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预测0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解析版)_第1页
热点预测0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解析版)_第2页
热点预测0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解析版)_第3页
热点预测0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解析版)_第4页
热点预测0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预测0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一)古代1、原始社会: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仰韶文化,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2、商和西周: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土地掌握在君主和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3、战国至秦汉:耕作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男耕女织形成。政策:重农抑商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农首渠等;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4、唐至宋元: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灌溉工具: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耕作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棉花种植:在内地始于宋,推广于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棉纺织业发展边疆地区: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5、明清: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二)近代1、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绝对平均主义,试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思想,后来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生活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在1931年制定了土地法。农民劳动热情高涨,踊跃参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4、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抗战形势的发展。5、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1947年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三)现代1、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四)粮食危机与粮食安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严重,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1、严峻形势:(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持续增长的粮食消费: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质量和数量需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而且,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工业用粮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国的粮食消费不断提高的趋势不能忽视。(3)水资源数量质量下降(4)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2、保持粮食安全的途径(1)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2)建立耕地保护机制;(3)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4)支持粮食生产区构建农业产业体系;(5)推广农业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6)完善粮食安全储备制度,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一、单选题1.(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A.A B.B C.C D.D【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A项正确;“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意思是将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赋税,把次一点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场上交换,材料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无关,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山民卖鱼苗,这无法体现“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山东·高考真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年-1927年,土地政策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排除A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3.(2021·全国·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诸侯国大夫的采邑不断增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排除C项。故选D。4.(2021·湖南·高考真题)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详解】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5.(2021·湖南·高考真题)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详解】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6.(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湖北抢修长江、汉江堤工图(局部)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 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答案】D【详解】分段筑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这是管理优化的表现,D项正确;“已被根治”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当时测绘技术世界领先,排除C项。故选D项。7.(2021·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肯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农村改革中措施也影响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但不是城乡改革互相促进,排除A项;全面整顿是指"文革"期间,邓小平在复出后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详解】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9.(2020·江苏·高考真题)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10.(2020·天津·高考真题)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答案】C【详解】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二、材料分析题11.(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有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详解】(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12.(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答案】(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详解】(1)根据材料“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得出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得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根据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得出苏联模式的借鉴。(2)根据材料一“1949-1978年”“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得出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得出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得出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13.(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穙种,七月、八月犁稀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类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菌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类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答案】(1)①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共计有260多种;②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③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2)比较︰①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摘;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②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详解】(1)根据“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得出种类多,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先秦时就有总结农业技术经验的农书,说明源远流长;根据“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根据“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内容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根据“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得出增加了西方农业科技成就。(2)异:根据“则麦耐旱,多实”“秧田用水”,结合所学可知,北方种植耐旱农作物小麦等为主,南方地区水田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根据“悉皆五、六月中穙种……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类同”得出北方重视因地因时制宜,注重防旱保墒,根据“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得出南方重视秧田用水;根据“豆类作物的轮作”得出北方利用通过轮作达到施肥作用,根据“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得出南方重视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同:根据“起到了绿肥作用”“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概括得出都重视施肥;根据“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概括得出都重视农田用水的管理;还可从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为后世积累了经验等角度进阶回答。一、单选题1.(2023·陕西榆林·统考二模)西汉时,高资地主是指经营手工业、商业和高利贷起家的地主,“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个别人积资可到五千万钱,甚至万万钱。但当时以高资而取得土地是不受法律许可的。由此可见,当时(

)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保护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瓦解 D.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答案】B【详解】材料中高资地主“积资可到五千万钱,甚至万万钱”,财大气粗,如果允许高资地主合法取得土地,必然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因此根据材料“高资而取得土地是不受法律许可”可分析得知是国家基于保护自耕农经济,B项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D项;西汉时,我国处于传统农耕社会,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稳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得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瓦解,排除C项。故选B项。2.(2023·福建莆田·统考二模)汉代设置“河堤谒者”,代表中央专司治河。东汉河堤谒者王景治河后至唐末,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河患,有“八百年安流”之说。河堤谒者的设置(

)A.开创了古代治水官设置的先河 B.遏止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治理矛盾 D.体现了集权体制下的有效调度【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汉代设置“河堤谒者”,代表中央专司治河,并且东汉王景治河效果很好可知河堤谒者的设置体现了集权体制下的有效调度,D项正确;开创了说法错误,汉代之前就有治水官的设置,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治理黄河效果很好,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无关,排除B项;中央与地方的治理有很多矛盾材料只是说了一种治河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湖南邵阳·统考二模)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这体现了(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 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答案】A【详解】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麦豆复种制是否开始于西汉时期,排除C项;西汉时期并未突破传统经济结构,依旧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四川泸州·统考二模)以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为依据的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黄河流域政治稳固 B.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C.农耕文明传承发展 D.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为各地、各民族所采用和共享,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传承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政治稳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古代中国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排除B项;材料体现古代中国中原文化影响了各地区,而不是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一模)据文献和西汉墓壁画像等考古资料可知,耦犁的犁铧较大,有犁辕、犁壁等装置,由二牛牵引,三人操作,一人牵牛把握方向,一人掌犁辕调节深浅,一人扶犁。后来经过改进,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这反映出当时(

