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社会性动机第三章社会性动机第三章社会性动机第三节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socialmotives)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第三节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socialmotives)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交往动机(affiliationmotive,亲和动机)1、概念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团活动
从种系发展来看,凡是群居动物,都存在合群和个体间的亲近行为,这是它们固有的生存方式。在这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谁要是破坏这种生存方式,谁就会受到孤立,而孤立对它就是一种惩罚-社会性剥夺。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亲和动机可能有某种生物学的根源。交往动机的原因人的幼年期特别长,而幼年期的生活尤其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从事活动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生产劳动,不能没有分工协作、经验传递、信息交流。2、影响因素个体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自我需要制抚养的孩子,成年后的交往动机更强。个体所处的情境:在焦虑、恐惧情境下,亲近他人的倾向更强。观察学前儿童(共40人)在各种场合所表现的对教师、同伴、及游戏情境中代表父母的角色等的依赖行为。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期的抚育方式。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断奶等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抚育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孩为-0.08,女孩为-0.38)。接受定时制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多的依赖。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男孩为0.40,女孩为0.54)。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制易使婴儿遭受挫折,挫折使其依赖性增强,进而使其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Q:恐怖片,你是喜欢一个人看还是大家一起看?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这一问题。将被试分为实验组(32人)和控制组(30人)。独自来?OR愿结伴而来?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越强烈。出生顺序:长子(女)、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更强。补充:经典研究
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Birthorderandintellectualdevelopment研究者:Zajonc,R.B.,&Markus,G.B.
研究背景研究假设推理过程研究结论批评应用个人看法研究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荷兰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研究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的孩子的智力有何种影响意外的发现:数据显示,出生顺序与被试在瑞文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有显著相关研究假设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能提供多智力刺激的环境中,那他们就能获得较高的智能。一个家庭的智力环境能通过家庭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力贡献来计算,并且这个平均值必然会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以及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变化。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推理过程NO.167[(100+100+0=200)/3=67]NO.252.5[(100+100+10+0=210)/4=52.5]NO.346[(100+100+20+10+0=230)/5=46]……….43.3、42.9、45、53.3、56、59.1和62.5老大会比后面出生的孩子“更加聪明”。推理过程结论他们的理论模型解释了荷兰研究数据中反映出来的出生顺序效应与家庭规模效应。有研究发现,双胞胎或者三胞胎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的确比较低。结论先出生的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后,会成为提高家庭智力环境水平的力量。在大家庭中,晚出生的孩子会从他们的哥哥、姐姐对家庭智力环境水平的贡献中获益。奇特的现象独生子女的得分仅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家庭中最后一个出生的孩子在瑞文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明显下降当“小老师”的机会批评意见先出生的孩子和后来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上所得的分数是否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资源稀释的理论(Resource-dilutionTheory)--反对应用“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来解释结果近期的应用对行为科学家对智能差异的理解产生了影响激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更好的认识和利用它,使它有益于家庭和社会。个人的看法要通过实在的数据来说明问题很理想化的假设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他们的情绪、人格发展情况之间也有联系更进一步的验证二、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e)
