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6发愤与图强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6发愤与图强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6发愤与图强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6发愤与图强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6发愤与图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6:发愤与图强

1.纪昌学射

【出处】《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毂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

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

承奉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目:“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麓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澳大也;三

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馀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薛射之,贯虱之心,而悬

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日:“汝得之矣!”

【译文】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子

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

“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

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刺到他的眼眶前,他也不眨

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

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看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耗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地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

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

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蓬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

箭穿透了虱子,但牛毛没有断。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手舞足蹈,

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材料点读】

纪昌是一个勤奋好学,有恒心和毅力,对事业执著追求的人。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

学习要把基础打好,不要把整天的时间用在学习的形式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部分难题上,

真正的学问不是靠难题和形式主义能够得到的。飞卫是一个好老师,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

们,在学习过程中,名师的教导和学生的虚心好学同样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达

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适用话题】循序渐进恒心毅力教学有方

【速用片段】

也许我们不必太过指责有着捷径情结的人们,因为贪求捷径或许是人类的本能。但是,

一个人如果没有弯路意识,过于贪求捷径,往往会失去人生路上的诸多美景。记得纪昌学射

的故事吗?一个“学不瞬”就花了两年,一个“视小如大,视微如著”又花了三年。学习无

捷径,只有踏踏实实,持之以恒。有一句话说得好:“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生活充满辩证法,不怕走弯路,耗费精力和时间,说不定上帝以美景相补偿;企图走捷径,

1

快速实现目标,上帝也许会剥夺你欣赏美景的权利,甚至给你布下了更大的弯路。

2.苏秦刺股

【出处】《战国策•秦策》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嬴膝履跻,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

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

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呈送十次,但意见都没有被采纳。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

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挑着行李,体态憔

悴,面容黑黄,神情羞愧。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

跟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

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错误啊!”于是他当夜就打开书攻读,摆开儿十个书箱,找到姜太

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精要的加以揣摩,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

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

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

【点拨】

苏秦刺股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付出艰

苦的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亲戚的表现反映出人情淡

薄,世态炎凉,在苏秦落魄时,他们并没有给予他帮助,但是对于有志者来说,这恰恰也是

下定决心发奋努力的一种动力。

【适用话题】磨炼咬定目标破茧成蝶

【速用片段】

冰心有一首小诗:“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

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西牲的血雨。”苏秦刺股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于苏秦说,年少时的伤

痛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在伤痛中学习和成长,在挫折中汲取力量。他忍受了无边的寂寞,

经受了刺骨的痛苦,终于登上了成功的峰峦,开始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每一个成功背后都

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磨炼,而苏秦就是一种典范。成功之不易,在经历过漫长的挣扎与拼

搏之后,我们终会有一天破茧成蝶,飞向花海,飞向蓝天。

3.炳烛之学

【出处】《说苑•建本》

2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乎?”平公

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

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

口:“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

燃蜡烛学习?”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主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

君主呢?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太阳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

太阳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

哪个更好呢?”平公说:“你讲得好啊!”

【材料点拨】

师旷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

特殊性一一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

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适用话题】珍惜时间终生学习学会倾听

【速用片段】

每年高考时,常会有年逾古稀的老人颤颤巍巍而又满怀激情的走上考场,而在许多大学

的课堂上,常常会有须发皆白的老人不辞辛苦地赶来旁听。许多人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理解,

认为是爱折腾、瞎胡闹,却不知这份“折腾”和“胡闹”是多么的宝贵和难得。这让人想起

炳烛之学的典故。师旷对晋平公说,大王虽因年纪大了,学习起来不如年轻人,但一样可以

学理明道,为自己的行为作指导,这比浑浑噩噩地过完余生要好得多。能“折腾”,那是对

生活的热爱;爱“胡闹”,那是对人生的尊重。与其“昧行”而活,不如“炳烛”前行。

4.孔子学琴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目:“丘已习其曲矣,

未得其数也。”有间,口:“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

日:“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

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口:“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

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日:“师盖云《文王操》也。”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

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

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呢。”过了

3

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

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从孔子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安

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

体形顽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离开座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作《文王操》啊。”

【材料点拨】

孔子真不愧为万世师表,单从学琴上的触类旁通、没完全掌握一首曲子不学习下一首就

可以窥见一斑。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惟其如此,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

