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转型与财务知识分析理论_第1页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转型与财务知识分析理论_第2页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转型与财务知识分析理论_第3页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转型与财务知识分析理论_第4页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转型与财务知识分析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宏观调控:

经济转型中的理论认知1主要内容引言一、1978年后中国经济开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实践二、中国宏观调控实践需要理论上的回应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与理论创新四、结论2引言1978年后,中国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干预和管理、调控方式也在转型,行政命令式的直接管理模式逐步向宏观的间接管理模式转变。3引言与改革开放进程的总体路径相仿,这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出现了宏观调控的实践和概念。4引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宏观调控与经典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定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诸多的不同,在目标设定、手段选择方面,中国宏观调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值得我们关注。5一、1978年后中国经济开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实践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七轮相对完整的宏观调控。第一轮:1979-1981年第二轮:1985-1986年第三轮:1987-1991年第四轮:1993-1996年第五轮:1998-2002年第六轮:2003-2021年第七轮:2021年底-6第一轮:1979-1981年

方案经济色彩浓厚的宏观调控1978年经济增长率冲高到11.7%,1979年财政赤字207亿元,1979年外贸逆差11.4亿美元,1980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1980年国家计委等部门以方案手段调整了国民经济方案,降低各项经济指标,减少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根本建设工程,以行政手段压缩财政支出,压缩国防经济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加强银行的信贷管理,冻结企业存款。这些措施较快地压缩了总需求、遏制了通货膨胀7第二轮:1985-1986年

“双紧式〞的短暂调控1984年经济增长率到达15.2%,1985年到达13.5%,1985年通货膨胀率高达8.8%。1985年中国中央政府采取了“双紧式〞的政策措施:一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加强了贷款额度的控制,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二是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以行政手段控制根本建设规模和国民收入超额分配。8第二轮:1985-1986年

“双紧式〞的短暂调控“双紧式〞的宏观调控很快产生了效果,1986年经济增长下降到8.8%,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2%。但是,这一事实被许多人认为经济滑坡,强烈要求放松银根刺激经济,特别是地方政府无法接受五年方案第一年就出现经济滑坡的现象。另外,行政命令手段抑制了经济开展的活力,这导致了主张改革的人士的批评意见,宏观调控被视为方案经济机制的表现。在这样的压力下,这一轮宏观调控很短暂就被迫结束。9第三轮:1987-1991年

基于治理整顿目标的调控1987年经济增长率为11.6%,1988年为11.3%,而物价指数上涨18.5%。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根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开始采取强硬的宏观调控抑制总需求:严格工程审批等措施压缩投资规模;对重要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坚持秩序紧缩信贷的方针,中央银行严控信贷规模,一度停止对乡镇企业贷款,并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坚持执行紧缩财政,解决好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问题。这是一轮“硬着陆〞的宏观调控,通货膨胀率急速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骤然下降。10第四轮:1993-1996年

“软着陆〞的调控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下半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地方政府开展经济的热情和干劲,但也带来开展中的问题。1992-1993年上半年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和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即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一乱,即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经济增长率高歌猛进的同时物价上涨越来越快,1994年物价上涨到达21.7%,。11第四轮:1993-1996年

“软着陆〞的调控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提高存贷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制止乱集资。财政部门清理预算外资金、增收节支,将财政赤字控制预算之内,发行国库券减少流通中货币量。国家计委消减基建投资、以审核排队的方式严控新开工工程、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开发区、停止出台新的价格改革措施,并对局部产品实行直接的价格管制。经过宏观调控,过快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遏制,成功实现国民经济的软着陆。12第五轮:1998-2002年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调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东南亚国家的信心,中国政府对外庄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此举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但消弱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对出口形成冲击,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1997-1999年经济速度连续下滑,为8.8%、7.8%、7.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出现了负增长,通货紧缩的迹象日益明显。13第五轮:1998-2002年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调控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并注重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第一,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发行国债、调整税收,1998-2002期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有效地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增长。第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开征利息税,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求关系。启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延长节假日、完善消费政策,有效扩大了居民消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及时提高出口退税率,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使对外经济保持稳定开展。14第六轮:2003-2021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形成后的

