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课件_第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课件_第2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课件_第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课件_第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儒家——粮食店道家——药店佛教——百货店南怀瑾(1918-2012)儒家——粮食店道家——药店佛教——百货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费孝通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人我关系——推己及人——仁爱和谐的人伦秩序家国关系——家国同构——以孝求忠的德治主义我—人—家—国—天下—自然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我—人—家—国—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与他人、群体、社会,乃至整个宇宙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念首先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人整体把握世界的观察模式,仰观天象、俯视地理、中察人事,而知世事。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融入到了中国社会、文化、组织形态、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第一,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立——立人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心理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立人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和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核心内容张岱年

(1909-2004)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张岱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课件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吉乾卦儒家最注重的就是人伦。《说文》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人伦的涵义就是人际次第关系以及维持这种关系的行为规则和基本规范。在费孝通先生的比喻中,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荡漾开来的涟漪就是与己发生关系的他人。离圆心(我)越近,表明与我的关系越密切,而我对其就越亲近;相反,离我越远,与我的关系就越疏远,我对其就越淡漠。第二,人我关系——推己及人——仁爱和谐的人伦秩序儒家最注重的就是人伦。《说文》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人仁者爱人仁,亲也,从人从二。(许慎《说文解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

仁者爱人仁,亲也,从人从二。(许慎《说文解字》)樊迟问仁。孝悌—仁之本

孝—尊亲悌—敬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仁之本孝—尊亲悌—敬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能近取譬—为仁之方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克己——尽己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为仁之方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秋水》)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求诸己(修身)“爱人”是仁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忠恕”是仁的方法,“和而不同”是仁的目标和境界,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其施动者都是“我”,正是我自身去爱人、去亲亲、去推己及人、去求同存异。这样,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变成了我与人的关系。所以在处理人伦关系时,儒家实质上是要求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仁”就潜藏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自己下决心去追求,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既然我是协调人我关系矛盾的要点所在,那么“求诸己”就成为儒家处理人我关系的一贯思想。求诸己(修身)“爱人”是仁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忠恕第三,家国关系——家国同构——以孝求忠的德治主义“家”与“国”是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的单位名词,同时,“家”与“国”在古代也是两个可以无限伸缩和延展的单位。在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家”中子对父的“孝”,推衍转移到“国”中就变成了臣对君的“忠”。“孝”逐渐政治化,成为“忠”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家国关系——家国同构——以孝求忠的德治主义“家”与“国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说文解字》)小孝中孝大孝孝——

敬养——

不辱延嗣之孝大道之孝不伤身不辱亲小孝孝——敬养——不辱延嗣之孝大道之孝不伤身不辱《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子女对父母的感情,首先是一种自然的血缘情感,而“孝”就是把这种血缘情感提升为伦理价值,在子女对父母的直接的、真实的情感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稳定的伦理观念,并形成社会思想,反过来由外在力量规范这种感情。《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德之本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措。(《易传·序卦》)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这是一个自然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伦理产生的推理过程。在这里,“父子”直接推向“君臣”,“君臣”的政治关系建立在“父子”的伦理关系的基础之上,君臣的不平等关系获得了合法性基础。家向国的拓展,孝向忠的延伸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这是一个自然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伦理产“孝”发生在“家”的领域,是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规范,是子女出于血缘亲情对父母的一种天然情感,是伦理领域的问题;“忠”发生在“国”的领域,是处理君主与臣子之间关系的规范,是臣对君的一种情感或要求,事实上是政治领域的问题。“国”的问题被当作“家”的问题,“国”的治理被当作“家”来治理,政治学的问题被当作伦理学的问题来处理。“孝”发生在“家”的领域,是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规范,“人之全德为仁,仁之基本为爱,爱之原泉,在亲子之间,而尤以爱亲之情发于孩提者为最早。故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言其常,曰养,曰敬,曰谕父母于道。于其没也,曰干蛊。夫至以继志述事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其中矣。故曰: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亦由家长制而演成伦理学说之一证也。

(《蔡元培全集·中国伦理学说史》)人之全德为仁,仁之基本为爱,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家国关系人我关系天人关系人(我)德治主义人伦秩序民族精神求诸己(修身)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三纲领:明明德—新(亲)民—止于至善修身的途径与方法

修身的目标与境界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求诸己孝厚德载物/仁爱和谐/忠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三纲领:修身的途径与方法修身的目标与境界八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三纲领”,既是儒家为政治国的政治纲领,又是儒家培养圣人君子的育人目标。换句话说,在儒家那里,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是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做到“新(亲)民—止于至善”,必须先从“明明德”开始;要担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必须先从“修身”做起。这是一种把政治、思想、道德等各方面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既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社会的稳定,达到敦风化俗、长治久安;也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