1、定义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它使个人不断进取以追求新的目标;
使人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善的地步。代表人物:默瑞、麦克兰德、阿特金森成就动机与个人和社会发展40年代末期以后,麦克里兰(McClelland)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并于1961年出版了《成就社会》(Theachievingsociety)这本名著。以下仅介绍麦克里兰等人关于成就动机与个人实际成就、成就动机与社会发展这两个课题的研究。1.利用和改进了默里的主题统觉测验,形成了一套测定成就动机的技术补充:经典研究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H.(1942).Psychodiagnostics:Adiagnostictestbasedonperception.NewYork:Grune&Stratton缘起理论假设设计与实施结果讨论批评和后续研究近期应用投射测验:给被试呈现一些模棱两可的刺激并假设被试会把自己的无意识过程投射到上面。Roschachtheinkblottest(firstly)HenryA.MurayTAT。图形解释测验的理论基础
人的知觉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认识代表了观察者人格的某些方面
实验的材料
对随机图形的解释(theinterpretationofaccidentalforms)Example理论假设
对随机墨渍进行解释时,被试的注意力转移而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对减弱深藏于内心的想法慢慢浮现如果刺激模棱两可则对于刺激的解释就源于内心深处。设计与实施目的(1)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解释人格的无意识方面。(2)用于各种类型的心理学诊断。(意)方法
(1)编制原始图形的过程(2)对被试或当事人的反应进行记分和解释的方法图形的编制与选择完整图谱有适度的暗示相对简单对称施测与记分施测
记分规则1、总共反应多少次、反应时间、拒绝解释卡片的次数。2、解释只取决于形状,还是包括颜色和运动3、图形是被看成是部分还是整体、哪些部分被分离出来、被试对此如何解释。4、被试看到了什么?结果一般需要20─30分钟,速度运动彩色总数内容25%-50%专门艺术家,非常刻板的学究70~100%,表示被试人心情好20~35%。讨论最初目的:研究人脑和心理的无意识意外发现:诊断功能局限性:能显示一定的无意识倾向,但不能详细探明内容批评及后续研究
1、测验的效度
Anastasi&Urbinai,1996言语年龄智力施测者人格2、应用广泛的原因
额外手段,延伸了语言交流;解释无严格限制3、作为研究和提高人际互动的方法
Aronow&Reznikoff,1976近期应用新的施测与记分方法可任意提高评分者信度,增进诊断和鉴别各种心理障碍的能力(Arenella&Ornduff2000)测验的一些标准的变量水平与各种心理病理学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预测干预(Loving&Russell,2000)邪教徒潜在心理伤害的测量(Aronoff,lynn,&Malinowski,2000)新型的诊断工具,用于个体和家庭治疗家庭像册(Yerushalm&Yediya,1997)对投射测验的评价:
(1)鉴于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对人格的深层结构或无意识仍保持相当兴趣,投射测验作为相应的测量工具仍有其地位。因为其它人格测验根本就不以无意识内容作为测量对象。
(2)投射测验作为一种测验工具,在评分、解释的客观性及信度、效度等测量指标上有待提高。
(3)应该加强从事投射测验人员的训练工作。主题统觉测验(TAT)这个人是谁?他正在做什么?结果怎么样?2.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麦克里兰等人先用测验法测出被试成就动机的水平,然后让这些被试完成各种作业,如解字谜或解算术题,发现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做得好。研究还发现,智力接近的学生,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的学业成绩好。
动3.研究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麦克里兰以总贸易额、电力消费量等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量数,以该国家重要的文献(诗歌、戏剧、学生语文课本等)中与成就有关的词汇或主题数量代表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水平,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例如,他研究了一些国家1925年使用的儿童语文课本,并以此作为成就动机的评分依据,进而预言这些国家到1950年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成就动机与任务选择靶子实验A位置最近,任何一个人都能击中B稍远,大部分人能击中C再远些,一半人能击中D更远,很少有人能击中E最远,几乎没人能击中40年代末期以后,麦克兰德(McClelland)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并于1961年出版了《成就社会》(Theachievingsociety)这本名著。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挑战性较强,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简单容易的任务或职业。※在条件不明成败未卜的工作情境下,可能高估了工作,低估了自己;也可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工作。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教育的启发:让孩子既经历成功,也经历失败,从成败的经验中建立知己知彼的明确自我观念,养成适当的成就动机,这样既不会不自量力,也不会踌躇不前。2、成就动机的形成父母的抚养行为与孩子的高成就动机有关。培养孩子的高成就动机,关键是在父母的过分干预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3、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