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适用话题】学无止境锲而不舍虚心求学

【速用片段】

学习贵在专一,更贵在孜孜以求,不断深入。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说可以了,

但在孔子看来仅仅会弹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他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再进一

步到了解它的意趣,直到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孔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青年大多是聪明的,但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

当代青年不是不爱学习,但常常是蜻蜒点水。学习的障碍常常不是智力的欠缺,而往往出在

态度上,不用心投入,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终将一无所获。

5.卧薪尝胆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

“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日:“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

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

而吴归蠡。

【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卧即

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

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任何带花纹、带装饰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

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

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

如文种。”越王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

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4

【材料点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无论何时失败

对于我们都是沉痛的,悲伤的。但是在沉痛中,我们不能沉沦,不能自暴自弃。要心怀大志,

暗自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苦尽甘来的。

【适用话题】信念忍辱负重不忘初心

【速用片段】

人生一世,总有艰难困苦的时刻,当你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一筹莫展的时候,也许只有信

念能支撑你继续走下去。自从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

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

自己记住教训。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终于战胜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

一大强国。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拥有信念,才会有“咬定青L不放松”的精神;拥有了信念,

才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顽强意志。坚守心中的信念,它会成为你精神的支柱,成为你动

力的源泉。

6.程门立雪

【出处】《宋史•杨时传》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颍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颍于

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颖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颍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

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译文】

杨时,字中立,剑南将乐人。儿时他便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就专心

研究经史典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熙宁、元丰年间,河南人程融和弟弟程颐在当地讲授

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黄河、洛水周边地方的文人都争相拜他们为师。当时,杨时正值调

任,但为了拜师而未去赴任,后在颍昌拜程颗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待到杨时归去时,程

颍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颍去世。杨时听说后,即在卧

室设程颗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之后,他又到洛II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约

已经四十岁了。一日拜见程颐,程颐正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便一直侍立在侧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来,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

之士不远千里与他交游,而他自号为龟山先生。

【材料点拨】

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

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

5

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适用话题】尊师好学终生学习

【速用片段】

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古有程门立雪的故事: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

程颐正打瞌睡,杨时与同学便一直侍立在侧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

多深了。拜师之诚心可见一斑,也深受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师生情,曾让我们感到

温暖和爱意。然而回望现实,让人感叹。教师讨薪、学生家长对教师大打出手的事件频发,

让原本无忧无虑的校园渐渐的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更伤害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感情。

诚然,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无奈,但这些无奈并不能成为彼此产生隔阂的理由,理解和配合,

感恩和欣赏,才能让尊师重道蔚然成风。

7.意外遂愿

【出处】张泓《滇南忆旧录》

余文诉,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

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

巨浸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

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讴讴恐不能遍览。咽祸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

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译文】

余文拆,浙江人。年少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侍奉母亲极其孝

顺,因为家贫没有办法供养母亲,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做了商人,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往来。

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曾经他有一次到湖州办货,

暂住在村子的旅店里。不久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他移到主人的楼上住。正当他因

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而郁郁寡欢之时,突然看到楼上一侧贮存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

集一类。余文琼非常高兴,伏案读书,夜以继日,唯恐时间不够不能读完这些书。读了几十

天的书,竟然忘记是为办货而来的了。到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乂脚气发作,住在这里养

了一个月的病,于是书架上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材料点拨】

读余文圻意外遂愿,让人想起疫情期间方舱医院“读书哥”的故事。方舱一张照片,走

红一位书生。疫情来时汹汹,我自波澜不惊。一个住院就诊,一个旅途被困,一个读《政治

秩序的起源》,一个读经史子集,两个时代的人,一颗同样的心!阅读也是避难所,心若静,

世间无杂音。清流读书人,随处可安心。

【适用话题】心态读书面对困境

【速用片段】

6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好心态是极佳的

精神疫苗,它能让我们在这段很“糟糕”的日子里,把生活过成一股清流。清人余文雄外出

办事,遭遇洪水。正当他因为洪水阻碍了自己的行程而郁郁寡欢时,突然看到旅社楼上一侧

贮存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他非常高兴,伏案读书,夜以继日,被困几十天,

竟把书架上的书全部读完了。人这一辈子,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

风雨雨、沟沟坎坎。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心态。

8.范公苦学

【出处】朱熹、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