第一轮调控中共十六大之后,伴随着各地方党委政府的换届,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新一轮加速。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高位运行。2003-2007年分别增长27.7%、26.6%、26%、23.9%和2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加剧了煤电油运的供求矛盾,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15第六轮:2003-2021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形成后的

第一轮调控中央政府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以信贷和土地两道闸门为主要政策抓手。央行屡次紧缩银根,高频度运用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政策工具。这轮宏观调控的手段除了运用传统的货币政策、行政性手段外,土地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这轮宏观调控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16第七轮:2021年底以来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2021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美国、欧盟作为世界经济的消费引擎熄火,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危险,开始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新一轮宏观调控。17第七轮:2021年底以来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2021年底、2021年连续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了以“4万亿〞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果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上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18二、中国宏观调控实践需要理论上的回应如何在理论上认知中国已经长达30年、历经7个轮回的宏观调控实践?无论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开展,还是对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学本身,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命题。19二、中国宏观调控实践需要理论上的回应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是在经济转型后出现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行为,而市场经济的根本理论源于西方经济理论,我们首先将寻求问题答案的方向投向西方经济理论。但是遗憾的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没有宏观调控的概念,只有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20二、中国宏观调控实践需要理论上的回应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关于宏观经济的一些理论观点早在17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早期宏观经济学说开展的线索始于威廉.配第[i],而“宏观经济学〞概念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拉格尔·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宏观经济理论框架的根本建立那么以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然而,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文献和经济学辞典当中始终没有出现宏观调控这个概念,经济学家们只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这个概念来描述政府在宏观上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实践。