Q:考试时或比赛时是否有过兴奋或紧张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
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当追求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避免失败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当避免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缩不前;☆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使人焦虑和痛苦。追求成功VS避免失败
成就动机的强度(Ta)等于追求成功的动机
(Ts)与避免失败的动机(Tf)的强度之差。即:Ta=Ts
–Tf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Ts
=Ms×Ps×IsTf=Mf×Pf×IfTa=(Ms-Mf
)[Ps(1-Ps)]
当Ms>Mf,Ps=0.5,Ta最大。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避免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当Ms<Mf,Ps=0.5,Ta最小。对于避免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当Ms=Mf,Ps=?,Ta=0.对于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Ta=(Ms-Mf
)[Ps(1-Ps)]的意义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追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对成就目标的设定上。小测验在你面前有A、B、C、D、E五个靶子,放在远近不同的位置上,你的任务是用一粒豆子击中任何一个自己选定的靶子。靶子A的位置最近,任何一个人都能击中;B稍远,大部分人能击中;C再远一些,也许一半人能击中;D更远,很少人能击中;E最远,几乎没人能击中。作为奖励,如果你击中A,你可以得到10美元;击中B可得到20美元;击中C可得到40美元;击中D可得到80美元;击中D可得到160美元。你会选择哪一个目标?麦克兰德发现:力求成功者一般会选择C或D,不会选择太容易的目标A或B,他们也避免选择那些根本没有成功希望的目标E。避免失败者往往选择容易达到的目标A或B,或者选择根本没有成功希望的目标E。追求成功者将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最能调动其积极性,这种任务对他们来说最具有挑战性。他们不会选择太容易的目标,因为容易达到的目标不能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他们也避免选择那些根本没有成功希望的目标。避免失败者则刚好相反,因为他们将心态定位于如何避免失败上,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而回避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选择非常容易的任务可以确保成功而避免失败,而选择非常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归因于任务的难度,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谅解,从而减少失败感。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体都不需要为失败承担责任。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有进取心,也比较实际,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但又不是盲目地进行“赌博”;有节制的冒险家;目标明确,有计划性,对之抱有成功的期望;并且会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
低成就动机者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可见,追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此我们不应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增加追求成功的动机,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但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成功恐惧”(fearofsuccess),即积极地避免成功。成功恐惧的争议
成功恐惧:指个人对其行为活动获得成功结果的一种消极心态。成功恐惧可视为一种消极性的成就动机。主要是根据男女两性在成就上差异的事实提出的。有心理学家假设:一般持“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心态者,多半是男性;女性往往并不“希望成功”,反而持“成功恐惧”的心态。美国女心理学者赫妮儿(Horner,1968)的研究方法:主题统觉测验被试:男女大学生研究者向被试提出一个事关大学男女生学业成就的情境:
