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三轮复习《经略海洋》学科:历史年级:高三版本:主讲教师: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筑梦深蓝
据典籍记载,“经略”除了是官职名称外,另外还有两个含义:一曰经营治理,二曰筹划谋划。由此可见,经略海洋就是指一个国家经营、谋划、治理、开发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总体方略。
经略海洋,这是实现海洋强国的根本保障。名词概念经略海洋序言---关注的原因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海洋利益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中国:三海两洋危机
三海:南海、黄海、东海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经济生命线
我国进出口贸易95%是通过海上完成的。逾90%的进口石油需走海路.
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太平洋时代的来临经略海洋总体思路0102中国的“海洋时代”:辉煌保守海洋时代的中国:屈辱谋变
崛起
筑梦一、中国的“海洋时代”:辉煌保守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真题链接
近三年高考考查情况
年份试卷类型问题分值2016
1卷未考查————2卷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新军具有哪些特点6分9分3卷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4分2017
1卷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6分3卷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0181卷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2卷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6分3卷未考查————“五读”俱全读问号:明确设问中的中心语、答题项等。读分值:明确答几个要点。读题序:明确材料中心。读材料:分层,逐句概括。读出处:找有效信息。
1.逐条提炼材料有效信息①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②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③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④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⑤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⑥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2.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深层转化A.由此及彼,结合所学知识转化,②③④B.由表及里,结合上位概念转化,②③⑤序号表层信息深层转化①开发利用海洋历史悠久
②发展边海商业,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佛教东传③指南针用于航海,海外贸易鼎盛④郑和下西洋,远及西亚东非,海外了解加深⑤一些思想家主张“海防”⑥海禁政策,海洋利用受到限制3.运用合并、关联等方法,建立多点信息的内在联系A.合并:②③④中均有贸易往来、文化交流。B.关联:将①至④关联,可以看出海洋利用的空间扩大,得出从沿海到远洋开拓;将①至⑥关联,可得出海洋政策长期对外开放,逐步转向消极保守。从海洋利用主体看,主要是民间交流。
解题的记忆·技艺利用时间早以民间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远洋开拓、宣扬国威、和平往来初步的海权意识萌发由开放走向保守,海洋意识不足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基本·特点一层层概括主语+主题比较·特点材料部分概括对应出新特点混合·特点前后同类整合常识帮助全面
解题的记忆·技艺谁凭借什么哪里干什么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常识:
海洋利用143316001840从海洋到陆地1500
?海禁、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新航路开辟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郑和下西洋
?西方学者李露晔评价说:15世纪的中国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中国西方从陆地到海洋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原因:制度结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制约(或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向外推动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缺乏获取利益的动力;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一苏)。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评材料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主题:海权与大国兴衰观点一: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观点二:丧失海权能够导致国运衰落观点三:武力挑战海权霸主容易使国力受损。观点四: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总结: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也能保持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读问号:明确设问中的主题:海权与大国兴衰
明确答题要求:评论读材料:明确材料中的观点有哪些读出处:有效信息答题:亮明观点:我认为、我赞成
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性(忌有罗列而无逻辑)
总结提升:综上所述,
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升到理论高度
评价评析评述评价:结果(定性+意义+局限性)评析:主要原因+结果简评评述:陈述史实+基本评析
解题的记忆·技艺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1840~1940年100年中,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479次,规模较大的84次,入侵舰船1860多艘,兵力47万多人,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50多个。二、海洋时代的中国:屈辱
谋变材料
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道,不再具有不可逾越性;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以近代海军作为防御手段。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建立西式海军以防御海上的入侵。林则徐认为“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林、魏的主张被左宗棠、李鸿章等继承。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在甲午战争前完成了西式海军的创建。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也注意到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时人论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晚清民国官方也对海军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政务处奏称:“海军实为立国之要,平时巡阅洋面,保护商税”。但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扩张性和弱肉强食的强权特质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清政府虽大倡创建海军,但其着眼点只是近海防御和本土防御,如姚锡光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江海经制舰队说帖》中所言:“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言下之意,建设海军的目的仍是防卫沿海省份。--------摘编自高月《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以“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材料
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道,不再具有不可逾越性;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以近代海军作为防御手段。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建立西式海军以防御海上的入侵。林则徐认为“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林、魏的主张被左宗棠、李鸿章等继承。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在甲午战争前完成了西式海军的创建。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也注意到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时人论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晚清民国官方也对海军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政务处奏称:“海军实为立国之要,平时巡阅洋面,保护商税”。
//但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扩张性和弱肉强食的强权特质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清政府虽大倡创建海军,但其着眼点只是近海防御和本土防御,如姚锡光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江海经制舰队说帖》中所言:“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言下之意,建设海军的目的仍是防卫沿海省份
--摘编自高月《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以“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为主题,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主题总结、归纳信息解释总结升华(特点、趋势等)海权意识、正义性总原则:归纳信息+解释分析+总结升华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中国海权思想产生条件实现中国海权思想的措施(途径)列强入侵、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海上入侵海防思想,建立海军,林、魏及洋务派思想继承;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发展海权保护商业。与西方海权思想的不同近海防御与本土防御参考答案:
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逐渐发展起来.海权思想发展起来的条件一方面是脱离闭关锁国状态,还望成为对外联系的通道;另一方面是国家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安全威胁.
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首先是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的海防思想,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再到20世纪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连锁零售品牌市场推广策略
- 环境保护合规管理手册
- 电气仪表安装调试施工方案试卷教案(2025-2026学年)
- 定性与定量调查整合模型-洞察及研究
- 传染病防控经济成本分担机制-洞察及研究
- 工业计量设备管理规范
- 口袋e岗前考试及答案解析
- 护理解剖生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高三语文语言基础知识系统复习资料包
- 儿童绘本故事创作与教学活动设计
- 公安消防队员招录政审表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分数除法之和倍、差倍问题》课件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物理试卷(无答案)
- GB/T 44273-2024水力发电工程运行管理规范
- 2025电力建设工程绿色建造评价规范
- 职业技术学校《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 沥青路面修复施工方案
- 抖店员工账号劳动合同
- MOOC 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件:客舱释压的处置程序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