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区域高二下册语文期末分层练习——文言文阅读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李密《陈情表》)(乙)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追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婵也,乳二世,先妣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擢”意为提拔、擢升,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左迁”指降职贬官。B.“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提出异议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即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建议。C.“先妣”指已故的母亲,成语“如丧考妣”中的“考妣”意思为已经去世了的父亲和母亲。D.“宣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年号,“元丰七年”“乾隆三十九年”等均使用年号纪年。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但以刘日薄西山娘以指叩门扉曰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室西连于中闺C.报养刘之日短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D.客逾疱而宴呱呱而泣12.下列对两篇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陈述作者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折中办法,即先尽孝道、后报国恩,以期说动晋武帝。B.乙文叙写庭院两次变迁,从篱笆到院墙,家中凌乱不堪,每况愈下,由此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C.两篇选文都体现了作者对亲人、家庭的重视,甲文呈现了至深孝道,乙文则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情怀念。D.两篇选文都能体现事、情、理结合的特点,甲文表达“愿乞终养”的诉求,乙文传达世事变迁的感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浙江省舟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舟山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第5页共8页)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舟山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第5页共8页)(归有光《汉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材料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三: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填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分)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4分)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困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乙已矣乎!寓形字内复几时?昌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丙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纵情曲蘖,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节选自袁宏道《兰亭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B.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C.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D.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为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B.“斯文”在文中指这篇文章;现在如用作名词指文化或文人,如用作形容词则指文雅。C.“帝乡不可期”的“期”指期求,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不同。D.“势利”在文中形容看地位、财产分别对待人的表现,常含贬义,如势利眼、势利小人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收束前面的遐思,把视线转向现实,回扣到兰亭集会和兰亭诗集上来,并进一步放眼未来,希望后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怀。B.乙文行文至将终,作者终于把属于自己的那个“孤”字点了出来,独自亲近自然,独自躬耕陇亩,独自畅抒胸怀,独自赋诗属文,这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生。C.丙文说古今文士均“贪生畏死”,只有“庸夫俗子”和“腐儒”例外,前者“耽心势利”,所以“不信眼前有死”:后者“为道理所锢”,硬装出不怕死的样子。D.三篇选文均为文士面对死生而阐发的感叹,从中可见卑下之人逃避现实纵情声色,高雅之人不敢直面而求不朽之道,相比较而言,作者更赞同后一种选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面对有限的人生,三篇选文体现了不同的思考,你更认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材料二: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①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②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节选自《国语·吴语》)【注】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虺(huǐ):泛指小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B.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C.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D.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币”本指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因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所以泛指车马玉帛等,又由丝织品引申为货币,在文中“币”指玉帛等聘享之礼。B.“下执事”指下属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以表示尊敬对方,文中的“天王”“玉趾”与其用法相同,均属敬辞。C.“属”是“会”的意思,在文中指集结军队,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D.“以从逸王志”中的“从”与《屈原列传》中“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派人去婉言求和。B.本文突出表现了大夫文种的长于智谋,他摸准了夫差的性格,知道他有称霸之心,就有意让诸稽郢卑辞求和,“以广侈吴王之心”C.文中将诸稽郢善于辞令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言谈间先放低姿态,称颂吴王,进而自称越国是吴国贡臣,无需驱使,再委婉指出吴王出尔反尔、不顾信义,使其内心愧疚,最终停战。D.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于是以“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一句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吴国唯一的祸患,应及早灭掉越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2)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14.