)A.农学知识比较丰富 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C.农耕区域逐渐扩大 D.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答案】D【详解】由材料可知,耕犁的结构、重量得到改进,犁耕法出现进步,可见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D项正确;农学知识是否丰富,无从得知,排除A项;材料耕犁变化反映的是农具的进步,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小农经济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范畴,包含在生产关系的范畴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耕区域,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广东惠州·统考三模)南宋初,岳州知州范贫败上书朝廷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其田权许人请射(消算田产)。”朝廷则认为农民在外经商,只要田地不抛荒,按时交农业税即可。这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重农抑商逐渐废止C.政府鼓励农民流动 D.社会控制有所放松【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知州范贫败想收回外出经商的农人的产权。但朝廷最终没有同意,保护了经商农人的土地产权,也承认农民兼业的现实,这表明宋代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D项正确;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和重农抑商逐渐废止与不符合史实,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B项;政府只是承认农民兼业的现实,并没有主观上鼓励农民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江苏徐州·徐州市第七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C.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答案】D【详解】材料“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体现的是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粟、小麦和水稻多元化种植的局面,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精耕细作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8.(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二模)若就经济情况而论,中国虽然称以农业立国,然工商业之发展,战国、秦、汉以来已有可观。惟在上者不断加以节制,不使有甚贫、甚富之判。由此可见,战国到秦汉(

)A.社会商业环境较为宽松 B.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国家经济政策有延续性 D.贫富分化危及封建统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惟在上者不断加以节制,不使有其贫、其富之判”可知,从战国到秦汉统治者大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政策具有连续性,C项正确;秦汉时期商业环境并不宽松,排除A项;以土地私有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由战国到秦汉逐步确立并发展,并未出现结构突破,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贫富分化的程度,无法判断是否威胁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9.(2023·湖南郴州·统考三模)下表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授田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

)类别授田依据永业田口分田百姓中男、丁男20亩80亩勋官勋位30顷至60亩\职事官官品60顷至2顷\贵族等级100顷至5顷\A.唐朝政府不抑兼并 B.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背离C.税收原则有失公正 D.推行均田制有利于扩大税面【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均田制下普通百姓的授田面积远远少于贵族及官僚,联系史实,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征税标准主要是人丁的多少,赋税负担主要落到地少的普通农民身上,故这样的征税原则就有失公正,C项正确;宋代统治者不抑兼并,唐朝实行均田制就有抑制兼并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百姓授田比官僚贵族少,而官僚贵族又依品级高低享有不同数量的授田,可见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是一致的,排除B项;均田制的推行并未扩大纳税人员的范围,且官僚贵族还享有免税免役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3·河北·校联考模拟预测)《新唐书》中史臣赞提到,古者“人皆土著,故名宗望姓,举郡国自表,而谱系兴焉”,而至唐中叶,“谱录都废,公靡常产之拘,士亡旧德之传……悠悠世祚,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的加重 B.安史之乱的爆发C.租庸调制的实行 D.朋党之争的加剧【答案】A【详解】“土著”揭示的现象是地主拥有常产,劳动者附着于土地,唐中叶“冠冕皂隶,混为一区”,说明当时旧的身份等级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唐中叶,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逐渐严重,庶族地主崛起,这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A项正确;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政治方面的背景,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一般找经济问题,排除B项;租庸调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原有的等级制度,排除C项;朋党之争的加剧是政治方面的背景,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据格伯簋铭文记载,西周时期,格伯用殹妊、仡和甸殷崇地的三十田,从倗生那里换取了四匹好马,并在零谷和谷树木标记。书记官吏戠武建立了文书档案,规定了界域。这反映出在当时A.自耕农经济发达 B.井田制度已被废除C.土地私有制萌芽 D.政府鼓励土地交易【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贵族格伯以田地交换马匹,树立地界并由书记官留下文书档案等,反映出当时在井田制下,土地私有制萌芽,C项正确;西周时期自耕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A项;井田制的废除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地主阶级改革中,排除B项;仅有官吏记录土地交换的个案不能说明政府鼓励土地交易,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3·海南·统考三模)汉唐时期无地农民往往是地主的私属,到了宋代,他们通常与地主签订租佃契约,契约期满有退佃起移的自由,不少农民往往忙时耕作,闲时经商。这表明宋代(