[i]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7页21二、中国宏观调控实践需要理论上的回应宏观调控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没有对应概念中国文献将宏观调控译为macro-regulationandcontrol,或者译为macro-control,以及macro-adjustmentandcontrol,但regulation中文含义为规制或管制,而规制一般指对微观行为的行政规定和约束,用macro修饰regulation逻辑不通。对于macro-control,以及macro-adjustmentandcontrol,西方经济理论中更没有对应的应用。22二、中国宏观调控实践需要理论上的回应宏观调控不是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运用了方案手段、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短期经济增长,还有结构优化宏观调控也不是政府规制那么,宏观调控是什么?23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西方经济理论中我们找不到宏观调控的影子,无法与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形成理论上的互动,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国宏观调控实践总结出一个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24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宏观调控的概念表述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次经济调整。1988年9月26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这次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必须同加强和改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必须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纪律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五管齐下,进行宏观调控。〞25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中共十四大以后,宏观调控的概念逐渐为理论界接受,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第一,宏观调控具有制度性特征。1992年十四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根底性作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根底性作用。〞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是从宪政高度上明确了宏观调控的制度性特征。26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第二,宏观调控功能和任务既包括经济增长的短期任务,也包括结构优化的长期任务。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根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开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十五大报告强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开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强调结构优化。27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第三,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以经济与法律为主,行政手段和其他政策手段相辅助。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主要采取经济方法…建立方案、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199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的调节。〞202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28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第四,中央政府是唯一的宏观调控主体。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以分权为导向的改革进程逐步开展,地方政府曾经被视为宏观调控的主体之一。伴随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出现,宏观调控权力集中在中央的观点被反复强调,宏观调控的主体也就被明确为中央政府。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强调“坚决维护中央对全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随即,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会议文件再次强调:“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要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29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这些认识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成为对实践的有力回应。首先,作为实践,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行为和实践;其次,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产物。第三,宏观调控具有制度性特征,强调操作性和功能性,有着一元化的调控主体、二元化的调控任务和多元化的手段。30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所谓制度性特征,是指宏观调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联系紧密,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素。所谓一元化的主体,是指宏观调控的主体只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仅限于管理调节地方经济的开展。所谓二元化的调控任务,是指宏观调控的任务既包括总量调节,也包括结构调整。所谓多元化的手段体系,是指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其他必要的手段。31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从上述理论框架出发,中国宏观调控与西方经济理论的界定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呈现出中国特色。首先,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制度一般被认为是外生的,但中国宏观调控具有制度性特征,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并在宪法中加以强调;其次,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结构问题是被无视的,但中国宏观调控始终在强调结构的优化;第三,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中国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和规划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32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中国宏观调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具有创新色彩。其一,宏观调控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缺失解释与界定的事实,在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这种实践与理论互动,本身就具备了理论创新的主客观条件。其二,相对于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而言,中国宏观调控实践与理论的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不同于经典的理论解释框架,这种实践与理论的互动,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互动,具有现实的创新性。33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首先,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中国经济面临众多的结构矛盾和利益冲突,需要在宏观层面上予以协调,宏观调控必须强调结构性目标,与西方经济学语境中无视结构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全不同。34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其次,中国是一个开展中国家,赶超战略在长期内是国家开展的主导战略思想,因此中长期规划对于落实开展战略是不可或缺的。35三、围绕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理论互动第三,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古老文明传统的东方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方面有其特殊逻辑。在中国,党和中央政府除了到达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目标以外,还需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体制的生存和延续,而市场经济带来的是分权和竞争,所以党和政府必须在宏观上对任何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开展的因素和问题进行调节和控制,于是宏观调控不仅仅应该发挥西方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中强调的政府对市场的间接影响作用,更有直接影响的能力,因此方案和行政手段仍有发挥作用的空间。36四、结论中国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根据对国民经济运行形势的根本判断,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而采取的宏观经济管理行动,这些新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是方案经济时期所未有的,也是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实践中没有的。37四、结论中国的宏观调控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行为,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政府干预,也不同于西方式的宏观经济政策,更不同于方案经济体制下的方案管理。