根据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吴国灭亡的原因。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郟、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子都与颍考叔①争车,颍考叔挟辀②以走,子都拔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③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④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公孙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⑤,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⑥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节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删改)【注释】①子都与颍考叔:皆是郑国大夫。②辀:车辕。③傅:迫近。④许叔:许庄公的弟弟。⑤昏媾:婚姻,姻亲。⑥大岳:即四岳,传说为唐尧四大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B.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C.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D.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会郑伯于郟”中的“公”为古代五等爵位之首,“伯”“侯”也都是周朝五等爵位中的称谓。B.“壬午”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虽然都是干支纪法,但前者纪日,后者纪年。C.“不唯许国之为”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与《师说》中“惑之不解”的“之”用法相同。D.“序民人”的“序”意为使……有序,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伯将要攻打许国时,他的手下子都与颍考叔领取兵车时发生矛盾,之后颍考叔在伐许之战中登上城墙后被子都暗箭射死。B.鲁、齐、郑三国逼走许国国君后,许国的归属成为难题,齐侯与鲁隐公都不愿接手管理许国,最终许国被送给了郑伯。C.郑伯对许国的管理考虑得相对全面,让百里辅佐许叔,并告知百里,这样安排既对许国有好处,又能进一步巩固郑国边防。D.郑伯安排公孙获驻守在许国都城的西边协助百里,并告诫他不要把收受的财物放在许国,以便日后可以迅速撤离许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2)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14.“君子谓”是《左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寄寓爱憎褒贬、发表议论的一种形式。选文中两次“君子谓”对郑伯的评价态度和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鹰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以为神仙焉。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命昭作粥,粥成,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耕耘以时,此非恶人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明旦,泰起,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征辟,卒于家。(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A.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B.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C.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D.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D.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官府征召称“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终获郭泰认可。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吾不知其他。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5)仇香有哪些“至行”?请简要概括。文言文阅读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李密《陈情表》)(乙)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追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婵也,乳二世,先妣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擢”意为提拔、擢升,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左迁”指降职贬官。B.“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提出异议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即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建议。C.“先妣”指已故的母亲,成语“如丧考妣”中的“考妣”意思为已经去世了的父亲和母亲。D.“宣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年号,“元丰七年”“乾隆三十九年”等均使用年号纪年。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但以刘日薄西山娘以指叩门扉曰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室西连于中闺C.报养刘之日短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D.客逾疱而宴呱呱而泣12.下列对两篇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陈述作者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折中办法,即先尽孝道、后报国恩,以期说动晋武帝。B.乙文叙写庭院两次变迁,从篱笆到院墙,家中凌乱不堪,每况愈下,由此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C.两篇选文都体现了作者对亲人、家庭的重视,甲文呈现了至深孝道,乙文则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情怀念。D.两篇选文都能体现事、情、理结合的特点,甲文表达“愿乞终养”的诉求,乙文传达世事变迁的感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答案】10.B11.C12.D13.(1)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2)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提出异议的一种文体”错误。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对政治的请求和愿望。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用”。句意: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B.第一个“于”是“介词,引出对象”;第二个“于”是“同、与”。句意: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轩西面连着内室。C.两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句意: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D.第一个“而”是“表承接”;第二个“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句意: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哇哇地哭起来。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能体现事、情、理结合的特点”错误。