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实录】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课堂实录】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课堂实录】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课堂实录】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课堂实录】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了解“863计划”的内容及其进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进一步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的科学家事迹及863计划的制定。2.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三、课型:新授四、教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谈话法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采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等。五、教具:希沃5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航天科普展∙烟台站”的图片,介绍烟台教育讲座主讲人王亚平,并播放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提问:这段视频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领域的成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次的院士大会上反复的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前两课:科学技术的成就。讲授新课:本课分四个篇章:两弹一星耀苍穹东方魔稻福黎民863计划腾科技网络技术知天下我们首先进入第一篇章的学习。两弹一星耀苍穹【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P94—95,回答下列问题: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是什么?【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国家科工委的发言人,请介绍我国“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有哪些?提问:哪位同学起来分享下你找到的关于原子弹的信息?展示原子弹爆炸的图片及当时的《人民日报》登载的消息。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回到那令人振奋的时刻。 提问:我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何意义?提问:我国有了原子弹,就可以随意使用么?提问:中国发明了原子弹,又不使用,这说明什么问题?【合作探究】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结合材料回答:材料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侵略的战火烧至中国边境。麦克阿瑟曾经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对外讲话中宣称,一直在积极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并在关岛进行了核演习。中国人民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胁。材料二:二战后美、苏在冷战中大规模加强军备。双方不断更新各种武器装备,核武器竞争尤为激烈。1963年美国为了阻止中国拥有核武器,又要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核攻击,想把中国的核武器掐死在摇篮中。材料三: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我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很多外国人都嘲笑我们“有弹无枪”,即没有运载工具。其实我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也在秘密的研制导弹,那我们的导弹是何时研制出来的呢?教师补充:1966年我国组建了导弹部队。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谁起来介绍下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教师补充:早在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后,毛泽东就发出了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提问:卫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展示一系列图片:天气预报、地质灾害预报、导航信号、电视电话信号等。由此可见,空间技术领域的开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国后取得的这些科技成就与我们的科学家也息息相关:这些科学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展示邓稼先、钱学森的图片及人物介绍: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为人知。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提问: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教师补充:我们把这些精神归结为“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课堂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结下“两弹一星”的主要内容,以小组长为首,其他组员帮助完成,可以以表格、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方式进行总结。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大多数学生都是以表格的方式进行的总结,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也总结了一下,不过没有补充完整,请同学上台帮助完成。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篇章的学习:东方魔稻福黎民。(二)东方魔稻福黎民【课堂活动】猜猜“他”是谁?“他”获得了“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1981年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还是2004年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颁奖词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提问:袁隆平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有何意义?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96-97页。教师强调:籼型杂交水稻的优点——高产。教师补充材料帮助学生作答意义:“原子弹使中国人不再受到恐吓,杂交水稻使中国人不再挨饿。”图片:《杂交水稻推广示意图》奖项: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在发明,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国际农学界称誉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提问:中国农民常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为什么这么说?教师补充:袁隆平在2017年又培育出了“超级稻”,再创亩产世界新纪录。过渡: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新科技的计划,比如1986年提出的“863计划”,那什么是“863计划”?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篇章:863计划腾科技。(三)863计划腾科技提问:什么是“863”计划?其制定的背景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本98-99页找出答案。教师展示世界各国制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计划提问:是哪四位科学家提出的什么建议?展示材料:“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提问:当时国家负责人邓小平看到这个建议后,非常重视,立刻作出了指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半年数百位科学家的反复论证,形成了什么文件?863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提问:你对哪些领域比较感兴趣?哪位同学起来分享下你所知道的航天技术的成就?教师补充:截止2016年,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到了“神舟十一号”,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起来。教师接着展示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以图片的形式)【课堂活动】学生上台展示所熟知的其他五项技术的成就。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答案,强调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了诺贝尔的生理学奖。数码相机和扫码支付都属于信息技术的成就。由此进入第四篇章:网络技术知天下。(四)网络技术知天下教师讲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末我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据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展示《网民年龄分布图》,可以看出18岁以下的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提问:计算机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网络有没有带给你什么不便和困惑?(可结合图片作答)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拓展提升】1.