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职教高考联盟二模 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年职教高考联盟二模 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年职教高考联盟二模 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年职教高考联盟二模 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年职教高考联盟二模 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职业学校职教高考联盟

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轮复习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5题,共25题)、非选择题(第26

题~第41题,共16题)。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

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您本人是否相

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25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

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猿毙(yu)阴庇(yin)勋绶(shou)瞿然(ju)

B.翠奁(lian)女亶变(shan)咽酒(shi)翅鞘(shdo)

C单裂(jun)扃牖(yong)黯攀(dan)喧网(tian)

D.狐厥(qian)罪愆(qian)甄别(zhen)束僮(xiu)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提纲挈领面面相觑刮诟磨光成王败寇

B.浅斟低唱沽名钓誉雕梁画栋惟古是尚

C.切中肯繁循规蹈矩批评狼藉批沙拣金

D.天庭饱满禁若寒蝉云遮雾障旧耻渝雪

3.下列加点字词的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A.前合后便(倒下)敬磔不敏(推辞)舞恸歌台(台上的房屋)

B.不毯暗室(昧心)层弯叠嶂(连着的山)单洋兴叹(仰视的样子)

C.置之度外(考虑)洵美且号(差异)事累神伤(忧伤的样子)

D.有史可木肯(核查)细大不相(舍弃)衣冠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群体间的接触、交流以至融合已是历史的必然。▲在群体中▲人和人

之间有彼此相处的问题,▲群体和群体之间也有彼此相处的问题。价值观点的共同

认可使人和人结合成群体成为可能,▲群体之间价值观点的认同使群体相互和协共

处进而合作融合,▲是个更为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A.因此不仅而且而且甚至B.因此不仅而且而却

C.因为不是而是而且甚至D.因为不是而是而却

1

5.下列句子矍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报告显示,我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设备环境基本建成,中国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已

接近96%以上。

B.《孙子兵法》之所以能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往往

不按常规出牌,常常有出人意表的哲理阐发造成的。

C.随着科技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技术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人们认为无法达到的极限。

D.当前,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要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

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6.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葛苣、冬瓜、就豆皆可臭。

B.“手脚麻利些,去请个警察来”,苏比说,“别让大爷久等。”

C.经过一定的时间一一不是过了若干年;而是过了千百年一一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

平衡。

D.例如爱因斯坦抓住“质量”“同时性”等概念,哥白尼批判《地球中心说》,都取得

了辉煌的成就。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比拟)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

C.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比喻)

D.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反语)

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议论)

B.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作大将。”(记叙)

C.面对这雄浑博大、激荡横溢的自然奇景,人是多么渺小,多么驯顺!(抒情)

D.40余种基因产品,如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等,已经投入了生产。(说明)

9.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和作者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文贾祖璋中国

B.《茶馆》戏剧老舍中国

C.《冰河英雄》人物通讯克莱尔•萨夫安英国

D.《获得教养的途径》议论文赫尔曼•黑塞瑞士

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亚确的一项是

A.《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乘船游览三峡时所见到的雄伟瑰丽的景

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深厚的热爱之情。

B.《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多处借用道家学术和西方近代法律思想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气质,同时结合侧面烘托和作者议论来凸现蔡元培人格中蕴涵的中西伟大文化。

C.《“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体现了科技新闻科学性、通俗性的特点,语言形象

生动又不失准确。

D.《喜看稻菽千重浪》标题引用毛泽东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

献的赞叹。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下列每小题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2

(一)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

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

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

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

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

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

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

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

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

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

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

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

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

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

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

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

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

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

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

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

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

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

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鲁迅《祝福》)

11.下列对选文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乐景反衬祥林嫂惨死的凄凉。

B.对祝福气氛进行纯客观的描写,与前文呼应。

C.增强小说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D.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3

12.下列表述不正碉的是

A.“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表现了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B.“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内心暂时的

解脱。

C.“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的举动,表现了祥林嫂内心的崩溃。

D.“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了祥林嫂在

四嫂的一声断喝后,精神上再次受到打击,已经完全麻木了。

13.下列有关作者情感分析有•误的是

A.表达了作者对吃人旧社会的控诉。

B.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愤懑。

C.表达了作者对在祝福时刻死去的样林嫂的厌恶之情。

D.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14.下列对文中的“我”这一人物分析不正确的是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通过“我”的视角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B.“我”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C.“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D.“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但又软弱无能,对祥林嫂比较冷漠。

