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检测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检测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检测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检测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检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检测卷古代诗歌阅读之“怀古咏史诗”(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题商山四皓庙①杜牧吕氏强梁②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③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注】①四皓:秦末隐居于商山的四位老者,即东园公,甪(lù)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世称“商山四皓”曾帮助太子刘盈继承君位。②强梁:凶暴,强横,有力量。③南军:汉代守卫未央宫的屯卫兵。吕后死后,诸吕阴谋作乱,周勃以太尉的身份进入南军,并传令军中,要求拥护吕氏的把右臂露出来,拥护刘氏的把左臂露出来,结果南军将士全部“左袒”。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咏史诗,但其目的不在于怀古,而在于通过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的历史表达自己的历史观。B.诗中的“我”即杜牧本人,本句旨在表达自己就事论史,而非感情用事,和“吕氏强梁嗣子柔”一道为下文提出独特的论点埋下了伏笔。C.杜牧没有考证清楚真实的历史,认为南军袒露了右边臂膀,以至于刘氏天下差点易主。D.此诗风格别致,内容请新,用典精当自如,评说论据得力。体现了“牧之处唐人中,本是好为论议”的一贯本色。2.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吕后、刘盈和四皓情感态度。【答案】1.C2.①吕后凶暴,强横,专权,大肆屠杀刘邦的子孙,造成吕氏图谋叛乱。②刘盈柔弱怯懦,他的柔弱致使诸吕过度骄恃纵肆,图谋叛乱。③四皓扶助太子,名为安定刘家天下,实际上是促使其尽快灭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杜牧没有考证清楚真实的历史,认为南军袒露了右边臂膀”错误。“南军不袒左边袖”是诗人采用的假设手法,翻出一番新颖的历史见解:如果南军当时不支持周勃安刘诛吕,那么商山四皓也是无力安刘的。也就是假设当时南军不袒左边袖的情况下,即使商山四皓也是无力安刘,并不是“杜牧没有考证清楚真实的历史,认为南军袒露了右边臂膀”。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首句“吕氏强梁嗣子柔”中的“吕氏强梁”说明吕后凶暴,强横。刘邦死后,刘盈当了皇帝,即汉惠帝,但实则吕后掌权,大肆分封吕氏亲族为诸侯王并杀了很多刘氏诸侯王,造成吕氏图谋叛乱。“嗣子柔”表明刘盈柔弱怯懦,这首诗以诸吕拥兵谋乱为根据,认为其根源恰恰就在孝惠帝,是他的柔弱致使诸吕过度骄恃纵肆,图谋叛乱。“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写了如果南军当时不支持周勃安刘诛吕,那么商山四皓也是无力安刘的。稳定了刘盈太子地位的商山四皓,他们表面上是稳定住了汉朝的江山,其实是拥护个仁弱的太子来做皇帝来让你汉朝江山分崩离析。如果仅仅依靠商山四皓,刘氏就会被诸吕灭掉。(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汴河①怀古(其二)皮日休②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③,共禹论功不较多。[注]①汴河,即京杭大运河。②皮日休,晚唐诗人。③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乘龙舟下扬州游玩之事。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起笔点题,诗人由汴河联想到修建运河的隋朝并认为它是因此而亡。B.第二句承上写河,从时空上叙写汴河贯通千里的航运功能,含赞美之意。C.第三句转向议论暗批隋炀帝耗费民力乘龙舟沿汴河下扬州游玩之事。D.第四句以颂扬合,借用典故高度赞美了隋炀帝修建汴河的伟大历史功绩。4.《汴河怀古》(其二)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贵在见解不俗。“开河同,而所以开河不同,语奇而确”,这是清代诗人陆次云对此诗的评价,他认为皮日休关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的议论新奇且令人信服,请你简要分析。【答案】3.A4.①世人认为隋朝灭亡原因是开凿了大运河,彻底否定了隋炀帝这一壮举。但是诗人认为隋朝灭亡原因不在开凿运河本身,而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即不顾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②诗人认为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在客观上造福后人,其伟大功绩甚至能够与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提并论。③诗人并没有附和世人的观点,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用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发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巨大价值,力排众议,见解独到深刻,气势非凡。【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诗人……并认为它是因此而亡”错。结合原句“尽道隋亡为此河”中“尽道”一词可知,不是诗人认为,而是“世人”认为。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靡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诗人认为隋朝灭亡原因不在开凿运河本身,而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即不顾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诗人对隋亡的原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未随声附和世人的观点,而是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用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发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巨大价值,力排众议,见解独到深刻,气势非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①连朔漠,独留青冢②向黄昏。画图省识③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五美吟·明妃(其三)林黛玉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注】①紫台:汉宫,宫廷。②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③省识:认识。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首联气象雄伟,杜甫为了抬高明妃形象,用“群山万壑赴荆门”的雄伟气象来侧写昭君,烘托她的出生地。B.《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中“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与首联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写尽昭君一生悲剧。C.黛玉诗中“红颜命薄古今同”承“出汉宫”三字,“古今同”将古与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既咏昭君,又是自伤,更是对大观园中女子命运的哀悼,即所谓“万艳同悲”。D.