新中国成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结合材料及本课所学知识,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材料一:截止2001年,863计划资助项目近5200余项,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投资仅150亿的863计划创造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材料二: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45岁以下的青年专家已超过30%。15年间共培养了万名博士、硕士等高级科技人才,并为社会培训了数十万名人才。材料三: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时讲话:“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课堂小结:在知识方面,我学到了……在方法方面,我学到了……在情感方面,我学到了……当堂检测: 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就,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我想把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话送给大家,来结束今天的课堂: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学生思考回答: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有想总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从课文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学生展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学生感受学生回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回答:不能。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学生回答: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学生阅读材料回答:①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垄断②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③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学生回答: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学生回答: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学生看图回答学生朗读后思考回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淡泊名利…………学生回答:认真学习,努力上进,为建设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学生讨论完成学生利用触摸屏选词填空学生利用所给图片资料,猜猜他是谁?袁隆平学生快速的找出答案: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xian)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学生阅读材料回答意义:(1)解决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回答:邓小平是因为他在改革开放中对农村进行了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是因为他培育成功了杂交水稻。学生阅读课本,找出863计划制定的背景:国际: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内:四位爱国科学家的建议。学生回答:倡导者:王大珩(heng)、王淦(gan)昌、杨嘉墀(chi)、陈芳允。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学生回答:《863计划纲要》主要内容: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1996年加入的海洋高技术学生回答: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技术……学生分享: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学生利用触摸屏完成分类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学生回答: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趋利弊害,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讨论作答:①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不懈努力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决策学生阅读材料回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引起学生的兴趣,认真倾听,思绪随教师进入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积极发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授学生做材料题的方法:找关键词或关键语句,一般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或特殊的标点符号的前后都有归纳总结性的语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升华教授学生用表格、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方式来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及联系时事政治的能力强调“籼”字的写法注重知识的前挂后联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发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合理利用网络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巩固基础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广大青年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课、19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科学技术的成就》学情分析邮编:264100电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基本上都学会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认知特点看,七年级的学生大多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教学时我创设情境,通过我们身边的英雄航天员王亚平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导入,并把内容分为四个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设计了角色扮演、超级分类、猜一猜等课堂活动,并穿叉教授学生总结知识点的方法、学生阅读史料的方法,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并使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来源于生活,生活见证历史。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总之,我上历史课,本着一个原则,既要保持孩子们的兴趣,又要科学引导,将他们的兴趣点和教学重点相结合。《科学技术的成就》效果分析邮编:264100电话:185535095111、通过课堂检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2、通过课后学生填写自评表,发现学生能愉快地进行本课的学习,参与度较高。能根据教师引导去主动思考,广泛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但在学生主动质疑方面有欠缺,以后会加以改正。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自评表)评价内容评价项目评价等级ABC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情况学习变化情况(知识、能力、方法)体验到学习的愉悦程度《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材分析邮编:264100电话课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19课的内容,课标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以及“863”计划、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他们的精神值得现在的青少年去学习。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能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涵义。《科学技术的成就》评测练习邮编:264100电话、基础知识巩固1.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A、钱学森B、邓稼先C、袁隆平D、杨利伟2.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3.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载人飞船是在()A、1970年、1999年B、1964年、1970年C、1970年、2003年D、1964年、1999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C.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5.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如果你要为863计划作一个全面概括,你觉得最合适的是()A保护未成年人的计划B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C加速国企改革计划D落实义务教育法的计划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对基础知识适当检测。《科学技术的成就》课后反思邮编:264100电话史是厚重的,但历史课堂却不是沉重的。如何能让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是历史课堂中我一直探索、尝试的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