乙文主要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没有体现“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况且;“仕”,任职、做官;“图”,希望;“矜”,顾惜。(2)“比”,等到;“阖”,关;“效”,成效;“待”,期待。参考译文:(甲)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乙)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浙江省舟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舟山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第5页共8页)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舟山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第5页共8页)(归有光《汉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材料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三: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填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分)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4分)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10.CHL。(一处1分,共3分)11.D。文中“黜陟”,官吏降免或升迁,与前文“理乱”同为反义联用,亦可参照初中《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2.C。A.原文“新安之程,蔓衍诸邑”,可见环绕邑镇的是新安程氏,程沄率子孙“始居汊口”而非新安,“新安之程······皆祖梁忠壮公”;B.程汝玉写《汊口志》,归有光为该书作序;D.原文两个“或曰”,可见得名原因有二。13.(1)(4分)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2)(4分)与其当面(或生前)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或死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或不如)心中没有忧虑。(状后、“毁”、“与其······孰若”固定结构各1分,句意流畅1分)14.(3分)材料一,(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材料二,(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材料三,(言志)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大意对,每一点择其一即可。一点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文言材料一背景资料补充】1.西晋“永嘉之乱”时,徽州程氏始迁祖程元谭辅佐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有功,被封为新安太守,因政绩突出,民请留之,赐第于新安郡西黄墩,遂世居新安;2.梁末“侯景之乱”时,程灵洗率众据黟、歙以抵抗侯景,赠镇西将军,谥号“忠壮”;3.唐末“广明之乱”(黄巢起义)时,程沄、程淘兄弟组织族众力抗黄巢别部入侵黄墩。(以上出自《宋代徽州程氏家族进士考论》相关内容)《大谷程氏宗谱·四卷[安徽绩谿]》(清程常宪主修)中记载“始祖元谭,东晋元帝时自兖州东阿宦居新安篁墩;二十八世孙沄,迁休宁汉口”。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困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乙已矣乎!寓形字内复几时?昌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丙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纵情曲蘖,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节选自袁宏道《兰亭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B.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C.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D.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为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B.“斯文”在文中指这篇文章;现在如用作名词指文化或文人,如用作形容词则指文雅。C.“帝乡不可期”的“期”指期求,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不同。D.“势利”在文中形容看地位、财产分别对待人的表现,常含贬义,如势利眼、势利小人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收束前面的遐思,把视线转向现实,回扣到兰亭集会和兰亭诗集上来,并进一步放眼未来,希望后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怀。B.乙文行文至将终,作者终于把属于自己的那个“孤”字点了出来,独自亲近自然,独自躬耕陇亩,独自畅抒胸怀,独自赋诗属文,这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生。C.丙文说古今文士均“贪生畏死”,只有“庸夫俗子”和“腐儒”例外,前者“耽心势利”,所以“不信眼前有死”:后者“为道理所锢”,硬装出不怕死的样子。D.三篇选文均为文士面对死生而阐发的感叹,从中可见卑下之人逃避现实纵情声色,高雅之人不敢直面而求不朽之道,相比较而言,作者更赞同后一种选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面对有限的人生,三篇选文体现了不同的思考,你更认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C11.D(“势利”在文中意思为“权势和财利”。)12.D(错在“相比较而言,作者更赞同后一种选择”。丙文提到“卑者纵情曲蘖,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只是为了说明“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并没有更赞同谁的问题。)13.(1)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寓”“字内”“曷”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所以有的人登上高山面临江水,悲叹山陵深谷尚且不能长久:花开的早晨月圆的晚上,叹息人生像那朝露闪电一样容易消逝。(“或”“花、月”“嗟”各l分,句意1分,共4分。)14.示例:认同丙文观点。丙文提出古今文士无论卑高均“贪生畏死”,所以“圣贤”“贵于闻道”。理由:既不因自然规律无法逃避而“极意声伎”,也不因要面对苦痛而回避必死的现实,要敢于直面现实,珍视当下,积极进取。(观点1分,理由2分。)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材料二: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①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②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节选自《国语·吴语》)【注】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虺(huǐ):泛指小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B.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C.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D.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币”本指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因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所以泛指车马玉帛等,又由丝织品引申为货币,在文中“币”指玉帛等聘享之礼。B.“下执事”指下属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以表示尊敬对方,文中的“天王”“玉趾”与其用法相同,均属敬辞。C.“属”是“会”的意思,在文中指集结军队,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D.