《红楼梦》中宝钗对黛玉此诗赞不绝口,认为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理由是黛玉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汉元帝,认为主要是元帝相信画工导致了昭君的悲剧。6.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评论“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咏史诗亦是如此,这两首诗歌都通过议论昭君出塞,流露出个体的悲叹,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答案】5.B6.(1)杜甫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表达自己的“怨恨”:既有思念故乡不得归的痛苦,又有虽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仕途失意的悲愤。(2)林黛玉借“红颜命薄古今同”来感慨身不由己的命运:既同情才貌出众的昭君,又表现了自己不甘命运摆弄的独立性格。【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说法错误,应是“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向汉之心。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实际上,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漂泊在外,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也表达出自己虽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仕途失意的悲愤。《五美吟·明妃》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她借“红颜命薄古今同”将古时才貌出众的昭君与身不由己的自己联系起来,既同情昭君,又是自我悲叹,以抒发早已郁积在内心的愤懑和理想,表现了自己不甘命运摆弄的独立性格。(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指汉武帝所设之帐。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指代汉武帝。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想象苏武见到汉朝使节时异常激动,眼前古庙旁的高树却茫然无知,令人感伤。B.颔联突出苏武在匈奴的艰苦生活,云边、胡月、陇羊、塞草烟意象鲜明,意境开阔。C.诗歌按照苏武事迹的前后顺序来安排内容,作者的感情随着苏武遭遇的变化而变化。D.诗歌语言典雅流畅,对仗工整,运用了衬托、借代等表现手法,表达了深刻的主题。8.这是一首咏史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将咏史、抒情融合一起的。【答案】7.C8.诗歌咏苏武丁年奉使、幽禁匈奴、与汉使相见、皓首归国和哭吊茂陵等史事,抒发诗人对苏武的敬仰之情,赞扬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表达时光流逝的感叹。【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按照苏武事迹的前后顺序来安排内容”错,诗歌先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再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没有按照苏武事迹的前后顺序来安排内容。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苏武魂销汉使前”先写与汉使相见,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写幽禁匈奴,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回日楼台非甲帐”皓首归国,“去时冠剑是丁年”,丁年奉使,这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贾生①李商隐宣室②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注释:①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②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9.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感慨。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B.诗歌开篇即点明主旨,从正面着笔,首句特标“求”“仿”,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C.诗人在诗歌第三句不用“可悲”“可叹”等词,而用“可怜”,其中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D.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表明汉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10.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即善于选取典型细节抒写,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请结合诗歌的第三句进行赏析。【答案】9.B10.①诗歌选取了“夜半前席”(答“前席”亦可)这一典型细节,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②在“夜半虚前席”前又加上“可怜”与“虚”连用,用“可惜、可叹,徒然”增强语气,又与最后一句中的“问鬼神”照应,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感慨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开篇即点明主旨”错,开篇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但如此开头并不是为了颂扬汉文帝,而是欲抑先扬。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咏王昭君【金】王元节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咏王昭君【清】刘献廷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通过写“环佩魂归”“琵琶声断”,写出王昭君思念故土却难以归家的无奈之情。B.王诗以汉家“征西将”和王昭君形成强烈对比,他们若泉下有知,遇到昭君也该羞愧不已。C.刘诗引用画师毛延寿因故意把王昭君画丑被汉元帝所杀的典故,指出罪魁祸首即为画师。D.刘诗为典型的宫女诗或咏史诗,托人言志,借人抒怀,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12.两首诗都是“咏昭君”,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1.C12.①王诗中诗人深刻同情王昭君的遭遇,批判了汉家将领的无能;②刘诗中诗人批判“汉主”不辨美丑,君王不识人才,使得多少人才怀才不遇。【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指出罪魁祸首即为画师”理解错误。原诗“画师何足定妍媸”,是说昭君的美不由画师决定,那么造成昭君悲剧的就不是画师,再联系后句“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可知,作者认为造成昭君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皇帝。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于王诗,从“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可知,这是说昭君远嫁匈奴,离开自己的家乡,到死也没有回来。作者在此对昭君的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而“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是说,当时汉朝的将领无能,不能战胜匈奴,而只能靠昭君去和亲来换得和平,这些将领即使是到了黄泉之下,见到昭君也要感到羞愧。