(二)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

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

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

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

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

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

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

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

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虎、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

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

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

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虎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

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

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

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

百根柱子,几百根梁彷,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

4

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

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

“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

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

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

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

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

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

“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

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

“损人”且不“利已”,“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5.下列有关对“人民大会堂”建筑的解释,不无确的一项是

A.柱子的重复是人民大会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B.人民大会堂柱子的重复显示出这座建筑的统一性和宏伟气概。

C.“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句是说门、窗、檐、额

也是照着柱子设计,没有新意,所以略写。

D.人民大会堂以重复运用柱子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16.作者以颐和园长廊为例的用意,下列表述不正碉的是

A.以颐和园的长廊为例,说明千变万化是前提,否则给人“荒谬绝伦”的感觉。

B.没有节制的变化只会是杂乱无章,没有任何美感。

C.颐和园长廊和花窗体现了艺术创造的“大同小异”。

D.颐和园长廊离不开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要在重复中寻求变化。

17.下列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画线句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领起下文。

B.选文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C.结尾处作者以一个建筑大师的良知和责任,批评了城市建筑设计的弊端,告诫建筑师

们应该遵循艺术规律。

D.“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

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18.下列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

感受。

B.“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重复和

变化的辩证统一给人的美感。

5

C.“‘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D.“欲扬先抑”是指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

廊柱的“千篇一律”。

19.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文的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体现对现实的关切,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C.本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作者借助其他艺术形式以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并以大量

的实例说明重复和变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关系。

D.本文语言优美典雅、生动形象,使文章读起来亲切,充满韵味。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20.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窃为大王不取也D.为之踌躇满志

2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B.孰能为之大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D.拜送书于庭

22.下列各句中,曩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溯流光B.一夫夜呼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异乎三子者之撰

2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而又何羡乎B.而告以成功

C.凌万顷之茫然D.洎牧以谗诛

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B,驾一叶之廓责

C.宽厚而黑人D.与基所以美之者

2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赤壁赋》是一篇文赋,保留了赋体常用的主客对话的形式,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

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B.《六国论》在叙述历史事实的过程中讲道理,从“赂”和“不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指出“六国互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C.《归园田居》诗人在用白描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

活理解、人格情调。

D.《八声甘州》抒发了思故乡、怀亲人的愁情,却又给人以雄浑阔大之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8小题,共20分)

(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o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选自柳永《雨霖铃》)

6

26.默写出横线处的词句。(2分)

27.词的上片起始三句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8.“虚实结合”是本词的一大特色,请问全词怎样做到虚实结合的?(2分)

29.揣摩全词的内容和意境,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

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伟大的语言艺术家们,对文字的运用是十分重视的,我

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使有限的字在他们笔下,花样

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

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字典上的字,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使用,但是,同

一个字在不同的人笔下,却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语言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

点铁成金之妙。

我们只要稍为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

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有些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

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一”字就有如此奇妙的作用。

要说“一”字的妙用,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字师”的故事:

郑谷在袁州,齐已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树枝开",谷日:

“'树枝’非早也,未若'一枝'J齐已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诗人玉屑》卷六

所谓“一字师”就是说改了一个字,即把“数”字改为“一”字。一字之改,为什么

使作者钦佩得五体投地呢?看来,其中是有妙趣的。诗题为《早梅》,写的是梅,而立意则

应在早字:一场大雪下过,深深的积雪覆盖万物,但坚毅独拔的梅花,却迎风斗雪,傲然

开放。诗中所写的是含苞待放的早梅,它并不因风雪摧残而萎缩凋零,反而以一种不可抗

拒的力量,在深雪里绽开蒋蕾。如果是开了数枝,说明已经开放了几天了,如果是一树梅

花,那就更是花开已久了。“一枝开”既表现其早,还使人感到无数蓿蕾将迎着严酷的风雪,

不断怒放。惟其“一枝”,才表现出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这样,诗的意境才符合“早

梅”二字的命意。由此可见,“一”字虽属数的概念,但在表现“早梅”的意境中,却起了

如此巨大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写早梅就只有这种写法,也有人以盛开的梅花描写

早梅的,例如张谓《早梅》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

是经冬雪未销。”但这写的是另一种意境.和齐已的诗是迥然不同的。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30.结合选文,谈谈抽象数字“一”在诗人笔下有着怎样的奇妙作用?(2分)

31.引用“一字师”的故事对于阐述“一”字的妙用有着什么样的作用?(3分)

32.选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3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为什么要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题?(3分)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

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