“以从逸王志”中的“从”与《屈原列传》中“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派人去婉言求和。B.本文突出表现了大夫文种的长于智谋,他摸准了夫差的性格,知道他有称霸之心,就有意让诸稽郢卑辞求和,“以广侈吴王之心”C.文中将诸稽郢善于辞令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言谈间先放低姿态,称颂吴王,进而自称越国是吴国贡臣,无需驱使,再委婉指出吴王出尔反尔、不顾信义,使其内心愧疚,最终停战。D.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于是以“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一句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吴国唯一的祸患,应及早灭掉越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2)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14.根据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吴国灭亡的原因。【答案】10.D11.D12.B13.(1)勾践因此率领几个家臣,亲自承认犯下的重罪,在边境上叩头请罪。(2)大夫为何这样抬举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14.吴国灭亡的原因:①吴国屡战屡胜,导致君骄民疲;②越国君臣一心,群策群力;③夫差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武断偏听、拒绝申胥建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统治百姓的人(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君民”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后面断开,排除AC;“务除其灾”和“思致其福”结构一致,“思”是“致其福”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集结军队;劝酒。句意:在盛怒之下调集军队。/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D.错误。通“纵”,放纵、纵容;通“纵”,合纵、联合抗秦。句意:来放纵您的心志。/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A.“不如放弃战斗”错,文种献计并非让越国放弃战斗,而是“不如设戎”,即做好战斗准备的同时,低声下气去求和,以为缓兵之计。C.“使其心里愧疚”这一表述错误,文中并无此意。原文是“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D.“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吴国唯一的祸患”错,申胥此句意在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的祸患,应及早灭掉越国”,并未说越国是唯一的祸患。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用”,因此;“帅”,率领、带领;“二三”,虚指,几个;“委”,承认;“顿颡”,磕头。(2)“奚”,为何;“隆”,抬举;“曾”,岂,难道;“虞”,忧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可知,吴国屡战屡胜,导致君骄民疲;②由“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可知,越国君臣一心,群策群力;③由“申胥谏曰……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可知,夫差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武断偏听、拒绝申胥建议。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统治百姓的人(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已经弄明白了。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答复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吴国却偏偏因此火亡,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克答复说:“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却不火亡的,天下太少了。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君主和百姓都到达极点,吴国灭亡还算晚了呢。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自刎的原因。材料二:吴王夫差发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起兵迎战。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计说:“您还是不要跟吴国打仗。您不如按兵自守(保全兵力,严守阵地),用谦卑的辞令向对方求和,使吴国的百姓高兴,使吴王的野心膨胀起来。我们可(拿这件事)向上天占卜,上天倘若要抛弃吴国,必定会让吴王答应我们的求和并且认为我们不足提防,吴王必然会产生称霸诸侯的野心。等到吴国的百姓筋疲力尽,上天再夺去吴国的粮食后,我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收拾它的残局,吴国就不再受上天的眷顾了。”越王同意了(文种的意见),于是派诸稽郢向吴国求和,诸稽郢说:“敝国国君勾践派遣小臣诸稽郢我前来,不敢公然陈设礼品行聘问之礼,只敢私下对您的下属办事人员说:过去越国遭遇祸患,得罪了天王。天王亲自起兵讨伐,在心里抛弃了勾践(打算灭掉勾践),最终又赦免了他。君王对于我们越国,有如同让死人复活、让白骨重新长肉一样的恩德啊。勾践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祸,又怎敢忘记天王那么大的恩赐呢?勾践是草野鄙贱之人,怎么敢计较边境上的小怨,以致再次得罪您呢?勾践因此率领几个家臣,亲自承认犯下的重罪,在边境上磕头谢罪。”“现在天王没有详细了解情况,在盛怒之下调集军队,打算狠狠地讨伐越国。越国本来就是给吴国纳贡的城邑,君王不用鞭子驱使它,却屈尊使您的将士前来攻打。勾践请求缔结盟约。现在天王既已扶植了越国,凭着圣明在天下闻名,却又要消灭它,这是天王(对越国的扶植)徒劳无功啊。即使是四方的诸侯,将按照什么标准来事奉吴国呢?恕我冒昧说完了心中想说的话,只希望您权衡利弊,考虑道义!”吴王夫差于是对大夫们说:“我将要践行征服齐国的宏大志向,为此我将答应越国讲和的请求,你们不要违背我的想法。假如越国已经改正错误,我还有什么要求呢?假如越国不改正,从齐国返回后,我还可以整顿军队攻打它。”申胥(即伍子胥)进谏说:“不能答应(越国的求和)。越国并非真心与吴国友好,也并非畏惧于我们军队的强大。越国的大夫文种勇敢而善于谋略,他是想玩弄吴国于股掌之上,来达到他的目的。他本来就知道您好胜心强,所以就用委婉动听的话来放纵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伐中原各国的快乐,以自取败亡。他要使我们的军队疲惫,兵器损耗,民众流离失所,国力日趋衰竭,然后安安稳稳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越王重信义且爱百姓,四方的人都归附于他,那里年年丰收,国势日盛。趁着现在我们还有力量战胜他(此时应攻打他),(否则)就好比小蛇不打死它,等它长成了大蛇可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为何这样抬举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如果越国不存在,那么春秋两季阅兵时,我向谁去炫耀我们的军威呢?”于是就答应了越围的求和。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郟、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子都与颍考叔①争车,颍考叔挟辀②以走,子都拔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③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④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公孙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⑤,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⑥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节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删改)【注释】①子都与颍考叔:皆是郑国大夫。②辀:车辕。③傅:迫近。④许叔:许庄公的弟弟。⑤昏媾:婚姻,姻亲。