这里是批判了汉家将领的无能。与王诗不同,刘诗在“汉主曾闻杀画师”一句中认为,在昭君远嫁匈奴后,皇帝诛杀了给昭君画像的画师,认为是他故意将昭君画丑,造成昭君的美没能让皇帝发现。但诗人却不这样认为,“画师何足定妍媸”,他认为决定昭君美丑的不是画师。那么是谁决定昭君的美丑呢?“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两句则给出了答案,汉宫中还有许多如花似玉的美女,只是因为她们没有远嫁匈奴而君王不知道她们罢了。此处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作者此处借宫女来比喻人才,正是因为君王不辨愚贤,才让那么多的人怀才不遇。(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冶城潮水汹涌,征虏亭斜晖脉脉,昔日的冶铸名城、贵族饯别之地,而今已是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B.颔联对仗工整严谨,“新”与“旧”相对,不仅写出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的景象,也蕴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C.颈联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缘由: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而不取决于山川地形。诗人的看法具有警世的作用。D.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直接指斥当时唐代统治者,讽刺他们未能以史为鉴,依旧凭借山河之险纵情享乐,荒误国事。14.《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此诗即有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答案】13.D14.(1)全诗无一处对具体史实进行叙写,却明确表达出作者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意图。(2)前两联写景,描写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景象,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3)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用典体现主旨:通过议论揭示六朝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而在于人事的道理;化用典故,讽谏唐朝当时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直接指斥当时唐代统治者”错误。诗人化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规讽之意,意味深长。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全诗无一处对具体史实进行叙写,却明确表达出作者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意图。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化用典故,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八)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孟子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商鞅【注】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本诗即为此事而做。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B.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C.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D.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16.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答案】15.B16.(1)以议论入诗,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展开议论,观点明确。(2)借古喻今,借古人古事反驳政敌的非议,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3)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表明自己的心迹与情感。【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B.“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错误。诗中并没有描写孟子的乐观性格,“何妨举世嫌迂阔”是诗人自喻。给王安石慰藉从诗中也无法解读。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对古代名人的评价,以议论入诗。在《孟子》一诗中,作者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而想见其风度与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孟子的推崇之意。而《商鞅》一诗中,作者对商鞅的政出必行的作风进行了赞扬。两首诗都是对古代人物的评价,通过分析之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作者表面是写古人,实际则是写自己,运用了借古喻今的手法。当时作者推行新法改革,朝廷上各种势力对改革进行非议和阻挠,作者借评价古人的形式来为自己辩护,反驳政敌的非议。如《孟子》中的“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表明即使天下人都认为自己迂阔也没有关系,他会像孟子那样坚定的推行自己的主张。而《商鞅》中的“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借为商鞅辩护,表达自己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决心。因此可看出两诗都是议论、抒情相结合,表明自己的心迹与情感。(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先主庙①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②。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注释:①先主庙在夔州(今四川奉节),此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②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光武帝时又恢复五铢钱。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凭吊古迹的咏史诗,主要目的在于讥贬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时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有力地衬托了后文刘禅的昏庸不才。B.首联高唱入云,突兀挺拔。“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C.颔联咏功业,对仗难度大,却自成巧思。上句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表现刘备的英雄气概:下句化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铁当复’”表现刘备的雄心壮志。D.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这联嘲讽刘备长于择相,短于教子,从而导致嗣子不肖,后业不继。两句词意互相抗衡、声情顿挫美妙。E.全诗前一半写盛德,后半写业衰,在盛衰对比中,道出一个古今兴亡的教训。“天下”“千秋”等字眼写出了“英雄气”至无垠,万古长存。这样遭词用语显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的胸臆。18.