安妮(或约翰)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安妮(或约翰)的成绩高居全班第一名。请按照你个人直觉的想法,描述一个故事,用以说明安妮(或约翰)对自己获得成功后的心理感受,以及此后可能演变的情形。研究者让男性被试写约翰,女性被试写安妮。典型男性约翰是一位有见识的大学生。平常读书用功认真,而且也很自信。约翰在中学中即以进大学医学院为理想目标,故而得到学医的机会后,一直发奋努力。他对自己得到全班第一,庆幸自己平时辛苦,总算获得回报。不过,他在兴奋骄傲之余,深知在医学院求学不易,个人必须更加用功,只有长期努力,始能达成目的。……后来,约翰终于不负初衷,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学位。典型女性安妮在班上有位男朋友叫卡尔,他们之间感情已相当深厚。自从得知考了第一名的消息之后,安妮与卡尔两人都很不开心。安妮一直希望卡尔的成绩优于自己,但没有想到出了意外。因此,从第二学期起,安妮决心不再专心于自己的学业,改而帮助卡尔读书。此后在校期间,卡尔的学业大有进步,不久两人结婚,卡尔继续完成学业,而安妮则中途休学,专心操持家务。男性被试以消极心态描述约翰的,只有10%;而女性被试以消极心态描写安妮的,则有65%。争议成功恐惧不再是女性独有的。成功恐惧的原因自我概念不符枪打出头鸟害怕压力,成功之后的再成功下面有6个问题,看看你同意哪些,不同意哪些.(1)只有我做得比别人都好时我才高兴。(2)成就博得尊敬。(3)把我所经手的每件事情都做得漂漂亮亮是最重要的。(4)成功付出的代价总是大于成功所获得的奖赏。(5)我相信,成功者往往是孤独的和忧郁的。(6)我认为现在的社会过于强调“成功”。讨论为什么有人会避免成功呢?女性产生成功恐惧的人是否更多?为什么?第三节社会性动机4、习得性无助Q:大家是否有过连续失败的经历?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反应?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指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鱼缸中的鱼、笼子里的鸟塞里格曼(Seligman,1975)习得性无助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①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②认识出现障碍——感到自己没用,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趋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即使稍稍努力就能成功的机会摆在面前也不敢或不想去尝试。③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废、陷入抑郁状态
人类的习得性无助无解字谜老年公寓里的老人Q:举一个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的例子?要战胜习得性无助感,请注意:首先,不要放弃希望,有希望才能不感到无助。其次,可以通过训练,战胜无助感和抑郁,如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等。第三,学会正确而积极的归因。有人遭遇失败会彻底丧失斗志,而有的人会越挫越勇,why?对失败的解释方式:乐观的解释方式VS悲观的解释方式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一般/特殊乐观外部:我的女朋友离开我是因为他的父母不同意不稳定:我的女朋友离开我是因为她要全力去考驾照,这只会持续一个月特殊:我的女朋友离开我是因为她发现我上周末约了别人悲观内部:我的女朋友离开我是因为我家里没钱,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没有上进心稳定:我的女朋友离开我是因为我比她矮,她想找个更高的人一般:我的女朋友离开我是因为我是一个没有信心、总是犹豫不决的人一、本能论二、认知论三、社会学习论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第四节动机理论一、本能论观点:将个体行为的动力归结为本能,即生来就有的倾向。代表人物:麦独孤:特殊本能和普通本能弗洛伊德:生本能(性本能、自我本能)、死本能洛伦兹的习性学:本能是某种动物所特有的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WilliamMcDougall(1871~1938)本能就是遗传的倾向,它是人的行为的天生的推动力,也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后天生活中,本能虽受学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本能的核心不变。例如:争斗本能-愤怒逃避本能-恐惧父母爱本能-柔情任何行为都可用本能解释。有多少种行为,就有多少本能。实际上等于没解释。所以这种理论受到很多批评。都可用本能解释。有多少种行为,就有多少本能。实际上等于没解释。所以这种理论受到很多批评。SigmundFreud(1856~1939)身心组织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必须寻找释放的途径。这些能量就是本能。
弗洛伊德早期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他最重视的是性本能。将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把它看成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动力。力比多寻找满足的过程通常是不顺利的,往往要受到压抑。他把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都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力比多被压抑后就作为无意识动机来支配人的行为。这样,人的许多行为都可用性本能来解释。弗洛伊德的这种理论被称为泛性论。
弗洛伊德早期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他最重视的是性本能。将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把它看成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动力。力比多寻找满足的过程通常是不顺利的,往往要受到压抑。他把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都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力比多被压抑后就作为无意识动机来支配人的行为。这样,人的许多行为都可用性本能来解释。弗洛伊德的这种理论被称为泛性论。一战后弗洛伊德修正了他的本能理论:
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爱、建设……
死本能:恨、破坏、攻击、侵略、战争向外表现受挫折,就可能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我的力量,使人自虐甚至自杀。KonradLorenz(1903~1989)本能是某种动物所特有的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被激发出来,取决于两个条件:1、动作特殊能量(遗传而得)2、符号刺激(环境中能够诱发特殊能量释放的刺激)如松鼠埋藏坚果的动作模式,可由任何又硬又圆的物体所激发。把一个钢珠放在水泥地上,松鼠也会做出一系列动作企图埋藏它,尽管不是坚果,也没有松土。
