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1页
教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2页
教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3页
教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4页
教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介绍一、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相识,简洁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1.表内除法(1)以往支配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2.万以内数的相识。(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相识、10000以内数的相识,但更强调培育数感。(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4.量的计量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相识克和千克。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洁的排列规律。(2)接着探究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困难一些)。·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态和颜色的循环变更。·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6.解决问题结合所学的学问,结合现实生活的详细情境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1.单独支配一个单元。2.结合各部分学问的教学,支配应用所学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其他教学内容支配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支配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二)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洁的复式统计表。)仍旧让学生学习简洁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相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洁的复式统计表。(四)实践活动(支配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起先阶段,对实践活动的相识也各不相同,原委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当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当怎么呈现,这的确是有许多问题须要去探讨的。就目前,我们相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详细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支配,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学问。2.用数学学问解决简洁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探讨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确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学问。本册教材依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学问和生活阅历,支配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学问,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实力。二、教学目标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相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驾驭万以内的数位依次,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相识万以内的近似数。2.比较娴熟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娴熟地用乘法口诀求商。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验从生活中发觉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小括号。5.会分辨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洁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6.相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洁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相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洁的复式统计表;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洁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洁的分析。8.会探究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洁排列规律;有发觉和观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建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视察、分析及推理的实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10.养成仔细作业、书写整齐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三、各单元介绍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运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详细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育学生仔细视察、独立思索等良好习惯,初步培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三、编排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觉并解决问题。同前几册一样,教材仍旧在单元之前,支配一个大情境,引出后面的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学问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爱好。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1)主题图以学生熟识的“游乐园”为背景,供应了丰富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在玩沙包?”等等。从图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2)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纳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自己简洁理解或比较喜爱的方法。四、详细内容主题图(游乐园情境)(P2~P3)·设计了四个活动: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以及打算去玩丢沙包的和打算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玩沙包(包括正在玩和打算来玩的)、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确定的联系。·学生视察图时,起先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他们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视察问题。·依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对于一步计算的,可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短暂留下,为学习新学问做好打算。由此情境,引出了后面三个例题。例1(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1)由看木偶戏引出,通过人数的变动,教学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2)给出了学生三种不同的解法。例2(教学运用小括号)(1)是一个买面包的喧闹场面,通过对话给出信息和所求问题。(2)呈现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引出小括号。练习一第2题,全部信息、问题全通过对话呈现,以收集易拉罐为背景,渗透环保教化。第4题,以中国国家足球队参与“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为题材,通过计算B组各队得分,既练习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又受到爱国主义教化。第5*题,是一个关于年龄的思索题,也须要用加、减两步运算来解决。有多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1)过多少年爸爸50岁:50-35=15,(1)父子俩相差多少岁:35-8=27(2)爸爸50岁时小挚友的年龄:8+15=23。(2)爸爸50岁时小挚友的年龄:50-27=23。例3(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1)以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教学用乘加两步运算解决问题。(2)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做一做P9创设一个漂亮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学习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可提出下面一些问题。◎鸟:现在有几只鸟?(可用加、减两步运算解答)◎花:一共有多少朵花?(可用乘加两步运算解答)◎蜜蜂:有多少只蜜蜂在采蜜?(?)练习二第3题,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二年级上册出现过,是父女俩去海洋馆,算两人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这里是算一家三口逛动物园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既可以用乘加两步运算,也可用连加进行计算。第4题,与练习一的第4题对应,也是计算参赛各队的总分,只是这里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乘法计算出。第5*题,选做题,通过计算方木块的个数,既留意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又练习用乘加或乘减运算解决问题。五、教学建议1.留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由于例题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让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简洁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2.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供应充分利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机会。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亲密的,让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体会数学学问的好用价值。老师可以依据本地状况、学生特点,选取学生感爱好,又有确定实际价值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生活的亲密联系,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视察生活。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这部分内容,每个例题都呈现了解答方法多样化的特色,教学中老师应激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学问和阅历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方法都应赐予确定(如数的方法),爱护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对于解答方法的优化,要允许学生通过沟通、反思自主选择。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一、教学内容(1)除法的初步相识(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结合上面内容进行。二、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相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娴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依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惜大自然的教化。培育学生仔细视察、独立思索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编排特点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1)让学生充分经验“平均分”的过程。·过去只有一个(分木块)例题,教学“平均分”含义。·现在“平均分”特地列为一段(以毛毛虫的形式),支配3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除法建立良好的认知基础。(2)更加留意概念的本质特征。·除法不再从两种分法进行教学,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两种分法支配在“平均分”中,作为分东西的不同分法。2.留意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P14:展示了学生生活阅历中不同的分法。P23: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呈现了学生自主探讨的不同求商方法。3.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简洁实际问题。四、教学建议1.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切实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供应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相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2.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探究求商的过程。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娴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娴熟驾驭的基础学问,要求比较熟识的驾驭,老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1)常常支配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常常练习2~6的乘法口诀·适当支配把口诀填完整以及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一、教学内容1.锐角和钝角。