宏观调控是中国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围绕着宏观调控实践的深入和概念的开展,在事实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宏观调控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38中国GDP的三次产业结构〔图,1952—2001〕39美国的三次产业结构〔1990—1996〕40“十一五〞末期中国大陆各地区经济总量、人口和国土面积占比指标比照〔%〕41广西农村的老乡在耕田42本溪炼钢厂的工作场景43中关村电脑节上顾客试用产品44宏观调控手段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市场经济要不要方案?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争论的现实观察:西方兴旺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也都有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的方案管理,有的国家政府还专设有方案部门。从他们的方案运行情况看,有如下一些特点:方案的形成是经过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和社会力量的反复协商后产生的,具有明显的集思广益的特点;方案的作用是指导性方案,给予导向,对市场主体没有强制约束力;方案的实施要借助其他的经济变量和参数,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同时也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信息。45宏观调控手段西方国家的方案欧盟的“尤里卡〞方案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方案〞、“21世纪高速开展方案〞美国的“星球大战方案〞、“信息高速公路方案〞46宏观调控手段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到达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方案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方案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方案、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47宏观调控手段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根底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行政手段案例1:常州“铁本领件〞:土地审批化整为零,地方政府博弈中央〔见下页〕48宏观调控手段2004年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整顿土地市场治理工作,责成江苏省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铁本工程涉及的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铁本公司法人代表戴国芳涉嫌经济犯罪被刑拘,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被党内严重警告,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明祥责令辞职。媒体用“铁腕整顿〞来形容中央的调控力度。49宏观调控手段5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宁波建龙〞违规事件,这是继“铁本〞被有关部门查处后,又一家钢铁企业违规事件。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对宁波建龙钢铁公司违规建设钢铁工程的有关问题及责任人员作出严肃处理。宁波市计委副主任被处以行政撤职和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其余相关人员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和行政警告处分等。50宏观调控手段行政手段案例2嘉禾“拆迁事件〞行政命令强制拆迁,“谁影响嘉禾开展一阵子,嘉禾就对不起他一辈子〞行政手段案例3仇和与江苏宿迁的超常规开展如何评价51宏观调控的微观根底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主要是一种间接管理。间接管理的必要条件:市场对资源配置要发挥根底性作用完善的市场按照市场经济原那么行为的市场主体标准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政府是一团火52宏观调控应遵循的根本原那么:以市场为根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越庖代俎欲速不达〔这是方案经济体转型的重要原因〕以法律为准绳——政府意味着权力,要防止权力的滥用以公众利益为目标取向以科学和民主为基石,依靠制度的力量到达管理目标53政府失灵警惕政府的局限性:所谓“政府失灵〞信息缺乏与信息失真决策者的错误〔好心有无办坏事的可能?〕既得利益的干扰政策存在时滞,例如电力调控腐败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房价的调控〕其它54宏观调控中的央地关系困境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高位运行,2003-2007年分别增长27.7%、26.6%、26%、23.9%和24.8%。为防止出现全面过热,中央采取了紧缩性的宏观调控,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其中以信贷和土地两道闸门为政策抓手。央行频繁运用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政策工具,但是调控效果不佳。对此,人们普遍认为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所致——2004年以来,如果把各年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中央工程和地方工程进行区分,那么地方工程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的比重均在80%以上。土地调控的情况也不乐观,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门连续屡次出台文件整顿土地市场、加大耕地保护,但很多地方不择手段的招商引资、违规操作,各地开发区的土地开发面积仍然失控。55宏观调控中的央地关系困境理论界对地方政府多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大局观念,对宏观调控的抵抗和博弈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齐建国〔2007〕认为,2005-2006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没有充分落实,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策响应度不高,甚至逆向行动,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武少俊〔2004〕认为,2003年以来的经济过热源于地方政府主导下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扩大很快,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不择手段招商引资。56理论界对地方政府的批评的隐含假设是,即中央是正确的,地方是错误的。这实际上是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仙女模型或半仙女模型分析中央政府的行为,用女巫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但是,这种解释合理吗?武断地将二者置于对立的地位,并一味的指责地方政府是不可取的,因为地方政府并不总是消极地对待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2021年底,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央政府开始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对于中央的决策,地方政府是积极配合的,纷纷紧锣密鼓地提出了各自的投资方案。57宏观调控中的央地关系困境问题一:地方政府有没有博弈中央政策的主观意愿?只有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本钱,地方政府才能做出消极对待甚至抵抗宏观调控的选择。问题二:地方政府有没有能力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博弈,成为固定资产投资进而经济过热的主导力量?58地方政府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主体,如果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博弈,潜在的收益有两个,其一是政绩显示和职务晋升。官阶和职务的晋升,对于各级官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强的荣誉感、成功感,更是对社会资源控制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开展战略实质上仍然是赶超战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路下,经济开展绩效,特别是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成为考察干部的主要标准。所以,快速提升反映政绩的GDP成为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主要动力。59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都处于政治晋升竞争或者政治锦标赛〔politicaltournaments〕中。由于政治晋升竞争的根本特征是一个官员的晋升直接降低了另一个官员的晋升时机,使得同时处于政治和经济竞争中的地方官员之间的合作空间非常狭小,而竞争空间那么非常广阔。由于地方官员的选拔和晋升标准与经济开展绩效指标联系紧密,地方官员要在政治锦标赛中获胜,就必须拿出比其他地区官员更优良的政绩,即在经济上创造更大的GDP和税收。60宏观调控中的央地关系困境中央政府在官员晋升上的选择形成了某种示范效应,强化了地方政府官员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博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动机。这种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是苏州现象——中共苏州市委曾经连续有3任书记升任省长:王珉从苏州市委书记任上升任吉林省省长,其前两任苏州市委书记——梁保华与陈德铭,也先后升任江苏省省长、陕西省省长。在这之前,苏州前市长章新胜已升任教育部副部长。61宏观调控中的央地关系困境潜在收益之二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说明,政府官员的大局部目标都与其所在机构的预算规模成正相关关系。而政府预算规模又与政府权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即政府预算越大,权力越大,机构负责人地位越高,该机构所控制的社会资源也就越多。因此,政府官员必然千方百计地追求本机构预算的最大化。62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压力和中央政府的一些时机主义行为强化了地方政府追求地方财政收入源泉的动力。有学者观察到,分税制的改革伴随着财权的集中上收和事权的下放,地方财政压力增大,而由于财政收入划分缺乏宪法和法律保证,中央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政策调整、制定财政政策和制度,使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分配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例如,个人所得税原来为地方税,2002年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中央占50%,2003年进一步调整为中央占60%;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开始占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