)A.商业革命使官府放松了社会控制 B.稻麦复种推动了契约制的发展C.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D.商品经济比汉唐时期更加繁荣【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他们通常与地主签订租佃契约,契约期满有退佃起移的自由”可知,宋代租佃契约制使佃户拥有更多的自由,说明宋代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减弱,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宋代商业革命对社会控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稻麦复种制与租佃契约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商品经济比汉唐时期更加繁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3·福建·校联考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知识分子亲身参与土改后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加强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伟大力量,使他们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这说明土地改革加强知识分子对人民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下图为1950年江西南昌市为农民发放的土地所有权证。据此推知.当时我国(

)A.农业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国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恢复C.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50年江西南昌市为农民发放的土地所有权证,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土地改革。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实施土地改革是在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据此推知,当时我国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彻底完成,C项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土地革命的情况,从中不能直接推知国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恢复,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3·吉林延边·统考二模)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图中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C.促进了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D.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答案】D【详解】根据邮票信息“《入社》1957年、《人民公社》1959年、《改革开放》200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票信息反映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者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D项正确;人民公社体制下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排除ABC项。故选D项。16.(2023·辽宁·模拟预测)观察如表,从总体上看,其揭示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时间调整主要内容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状况 D.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0年到1978年以后,农村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其主要目的是适应生产力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C项正确;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表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是为了不断适应生产力状况,排除ABD项。故选C项。17.(2023·江西吉安·统考一模)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A.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B.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C.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答案】A【详解】根据图片信息,198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明显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私有制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就业形式多样,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A项正确;图示信息反映的主题是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非产业结构,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目时间,排除C项;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属于因果倒置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8.(2023·辽宁大连·统考一模)1979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了生产队的鱼塘,获利后他雇工扩大经营规模,这一做法因违背上级文件而引发众多争议。后来《南方日报》发文肯定了这位生产能手。上述现象反映了(

)A.改革初期政策的不断调整 B.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曲折发展C.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创造性 D.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逐步深入【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扩大经营的做法最终改变了传统看法,获得了认可,体现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改革实践和人们的认识,未提及政策变化,排除A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指的是1956-1976年,排除B项;材料除了提及群众实践外,还提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3·四川宜宾·统考二模)从1978年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职工增加603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从15万人增加到147万人;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在城镇劳动者总数中的比重增加到24.5%。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社会大众择业观念的整体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完成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从1978年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职工增加603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从15万人增加到147万人”,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集体所有制就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都有明显的增长,结合时间1978年到1982年,可知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项正确;仅从就业人数的增加,不能得出社会大众择业观念的整体状况,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完成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2023·宁夏银川·统考一模)1986年,有西方记者评价中国农民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管理一家工厂,不知道如何做财务报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然而,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外国记者认为中国的农民企业家没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然而现实是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入,所以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一方面在改革中累计企业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享受到政策的红利,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逻辑,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变成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这样的结果并不利于农民企业家企业的发展,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才刚刚开始,还未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21.(2023·云南·统考二模)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南部地区人口密集,农村户均耕地不足4亩,当地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加快兴办种养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各类由乡镇政府主导的集体企业。这一做法(

)A.促使工业区分布日趋合理 B.重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C.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D.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答案】C【详解】据材料“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和“由乡镇政府主导的集体企业”可知,这一做法有助于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并没有涉及到中国工业分布的问题,排除A项;通过农业发展工业,同时通过乡镇企业带动农业的发展,这种措施推动了农村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体现经济结构的重构,排除B项;材料中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并没有向城市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下图所述信息中,导致1985—-2020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A.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城市建设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D.生产经营方式未能适应社会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生产经营方式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打破人民公社体制的一种制度创新,其制度效率到1984年之后已逐渐达到极限,因而当1984年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之后,粮食乃至整个农业生产在机会成本的推动下成了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的产业,未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1985—2020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下降,D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就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该原因并不是1985-2020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相对减少,但并不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该做法是有利于农业的生产,而不是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23.(2023·河北保定·统考一模)1983年起,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征收企业所得税。1984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在国营企业推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报告》和《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上述措施(