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相识”中,已经学会如何分辨角和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相识锐角和钝角,学习用更精确的、更详细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角时,可以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能说出红领巾上有角)。另外,驾驭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2.平移和旋转(《课标》要求增加的内容,对于扶植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驾驭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更,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旋转: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分辨直角、锐角、钝角。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洁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三、编排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学习新知。·不管是锐角和钝角的相识,还是平移和旋转的相识,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时,留意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相识锐角和钝角时,通过动手做、动手画锐角、钝角和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三种角的相识。·学习平移和旋转时,通过拉转圆片;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画出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使学生感知旋转、平移。四、教学建议1.留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须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留意从学生熟识的生活实际入手,扶植学生理解。(2)除了利用教材上供应的素材以外,老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打算其他的实物,扶植学生相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2.借助操作活动扶植学生巩固学问。(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扶植学生巩固所学的学问。(2)除了教材上供应的活动形式以外,老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3.精确把握教学要求。教学时,要精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洁的平移(或旋转)。实践活动:剪一剪一、教学内容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洁的剪纸活动。1.剪出排成一排的小纸人。2.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二、目的1.熬炼学生的动手实力,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通过视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找出规律,初步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实力和抽象思维实力。但对学生要求不易过高,有初步的相识即可。三、教学建议1.在剪纸活动中,留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学问。留给学生确定的创作空间。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建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比如蝴蝶、雪花等等初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一、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第二单元):主要学习除法的概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二除段(本单元):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应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二、教学目标让学生经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驾驭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洁的或稍困难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三、编排特点与原义务教化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样: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在合作沟通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育学生迁移实力。2.细心组织操作活动,扶植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1)由详细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详细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2)由抽象回到详细。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相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3.加强基本练习。整理和复习1.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复习(1)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先按乘法口诀表填出45个除法算式,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找出全部的排列规律:横向、纵向、斜着。(2)按确定的规律整理除法算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整理,按商相同整理等等,只要说的有道理,都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创作”,体验胜利的欢乐。2.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除了利用教材的素材,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学习资源。练习十四第3题,开放性很大,使学生通过从身边的事发觉、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育学生从数学化的角度视察事物的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第7题,结合“按医嘱吃药”的生活实例,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一瓶药够吃几天”的问题。第8题,开放题。·给出了许多信息(通过情境和对话),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学时(1)按确定的要求提问。如提出有关倍数的问题,或提出需用两步解答的问题等。(2)将学生有创意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解答。如,20元买冰淇淋和雪糕,可以各买几根?第9题,通过嬉戏,复习“倍”概念。可让同桌两人进行类似的猜数活动。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相识一、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相识: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依次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验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相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详细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沟通,培育学习数学的爱好和自信念,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三、编排特点1.优化教材学问结构。(1)仍分两段(同义教):千以内数的相识,万以内数的相识。(2)不同的是:把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和认数结合起来,有利于对数的相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再分开教学。把数的读、写、组成结合起来教学。2.亲密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育数感。(1)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如体育馆、长江大桥、广场上的鸽子、空中气球、树林里的树、飞机、火车、轮船的速度及可载人数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数,体会数在各方面的用处,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2)用生活中的用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等,描述数的关系。(3)培育估计意识,增加近似数的教学。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育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实力。·用木块数数(P68、P73),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整理万以内数位表,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依次表。四、教学建议1.重视培育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主要体现: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体会万以内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在详细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进行估计。会用万以内数表示详细事物的数量和沟通信息。2.突出教学的重点,切实解决难点。·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位等。·难点:(1)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2)多位数中的数位的意义,以及十进关系。(3)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第六单元克和千克一、教学内容相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二、教学目标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相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洁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三、编排特点留意以学生已有阅历为基础,供应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扶植学生理解学问。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动身,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识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2.通过多种方式扶植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假如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显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简洁驾驭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视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扶植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实行了一些措施。通过活动扶植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扶植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给学生供应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相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相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溢实际测量的阅历并巩固重量观念。培育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供应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详细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育估算意识。3.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三、编排特点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学问的学习供应丰富的现实背景。数学与生活有亲密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当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收集矿泉水瓶等情境。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受到爱惜环境的思想教化。2.重视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留意体现算法多样化。《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特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旧留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励学生绽开思路,在沟通、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育。重视估算,培育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支配一些估算,逐步培育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依据详细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学习新学问。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状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23+30=53,53+1=54。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留意相关内容的复习。2.留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敬重学生的特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纳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留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驾驭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第八单元统计一、教学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