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_第1页
《从军行七首(其四)》_第2页
《从军行七首(其四)》_第3页
《从军行七首(其四)》_第4页
《从军行七首(其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词语释义:

从军行:乐府旧题《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青海:指青海湖一带,古称西海。雪山:甘肃的祁连山。玉门关:汉武帝时的设置,甘肃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孤城:指阳关,旧址在甘肃省敦煌西南部。楼兰: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羌县、罗不泊一带,这里泛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按照标注的节奏诵读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随意停顿和断开。这首七言绝句,节奏是二二一二式,请同学们注意把握,不要读乱了节奏;这首诗首句入韵,韵脚有“山”“关”“还”三个字。

初读感知

一二两句应该读快一些还是读慢一些?明确:这两句应该读慢一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这两句重在写景,勾画出边塞地域广阔苍凉的画面,只有读慢一些,并且要一字一顿,掷地有声,才能读出这种苍凉感、阔远感。

诗意品析说说作者勾画这个阔远苍凉画面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诗意品析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请谈谈这个特点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这个特点具体体现在诗的后两句里。“黄沙百战穿金甲”意思是,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条件的艰苦,战争的残酷一般会引起人的思归之情,但“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意思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这种反衬手法正突出了戍边将士伟大的的胸怀襟抱。

诗意品析

一二句读时需要一字一顿,慢一点,但后两句也是这样吗?明确:后两句读的时候要稍微比前两句快一点。因为这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诗意品析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诗意总结

1.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答案: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2.请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句意思及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案:“黄沙百战穿金甲”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表现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更有力的反衬出戍边将士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充满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的可歌可泣。随堂演练,巩固提升3.“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体现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气概?答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戍边将士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随堂演练,巩固提升阅读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回答后面的问题。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有什么不同?答案:两首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但“其一”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拓展延伸

作者在诗中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用艰苦的战争环境来反衬人物的情感,手法可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