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课件_第1页
《登金陵凤凰台》课件_第2页
《登金陵凤凰台》课件_第3页
《登金陵凤凰台》课件_第4页
《登金陵凤凰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难点

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课文解析课文赏析作业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彰明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出生于盛唐时期,其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作品简介

选自《李白诗选》,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创作背景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该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释(1)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2)三山半落青天外:从凤凰台上望过去,觉得三山距离遥远,不能尽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3)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4)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5)金陵,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为南京古称,是江苏省省辖市,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6)白鹭洲,白鹭洲位于南京城东南隅,后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7)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和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胜会”。课文赏析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

艺术手法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