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7.AD18.①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②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③总结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警策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主要目的在于讥贬刘禅”错误。主要在于称颂刘备。此诗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D项,“嘲讽”错误。无“嘲讽”之意。颈联意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叹惜刘备功业不能卒成。故选AD。18.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颈联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为刘备功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策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最凄惨的还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马嵬坡【唐】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①又何人。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②上多。【注】①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就和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②长生殿:帝王帝后之寝殿。1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咏史诗都是用事作典,借古抒怀,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B.郑诗把亡国之君陈后主与唐玄宗并举,可见玄宗“圣明”无几。C.郑诗对玄宗直接讽刺,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D.袁诗前两句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后两句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20.两首诗都以“马嵬”为题,请简要分析两诗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看法。【答案】19.C20.郑诗肯定唐玄宗是圣明天子,因为他虽然与杨贵妃难舍难分,却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出了“要江山不要美人”的决定。但当干戈逼迫之际,作者对帝妃情事,又寄寓了同情。袁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解析】19.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直接讽刺”错误,“圣明天子”把唐玄宗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隐含有委婉讽刺意。故选C。20.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郑诗“云雨难忘日月新”意谓玄宗、贵妃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肯定了玄宗牺牲爱情的做法。“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欣喜与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云雨难忘”正说明了当初赐死杨贵妃是需要勇气的。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下联“终是圣明天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袁诗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石壕村是人民群众的材落,长生殿是皇帝贵妃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首诗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后两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荆州道怀古①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首联粗粗两笔就将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了出来。南国的山川向来是以秀丽著称的,但诗人笔下而是“宋台梁馆”的遗迹尚依稀可辨,这不是秀丽而是萧条。B.颔联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京都、京畿,而今是如何荒凉,如何冷落。“空城”“宫井”“荒陵”等都是静物,但作者却在静物之中巧妙的安排了寒风摇动的古树,嘶鸣不已的烈马使得景物动静协调,相得益彰。C.尾联明白地说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这两句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可以说意味无穷。D.这是一首怀古诗,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诗中通过借景抒情、今昔对比、化用典故等多种艺术手法寄寓着作者对唐王朝的美好祝愿。22.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21.D22.化用典故,语意双关。化用庾信思归的典故,似在诉说庾信徒然地羁留北方,在咸阳苦苦地思念国念着故国,没有一天不想着回来。实际上是借庾信的思念故国委婉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思归”之情、贬谪之苦。【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寄寓着作者对唐王朝的美好祝愿”错误。全诗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意思是:徒使留居北方的词臣庾信,在咸阳一天到晚苦苦地思归。尾联明白地说,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这两句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借庾信的思念故国委婉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思归”之情、贬谪之苦。全诗以此收束,可以说是余味无穷的。(十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梁园吟(节选)李白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①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宋中十首(其一)高适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注】①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名王梁孝王的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C.李诗“舞影”二句将绿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歌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前两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4.这两首诗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除了今昔对比,两首诗还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23.B24.①李诗虚实结合,以散落绿池的舞影歌声虚写逝去的繁华热闹,又以东流入海的滔滔汴水实写眼前的凄清寂寥,意蕴深厚,余韵悠长。