洛伦兹的著名发现是印刻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动物对自己种属成员的依恋行为,形成于早期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可将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补充:经典研究
依恋
Attachment
Ainsworth,1978
印刻现象
依恋的界定
依恋的测量
依恋的类型
一种典型的依恋关系—印刻
返回婴儿依恋的界定依恋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是对此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定义:婴儿与成人(父母或重要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婴幼儿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将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者今后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且对以后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婴儿依恋的测量陌生人情景法(strangesituation)(Ainsworth,1978)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的前史、现状,并对其未来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做出可能的推测。假设:儿童被置于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来其寻求安全的努力。研究对象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母亲及其婴儿(8~12个月大)研究情境陌生情境包括一件放有玩具的实验室、婴儿与母亲及一个陌生人在场或不在场的不同组合4种主要情境:
—亲子分离
—亲子团聚
—陌生人在场
—陌生人退场观察指标婴儿在陌生情境中与不同的人在一起或单独一个人时探索环境的情况。对不同个体分离的反应、对陌生人在场和与之相互作用的反应及亲子团聚的反应。重点在儿童对母亲的离开与返回的关系上。研究程序婴儿自由探索,母亲在一旁观看(3分钟)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近婴儿,与其游戏(3分钟)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留在一起活动(3分钟)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团聚,3分钟)母亲离开,婴儿单独留在室中陌生人返回,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二次团聚,3分钟)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约占70%)
不安全—回避型(约占20%)不安全—拒绝型(矛盾型)(约占10%)母亲在场,安全探索;离开时忧伤;再次回来时寻求亲近接触。
不安全—回避型(A)
分离时不哭;团聚时忽视母亲,避免相互作用。
矛盾型(C)
对母亲有偏见,时而寻求靠近;时而拒绝母亲。
原因
对婴儿需要的反应性和敏感性(而非喂养)婴儿的气质母亲的照顾质量B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性和敏感性都很高;A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拒绝和不敏感、有时对孩子缺乏耐心、反应迟钝,常常表现消极;C型婴儿的母亲常常错误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评价1、适用范围2、生态效度3、跨文化差异4、依恋类型判断的难度二、认知论
1、认知失调论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彼此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个体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倾向,即认知失调会导致紧张和不适,这种力量驱使个体去恢复平衡。认知失调状态“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矛盾改变途径改变或否定其一:“我不再吸烟”或“如果停止吸烟将使我超重”降低重要性/强度:“吸烟对我的健康可能有一些影响”或“要少抽点烟”增加新认知或理由:“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或“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不乏其例”认知失调论示例Cognitiveconsequencesofforcedcompliance补充:经典研究Festinger&Carlsmith(1959)理论假设Festinger,1957: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假设:当我们公开表达一些与我们真正的想法相悖的意见或态度时,我们会体验到由认知失调引起的不适感。然而,如果我们的这种反态度行为(attitude-discrepantbehavior)有比较充分的外部理由(sufficientjustification),如压力、奖励或惩罚,我们的认知失调将大大降低或消失,因此改变观点的动机并不强烈;如果没有充分的外部理由,我们将体验到较严重的认知失调,态度改变就大,我们就会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谎言。理论假设用图解的形式表述如下: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足够的理由来解释此行为
失调小态度改变小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此行为
失调大态度改变大方法被试:71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低年级男大学生设计:实验室实验
实验组(EG)
控制组(CG)没有撒谎
撒谎而得$1奖励撒谎而得$20奖励方法自变量:因撒谎而得到报酬的多少(2个水平:$1和$20)因变量:工作的乐趣参加类似实验的愿意程度方法程序1.
让被试完成一项无聊透顶的任务,历时一小时(将托盘中12个线轴一个个拿出来,再一个个放回去,循环往复30钟;钉有48个方栓的板,按顺时针方向将每个方栓旋转90度,循环往复30分钟)2.