)A.明确了企业的所有权 B.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C.增强了税收的透明度 D.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基本问题【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征收企业所得税”可知,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企业不需要将所有利润上交中央,只需要上交企业所得税,显然这样做不仅让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发展,还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企业所有权问题,材料涉及国营企业的“利改税”,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税收透明度问题,材料主要涉及国营企业“利改税”,排除C项;材料中的改革不能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中基本问题,材料仅涉及国营企业“利改税”,这样的调整主要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24.(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然而在此之前,“乡村振兴”的步伐实际上从未停止。下图是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上塘镇的“春到上塘”纪念馆。改革开放后,通过村民的努力,上塘镇成功摆脱了过去穷困的状态。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春到上塘》,专门赞誉上塘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上塘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是由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C.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 D.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并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排除C项;农村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25.(2023·吉林长春·统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是柑橘的原产地之一,5000年前就在长江流域种植。柑橘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水果,早期的消费形式之一是地方以土贡的形式送达中央以供食用。西汉设置专职官员“橘官”以保障皇室的柑橘供应。随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宋、金皇室都将柑橘视为珍果,引领了社会柑橘消费的风尚。从江南到百越,从川陕到中原到处都有柑橘生产。明代,柑橘品种大量增加,并出现了第一个外来柑橘品种——波斯橘。葡萄牙人从我国华南将柑橘的品种之一甜橙引入欧洲,并于1565年传到美国佛罗里达州。———摘编自曾云琦《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等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受到美国花旗广柑的倾销和地主高利贷的剥削,农民大多无力经营,大量砍伐柑橘果树,再加上果树病虫害日益猖獗,柑橘成片死亡。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柑橘产量下降到10万吨左右。新中国成立后,柑橘产地掀起了爱国增产的高潮,政府还提出了果树上山下滩的发展方向。1952年柑橘产量恢复到21.55万吨。1984年后,国家放开了对巧橘等作物的计划管理,各地相继发掘、培育、更换、推广良种,推动了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我国每年均有一定量的巧橘鲜果及制品出口至国际市场。——摘编自王川《中国柑橘生产与消费现状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种植利用柑橘的特点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种植利用柑橘存在差异的原因。(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种植利用柑橘的历史启示。【答案】(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种植范围从南方扩大到中原;消费不断普及;品种增加与经济文化交流联系密切。作用:丰富了作物结构,推动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2点)(2)前:列强的经济侵略;地主高利贷盘剥;农业科技水平低。后:新中国的成立;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培育良种;抵御病虫害能力提升)。(3)国家独立是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文化交流是发展的重要途径;重视社会生产力提升;作物种子是农业安全的重要方面;发展离不开国家方针政策引领及扶持。【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是柑橘的原产地之一,5000年前就在长江流域种植”得出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5000年前就在长江流域种植……从川陕到中原到处都有柑橘生产”,得出种植范围从南方扩大到中原;根据材料“早期的消费形式之一是地方以土贡的形式送达中央以供食用,引领了社会柑橘消费的风尚”得出消费不断普及;根据材料“明代,柑橘品种大量增加,并出现了第一个外来柑橘品种——波斯橘。葡萄牙人从我国华南将柑橘的品种之一甜橙引入欧洲,并于1565年传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得出品种增加与经济文化交流联系密切。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进行概括,丰富了作物结构,推动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2)新中国成立前:根据材料“由于受到美国花旗广柑的倾销和地主高利贷的剥削,农民大多无力经营”得出列强的经济侵略;地主高利贷盘剥;根据材料“再加上果树病虫害日益猖獗,柑橘成片死亡”得出农业科技水平低,抗病虫灾害能力差。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柑橘产地掀起了爱国增产的高潮,政府还提出了果树上山下滩的发展方向”,得出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领导;根据材料“国家放开了对巧橘等作物的计划管理”得出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根据材料“各地相继发掘、培育、更换、推广良种”,得出农业技术水平提高。(3)综合材料,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种植利用柑橘存在的差异,可以得出国家独立是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文化交流是发展的重要途径;重视社会生产力提升;作物种子是农业安全的重要方面;发展离不开国家方针政策引领及扶持等启示。26.(2023·陕西汉中·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园艺业等新兴农业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日益增加,品种也呈现繁多的趋势。圈地运动进入了议会圈地的阶段,打破了农业在公共领域发展的障碍当时农业体制的变化、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农业的繁荣。——摘编自张梦醒《论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的繁荣》材料二

下图是新中国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发展情况。——摘编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材料三

“三农”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保持认识高度、重视程度的良好势头,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并贯彻落实。——摘编自李奕颖《习近平新时代“三农”观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初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新时代农业发展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原因:农业技术的革新、农业体制的变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鼓励并从法律和政策上给于支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规模议会圈地运动的推动。影响: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为英国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资本;促进农业科学的发展,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特点:农业总产值增速相对较快,符合我国以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农业财政支出占比偏低,未超过20%。原因:受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受国家农业哺育工业政策影响。(3)认识: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城乡统筹发展;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当时农业体制的变化、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农业的繁荣。”可推出农业技术的革新、农业体制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者工业化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圈地运动进入了议会圈地的阶段”可推出大规模议会圈地运动的推动。并结合所学可从政府的政策、交通领域的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政府鼓励并从法律和政策上给于支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日益增加,品种也呈现繁多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可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促进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等角度进行分析。(2)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增速相对较快,符合我国以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但农业财政支出占比偏低,未超过20%或表述为农业投资维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上。原因:可从土改、三大改造的角度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