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研讨课件_第1页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研讨课件_第2页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研讨课件_第3页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研讨课件_第4页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研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研讨制作人:xxxxx主讲人:xxxxx2013年5月导语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有着其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他不仅集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于一体,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还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功能,如调控蓄水、调节气候等,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1982年制定的世界资源保护大纲中,将湿地与海洋、森林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本之一。什么是“湿地”湿地的定义有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有:(1)加拿大湿地的定义(2)美国湿地的定义(3)中国湿地的定义但目前全世界生态学家公认的湿地的定义是1971年签订的《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公约》)中的定义: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介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地处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119°20′,北纬37°35′~38°12′之间,包括黄河入海口和1976年以前引洪的黄河故道两部分,总面积15.3万hm2,其中核心区7.9万hm2,缓冲区1.1万hm2,实验区6.3万hm2。其土地资源是黄河近百年来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陆的海相沉积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东西比降1:10000左右,潜水位小于2m,矿化度10~20ml/L,土壤为隐域性潮土和盐土土类,降水量551.6mm,蒸发量1928.2mm,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湿地“三要素”水植被

土壤“水”地表水按照中国国家水资源利用分区,黄河三角洲以黄河为分界线,将全区划属两个流域,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流经黄河三角洲的客水河道有黄河、小清河和支脉河。后二者均位于黄河以南。地下水黄河三角洲(东营市)地下水浅层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广饶县境内(大码头、大营、西刘桥除外),小清河以北及小清河以南广饶东北三乡等地区均属咸水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在5-10-20克/升范围内,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该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4627.28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深层地下水资源量为1219.96万立方米。时空分布1.年际变化剧烈。2.年内分配不均。3.地域分布不等。“土”黄河三角洲的土壤划分为5个土类,10个亚类,20个土属,134个土种。其中有5个主要的土类:褐土潮土盐土水稻土砂浆黑土“植被”黄河三角洲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区内无地带性植被类型,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土壤含盐量、潜水水位与矿化度、地貌类型的制约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木本植物很少,以草甸景观为主体。植物区系的特点是植被类型少、结构简单、组成单纯。在天然植被中,以滨海盐生植被为主,占天然植被的56.5%,沼生和水生植被占天然植被的21%,灌木柽柳等占天然植被的21%,阔叶林仅占天然植被的1.5%左右。植被中有植物种类40多个科、110多个属、160多个种。以禾本科、菊科草本植物最多。在草本植物中,以多年生根茎禾草为主,尤以各种盐生植物占显著地位。(部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蓄水补水,调控洪水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防止自然侵蚀力调节局域气候物质的源、汇和转换器滞留沉积物、净化污染功能提供动植物栖息地及维持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供给旅游休闲、科研教育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自然干扰气候变化土壤——盐渍化植被(生态)入侵自然灾害——干旱、洪水等人为干扰农业开垦及城市建筑物的兴建人为污染——石油泄漏污染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区建设湿地退化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干扰过度的结果。保护区建设1990年12月,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成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一千二、黄河口、大汶流三个管理站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被批准加入:1994年“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6年湿地国际亚太组织“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1997年“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实验2002年芦苇湿地恢复工程单凯等湿地恢复实验田家怡等湿地恢复策略2002年芦苇湿地恢复工程筑坝修堤(围堤、防潮坝)——储水、补水、排水、防潮修封育沟修建桥涵建水库——储水修建自然水面——营造栖息地每年4月上旬开始补水,至十月结束——减缓盐渍化、改善水质辅助措施引水恢复后状况湿地水域面积扩大水质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植株生长旺盛盐渍化程度降低土壤含水量高而有机质含量低单凯等湿地恢复实验单凯等研究人员认为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在于生态补水。确定生态补水量确定补水方案基于水鸟的湿地恢复实验措施:筑堤蓄水、引淡压碱、改良土壤(降低土壤含盐量)利用原地貌、地形,形成不同水深的水域。人工制造多度生态空间保持景观完整性,避免景观破碎化。实施生态蓄水水量水位控制恢复效果评估土壤含水量得到提高土壤盐渍化得到改善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盖度大且多度增加。芦苇长势良好鸟类数量增多(除灰鹤外),但灰鹤数量下降。田家怡等湿地恢复策略浅海湿地贝类养护模式滩涂湿地生态调控养殖模式潮间带养殖产业建设滩涂盐化工高新产业区建设潮上带芦苇湿地恢复示范带建设退化草甸湿地恢复的横店草木模式坑塘、沟渠湿地生态恢复的“桑基鱼塘”模式湖泊湿地污染生态恢复的“麻大湖”模式我的看法一、湿地的恢复首先要从补水开始,无水湿地就失去了他的生物功能。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区位优势,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水工程。二、湿地恢复时引入优势种来改善土壤质量状况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要注意防止生物入侵。保护湿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共同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主要参考文献文章1、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修恢复实验单凯等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2、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的原理、方法与实践单凯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12月第3卷第4期3、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需水研究

杨晓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4、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分析范晓梅

,刘高焕等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5、黄河三角洲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董立峰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26卷第6期、专著及书籍1、湿地学崔保山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恢复生态学概论郑昭佩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3、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田家怡等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4、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研究韩美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是湿地国际联盟组织(wiun)于1996年3月确定的。从1997年开始,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的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为了纪念这一壮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意识,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并每年都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世界湿地日主题: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HealthyWetland,HealthyPeople)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Upstream-Downstream:Wetlandsconnectusall)2010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Wetland,biodiversityandclimatechange)2011年:森林与水和湿地息息相关(Forestandwaterandwetlandiscloselylinked)2012年:湿地与旅游(WetlandsandTourism)2013年:湿地和水资源管理陆兆华

教授男,1963年8月28日生人,汉族,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履历:1986年8月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同年分配到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工作,任研实员。●1990年6月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生态学专业硕士毕业,回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工作,1992年8月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4年4月调东北林业大学资环学院任教,讲师。1995年5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3月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1999年5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8月—2000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做博士后。●2000年9月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任恢复生态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科学博士点首席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恢复生态、生态工程、环境科学、生态规划、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学术兼职☆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委员;☆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评估专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生态中心客座研究员;《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EI)编委;☆《应用生态学报》编委;☆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与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