被随机分配到3种条件下:
controlcondition接受访谈$1condition撒谎,得$1,接受访谈$20condition撒谎,得$20,接受访谈结果研究结果以每名被试在最后访谈阶段所表达的对试验任务的真实感受作为测量指标
每种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访谈问题回答的平均评定值
问题
控制组
1美元组
20美元组1.任务是否有趣(-5到+5)*-0.45+1.35-0.052.有多大收获(0到10)3.082.803.153.科学价值如何(0到10)5.606.455.184.是否愿意再参加类似实验-0.62+1.20-0.25
(-5到+5)*疑问?样本的代表性伦理问题额外变量的介入文化差异经济水平标题与内容的矛盾对生活的启示如何寻找快乐?如何面对现实困境?
生活中的认知失调我选择,我喜欢既来之,则安之
2、归因论归因(attribution)
: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海德、罗特、韦纳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认为行为的归因有两种:
情境归因/外向归因:如他人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不必负责任;
个人归因/内向归因:如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程度等,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自利归因偏差: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将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内控型”的人:即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二是“外控型”的人:即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模式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个体对自身行为结果的归因6因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有无足够的能力。努力: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运气:个人自认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身心状况: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别人反应/外界环境: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三维度与六因素相互结合进行系统地考察行为归因。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
维度关系因素
稳定性
内外在性
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积极和消极归因模式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消积的归因模式: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通过归因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而积极的归因,克服习得性无助。Q:如何帮助后进生转变?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吸烟者说,“我想戒烟,可是我戒不掉。”减肥者说,“我老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自我效能感强则动机强:“艺高人胆大”自我效能的来源: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如果他能,我也能”言语劝说:“你能行”生理和情绪状态古代民谣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恰得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不知足》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代表人物: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1)生理需要5)求知的需要2)安全需要6)审美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生理需要
进食、饮水、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和性等。安全需要
生命、财产、职业和心理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
归属、关怀、温暖、友谊、爱情、奉献等尊重的需要
被人尊重、赏识、认可,有声誉、成就、有影响等。自我实现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具有层次性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要
safetyneeds归属和爱的需要
loveandbelongingnessneeds尊重需要
self-esteemneeds自我实现需要
needsforself-actualization低高
需要的层次性是以力量的强弱和出现的先后为根据的。越是低层次的需要,力量越强,越力求优先得到满足。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需要层次颠倒的现象越是高级需要,越能体现人的特征和人的价值。马斯洛估计一般的美国人中,85%生理需要、70%安全需要、50%归属和爱的需要,40%自尊需要和10%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为了不断地获得新的满足,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多的发挥由缺乏所引起,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减弱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自我实现乃是一种人类的本性,任何生命生来就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倾向。个体使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自我实现者经历着心灵满足的最高境界——高峰体验: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和完美感,充满着敬畏、迷狂和极度的幸福之感,自我与世界融为一体,不再有时空限制和矛盾冲突。Maslow指出,通往高峰体验的道路有千万条,高峰体验完全是自然产生的。高峰体验“可以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对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顿悟与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在森林里、在海滩上、在群山中等等),来自某种体育运动(如潜水),来自翩翩起舞时……”(Maslow,1987,p.368)。例如,当我们面对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的景色时,就会领略到一种崇高感,获得一种宇宙人生的高峰体验;甚至,在春雨中,在晨露浸润的草地上,在看见阳光下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欢笑时获得的那种欣喜的生命的体验,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媒公司合同保密协议
- 出租搬家搬运合同范本
- 共同购买房屋合同范本
- 合同过期了签补充协议
- 养护管理承包合同范本
- 厂家合同范本模板模板
- 共同店铺转店合同范本
- 农用地合作协议书范本
- 农村良田租赁合同协议
- 口腔医生兼职合同范本
- 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规章制度
- 篮球空白战术板
- 医保工作各小组和医保相关制度
- 2023年江苏泰州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第五章 亲核取代反应
- 医院医疗设备购置申请表(采购单)
-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完整版
- 2022年中交营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课本完整版
- B2B业务的破 局之道??数字化重塑营销服体系
- 县级结核病定点医院设置规范 T∕CHATA 007-20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