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七年级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_第1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_第2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_第3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_第4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旧知重现温故知新

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吗?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航海壮举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题理解中外的交往是指:中外的冲突是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图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地理范围,主要事迹,重大影响;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结论。

2

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功绩和取胜得原因,得出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

3

简要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事实。

4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一、

郑和下西洋二、

戚继光抗倭

一、

图史结合学习目标1

二、比较法学习目标1

三、讨论分析学习目标2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派遣郑和下西洋。

年,郑和舰队从

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

到1433年,郑和前后

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沿岸和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

世纪。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

联系,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往来。2、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明政府派

到浙东沿海抗倭。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清除,他也被誉为

。3、从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年,

殖民者以租借的名义,攫取了我国

的居住权。

自主学习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

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

年,郑和舰队从

刘家港

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

到1433年,郑和前后

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红海

沿岸和

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

半个多

世纪。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

经济

联系,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友好

往来。

自主学习2、

元末明初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倭寇

明政府派

戚继光

到浙东沿海抗倭。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清除,他也被誉为

民族英雄

。3、从

16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

年,

葡萄牙

殖民者以租借的名义,攫取了我国

广东澳门

的居住权。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郑和航海图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图视频:郑和下西洋的盛况首航时间远航次数船数人数船只大小到达地区最受欢迎的物品带回物品郑和下西洋1405年前后7次200多艘2万7千多最大的海船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6米)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丝绸瓷器珠宝香料药材

馈赠出去的主要是手工技术,换回的主要是初级农业、手工业产品。说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还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原因)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共同探究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最根本的原因: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信仰全体:群策群力、通力合作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1、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2、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和平友好

积极影响财力损耗

消极影响

3、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的国力有一定的损耗。【因为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赚钱,而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这一目的主要是通过“布恩”来实现的。为此,明政府花费了许多的财力】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共同探究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2)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了解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坏。A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B台州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C

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想一想:下面三个问题知识2: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戚继光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8)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以诗名志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知识2: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联系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在国家危难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朱德我们学习。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知识2: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共同探究看书,了解知识:(1)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2)葡萄牙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和手段(3)澳门回归的时间16世纪1553年欺骗贿赂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人初占澳门图1598年以前荷兰画家布里绘制的早期澳门全图1838年所绘的妈阁庙外的广场占驻澳门的葡萄牙海军1881年前的澳门总督府澳门总督府1987年4月13日签署《中葡联合声明》知识3:中外冲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七子之歌本课知识小结中外的交往冲突与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戚继光抗倭原因:倭寇骚扰东南沿海。经过:戚家军九战九捷。意义:平息倭患。

郑和下西洋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经过:1405~~1433年;七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河沿岸。意义:促进了……

,加强了……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二、材料题(1)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1)2014—1405=609年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2)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早,和平交往(3)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达标检测一、选择题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