⑥大岳:即四岳,传说为唐尧四大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B.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C.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D.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会郑伯于郟”中的“公”为古代五等爵位之首,“伯”“侯”也都是周朝五等爵位中的称谓。B.“壬午”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虽然都是干支纪法,但前者纪日,后者纪年。C.“不唯许国之为”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与《师说》中“惑之不解”的“之”用法相同。D.“序民人”的“序”意为使……有序,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伯将要攻打许国时,他的手下子都与颍考叔领取兵车时发生矛盾,之后颍考叔在伐许之战中登上城墙后被子都暗箭射死。B.鲁、齐、郑三国逼走许国国君后,许国的归属成为难题,齐侯与鲁隐公都不愿接手管理许国,最终许国被送给了郑伯。C.郑伯对许国的管理考虑得相对全面,让百里辅佐许叔,并告知百里,这样安排既对许国有好处,又能进一步巩固郑国边防。D.郑伯安排公孙获驻守在许国都城的西边协助百里,并告诫他不要把收受的财物放在许国,以便日后可以迅速撤离许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2)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14.“君子谓”是《左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寄寓爱憎褒贬、发表议论的一种形式。选文中两次“君子谓”对郑伯的评价态度和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D13.(1)许国已经服罪,即使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并知道。
(2)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已经讨厌周王室的德治,我们如何能跟许国相争呢?14.第一次,肯定郑庄公,认为郑庄公在对待许国这件事上做得合乎礼法。
第二次,否定郑庄公,认为郑庄公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失掉了政和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你的一切器用财物,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你就马上离开许国。我已故的父亲在这里建立新的城邑,而周王室已经衰败,周王室的子孙日渐丢失他们的祖业。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已经讨厌周王室的德治。根据前后文可推断出“乃亟去之”的主语不是“我”,因此“我死”与“乃亟去之”中间应该断开,排除BD。“于此”是一个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新邑于此”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及把握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C.正确。句意:不只是为了许国。/不明白疑难问题。D.“意义不同”错,都是“使……有次序”的意思。句意:使人民有次序/(秦国)把八方的的诸侯各国统治的很有秩序,使他们朝拜。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收受的财物”说法错误,原文“器用财贿”指的是一切器用财物。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虽”,即使;“与闻”,参与并知道。(2)“夫许,大岳之胤也”,判断句;“既”,已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一次,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肯定郑庄公,认为郑庄公在对待许国这件事上做得合乎礼法。第二次,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否定郑庄公,认为郑庄公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失掉了政和刑。参考译文:鲁隐公十一年夏,鲁隐公在郟地会见郑伯,谋划进攻许国。郑伯将要进攻许国,五月甲辰日,在祖庙里分发武器。公孙阏与颍考叔抢夺兵车,颍考叔挟起车辕便跑,子都(即公孙阏)拔出戟去追他,到了大路,没有追上,子都恼火。秋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进攻许国。庚辰日,军队迫近许国。颍考叔拿着郑伯的蝥弧旗抢先登上城墙。子都从城下向他射箭,颍考叔(从城墙)坠落(而死)。瑕叔盈又拿着蝥孤旗登上城墙,向四周挥动旗帜并大声喊:“国君登上城墙了!”郑国军队全都登上城墙。壬午日,终于进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齐侯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恭顺,所以我跟随您征讨它。许国已经服罪,即使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并知道。”于是齐侯把许国让给郑伯。郑伯让许国大夫百里服侍许叔,并居住在许国东部边远之地,说:“上天降灾难于许国,鬼神实际上对许国国君不满意,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只是这样连一两个父老兄弟都不能和谐相处(的人),怎敢把征讨许国当作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一个弟弟,不能和睦相处,让他在各处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难道还能长久占有许国吗?您服待许叔来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辅佐您。如果我得以寿终埋葬于土地,上天或许会依礼撤除对许国造成的灾难,宁可就让许公重新为国家效劳。希望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时,你们能像老姻亲一般,可以降低身份同意。不要让别的国家滋长,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处,来和我郑国抢夺这方土地。我的子孙如果连挽救(自己)灭亡的时间都没有,又哪能替许国祭祀呢?我之所以让您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许国,也姑且为了稳定我国的边境。”于是派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边远之地,说:“你的一切器用财物,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你就马上离开许国。我已故的父亲在这里建立新的城邑,而周王室已经衰败,周王室的子孙日渐丢失他们的祖业。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已经讨厌周王室的德治,我们如何能跟许国相争呢?”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合乎礼法。礼法,是治理国家、稳定社稷、让百姓有次序等级、对后代有益的法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节日主题活动课程方案
- 跨国公司文化融合解决方案
- 企业市场份额分析报告编写指南
- 公务员考试高效数学解题技巧
- 电力变压器维护保养施工方案
-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归纳精讲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 小学语文月度教学计划范例
- 排水沟施工技术交底书范例
-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目与解题技巧
- 曲臂式高空作业车专项施工方案
- 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件
- GB/T 45935-2025应急管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总体技术要求
- 土储债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 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清单
- 膀胱中医学课件
- 内审员培训资料
- 2025至2030中国直链烷基苯行业投资风险及供需态势趋势预测报告
- 固碳增汇策略-洞察及研究
- 企业科研成果管理制度
- 余料使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