:点明手法+分析内容+表达效果明确:连用七组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强调了词人的凄惨;增强了诗词的音韵美;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4、除了直抒胸臆外,作者借景抒情,借助景物来渲染了愁情。景——板书 (带有作者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1)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明确: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2)小组合作、赏析意象明确要求:四个同学一个小组,任选一种意象,结合诗句点明包含的情感,营造的意境。请同学们积极发言。冷清凄美的意境淡酒——借酒消愁冷清凄美的意境晚风——秋风萧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象过雁——书信、孤独、思乡怀亲悼亡夫意象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黄花——容颜憔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梧桐——凄凉悲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细雨——与相思愁丝有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5、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下,不仅词人,就连我们都不由得想发出这样一句长叹:“这字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满腔的愁情,在音乐声中再次来美读全词。注意:放慢语速,保持语调低沉,注意节奏和轻重音。(四)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带着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课的知识点,作者用简单的言语描写了自己晚年独居在家一天的生活,一眼望去,室内室外皆是冷冷清清,心内更是满腹愁情。(五)课外拓展李清照因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但她的一生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她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推荐:1.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开头对联中李清照虽被比作闺中苏辛,但她不认可苏轼的词,还有柳永的词,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那么在她心中词有哪些标准呢?请同学们课下观看《百家讲坛》康震“一代词宗”李清照。2.《百家讲坛》康震“一代词宗”李清照(六)课下作业1、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词。2、完成课外拓展中的任意一项。3、完成固学案上《声声慢》的课时训练。淡酒(七)附板书淡酒过雁国家情过雁秋风借直秋风黄花景愁抒黄花梧桐抒胸梧桐细雨情臆细雨学情分析经过一单元的古诗词学习,同学们应该熟悉了读懂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品内容,四鉴手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再来巩固一下。对学生们来说,难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不能简洁准确的语言来品读诗句,同学们能感受到,但词汇量不够,需要平时多积累。二是赏析意象,有一些意象不太熟悉,如“梧桐、细雨”需要补充诗句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还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为何说是旧时相识,需要给学生们补充李清照的《一剪梅》。三是如何有感情地诵读出来诗词的意境也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对同学们来说较快的方法是听名家诵读,再和自己的作比较,明确诵读在语调、语速、节奏、轻重音上的要求,再按诵读要求,结合自己对诗词的品味理解,做到有感情的诵读。效果分析课堂开始以一幅张贴的对联导入,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进了思考,评判对联写的是李清照的理由,加强了他们对作者知识的回顾。课前自己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了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觉得可以把她作为一个专题人物介绍给大家。所以本节课在介绍作者上没有多费功夫。而是针对如何鉴赏古诗词给了学生们最基本的答题方法和要求。对于提高他们的做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们做的非常认真和积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本课可以说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反复诵读,听名家诵读,展示诵读,一个男同学的诵读非常棒,整体诵读也有了很大提升。让学生自己动笔赏析叠词的作用,明确了练笔要求,同学语言很简练,多加反复思考。小组合作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非常到位。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与指导,切实掌握了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由于时间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我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们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整个课堂感觉很“赶”。教材分析《声声慢》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声声慢》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注意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人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同时,整首词以十四个叠字开篇,要反复诵读,体会其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评测练习——声声慢一、单选题1、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下列各项中,对《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开篇连用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这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同时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惆怅。“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从作者抬头仰望之景过渡到低头俯视所见。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_________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_________,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_________,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梅花生在苦寒之中,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依然_________,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禀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众口一词超逸绝尘泾渭分明我行我素B.众口一词超凡脱俗千差万别我行我素C.有口皆碑超凡脱俗泾渭分明为所欲为D.有口皆碑超逸绝尘千差万别为所欲为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远大的志向便往往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B.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让他们往往寄寓了远大的志向C.他们往往将远大的志向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D.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B.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梅被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C.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D.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添字丑奴儿·芭蕉宋·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6、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7、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文后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8、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词人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靖康之难以后,诗人流落在江南,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9、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四、语言表达10、“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写一段含有这三种意象的文字。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60字。附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B项,“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说法错误,通读《声声慢》,可知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故选B。【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考查赏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首先要读懂这首词,正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和思想情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D项,“全词用象征手法”错误,这首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自己内心的孤寂,所触之景只是用来烘托而无象征之意。“忧国忧民的心理”概括不准确,词作主要表达了国破家亡带给作者的孤苦之情。故本题选D项。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先看第一空:“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有口皆碑”后不能再接“的好评”,故第一空应选“众口一词”,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看第三空:“千差万别”形容差别很大或多种多样;“泾渭分明”的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文中强调的是文人们的际遇各不相同,用“千差万别”恰当,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B。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从后文“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来看,括号内语句的主体应是“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据此可排除A、C两项。B项中“往往”一词的位置不当,且D项的被动句式更恰当,故选D。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因为误用“由于”而造成句子主语残缺;二是结构混乱,“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句式杂糅,应将“广泛传播”改为“使之广为传播”。故选C。6、【答案】①首句使用问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含蓄深沉地表达了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②芭蕉的特点是:高大繁茂,焦心卷缩,蕉叶舒展,脉脉含情。【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首句的作用,“窗前谁种芭蕉树”是一个问句,用一个问句开头,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第二问是考查形象的特点,“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7、【答案】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点滴霖霪”一叠,造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感,加重了环境凄凉愁惨的气氛,丰富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所表之情更加真切,更加深重哀婉。《声声慢》中,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中包含的主要是个人的孤独愁苦和家庭的离散,而本词中抒发的主要是思国怀乡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在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两者的异同,同为“雨”,但本词中以一“愁损北人”流露出的是对故国的思念;而《声声慢》中,“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多的是个人和家庭的愁苦。8、【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诗词赏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整首诗的诗眼,对那个字进行评赏。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如本题“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应该关注修饰语。9、【答案】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