②高诗欲抑先扬,开篇极言当年梁王汇聚贤才的繁盛,其后急转直下,写到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顿挫跌宕,悲慨万端。【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错误。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为赞美之词;但李诗中的“今安在”“不相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更迭的悲伤,起笔基调就是悲叹之情。因此不能说“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李诗虚实结合,高诗欲抑先扬。虚实结合: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属于虚写;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是实写。蓬池、汴水是永恒的事物,而舞影歌声是易于消逝的事物,通过虚实结合,将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汴水东流的景象中,意蕴深厚。欲抑先扬: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为赞美之词;“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两句,却以“秋草”“悲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今日人去园空、景象萧索凄凉,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所以是欲抑先扬。(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怀古绝句薛宝琴黑水①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②应惭万古休。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注释】①黑水,黑河;《清统一志》:“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②樗栎(chūlì):指两种树名,都是指不材之木。25.下面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怀古诗都是为了缅怀汉朝和亲的王昭君所作,“朔漠”“青冢”写出了昭君的悲剧。B.两首诗的首联都用了烘托的手法,薛诗烘托昭君的悲惨命运,杜诗烘托出昭君的气度。C.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薛诗用“樗栎”比喻汉代臣子,杜诗用“春风”比喻皇帝恩宠。D.两首诗都借音乐来抒发主人公的感情,“冰弦”“琵琶”强烈地表达了昭君内心的愁怨。26.两首诗都就王昭君出塞和亲一事抒发情感,但表达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薛诗和杜诗各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25.C26.①薛诗抒发了昭君远离家乡、亲人悲凉哀怨之情,讽刺了汉元帝昏庸无能、不识美丑、忠奸。②杜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貌美入宫被冷落,远离汉宫的遭遇,抒发自己入朝见妒,无辜遭贬的怨恨;借昭君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漂泊西南,有家难归的怨恨之情。【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C.“杜诗用‘春风’比喻皇帝恩宠”错误,春风比喻王昭君的花容月貌。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怀古绝句》写到一眼望不到边的黑水河流不动了,好象在低声哭泣。在它旁边,满面愁容的昭君正在弹琵琶,曲调悲戚哀惋。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弱女子的不幸?后两句由叙述转为议论,笔锋直指汉朝皇帝和他的满朝文武,将他们比作樗栎,这些人昏庸无能,用和亲的办法对付强敌,造成了昭君的悲剧命运。他们受到历代人们的讽刺,自己应该感到惭愧。所以这首诗抒发了昭君远离家乡、亲人悲凉哀怨之情,讽刺了汉元帝昏庸无能、不识美丑、忠奸。《咏怀古迹》写到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认识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所以。诗人有感于王昭君貌美入宫被冷落,远离汉宫的遭遇,抒发自己入朝见妒,无辜遭贬的怨恨;借昭君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漂泊西南,有家难归的怨恨之情。(十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②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妙于音律。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27.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是(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 D.《诗余选集》28.下列关于两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史与兴怀结合 B.寓情于场景之中C.沉郁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29.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不同,请比较分析。【答案】27.B28.D29.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两首作品均为古体诗。不符合ACD(“诗余”属于词)的体裁。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两首诗均使用了对偶和比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但无铺陈(铺开来写,极尽渲染之能事)修辞,只是用五言句式精炼简洁质朴无华。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性格是“骁勇善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上宾;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体现于“素车”(凶、丧事所用之车),交待了送行地点——在易水岸边。七、八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展示了送别场面,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依依不舍的哭声感动了路人,可谓悲壮伤感。结尾两句“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写送别之人知晓这一去凶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泪落感慨,为英雄志士这一去不复返而深深叹惋哀伤,使用“青云”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赞扬了荆轲高贵的人格魅力。可见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写荆轲和高渐离临别饮酒,并击筑高歌,饮酒尽兴自是助长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气。“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轲以哀歌应和,情之所至无拘无束旁若无人。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自己虽然没有荆轲那样的壮士气节,但节操也是不同世俗的,“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清高孤傲蔑视权贵,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可见两首诗虽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