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孔雀东南飞教案孔雀东南飞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导语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许多流传久远、深化人心的民间传闻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实的愿望,假如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恒久的生活”,大家熟识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持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华蜜的家庭都是相像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记。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结合注释朗诵课文,并归纳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缘由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一模一样,充溢浪漫主义的志向色调: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会面”)
五、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其次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六、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胜利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确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毅、持重,自尊,坚决,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刚好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举身赴清池”-坚决
“新妇起严妆,”-镇静,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软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不讲道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苛刻,冷酷无情。
八、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特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九、《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民俗
了解《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汉末的民俗,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此诗的理解。
1、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确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愧。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到了汉末,婚姻非常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缘由外,也有门弟观念。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缘由,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潜天论。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明哲保身的寡妇,假如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很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2、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起先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游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实行传统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漂亮传闻而形成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种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传闻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祥瑞。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气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与,目的是为全家乞福。牛郎织女的传闻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夫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憧憬。
3、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须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纳跪坐形但干脆跪坐在地上很不舒适,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适,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起先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日的一市尺。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巧,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运用时移出,过后保藏。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行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今日仍有不少地方把小凳子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4、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旧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许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始终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十、八个同学为一组,相互协作,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话剧。
孔雀东南飞教案2
1、学问目标:
⑴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实力目标⑴培育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实力。
⑵培育学生结合语境观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实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相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华蜜生活的罪恶,培育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1、理清叙事诗的冲突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1、体会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探讨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学问。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终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记。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依次、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冲突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华蜜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抗拒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刚好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厚悲伤的基调,形成一种覆盖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示意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宗明义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冲突。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验,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验,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要求学生体会“非为织作迟……刚好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毅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醒悟的相识,精确的推断,这是一个头脑醒悟又具有剧烈抗拒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看法;兰芝遣归时装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辞;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体会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明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其次,初次展示了焦仲卿软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抗拒,只好休了兰芝,对将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恳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看法。
⑶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探讨: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辞,和小姑告辞,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静,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毅。和婆婆告辞:表现了她从容镇静,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事实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显明的比照。与小姑告辞:“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哀痛使她最终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和善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相互理解,相互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明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忧自己那特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行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孔雀东南飞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华蜜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驾驭“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驾驭“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留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特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驾驭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子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调。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五、教学时数:
2教时
六、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说明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供应材料:
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
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儿怀悲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
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
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闻,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
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
泪装欢。瞒,瞒,瞒!
在国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也有一个特别相像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放音乐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际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特别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
二、关于诗题及“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三、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运用,事实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明确:
1.生字(幻灯显示)
2.通假字(幻灯显示)
终老不复取通“娶”。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蒲苇纫如丝通“韧”,松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也写做“吩咐”,叮嘱。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伤同“脏”,脏腑。
3.偏义复词:(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昼夜勤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即同胞兄,亲哥哥。我有亲父母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这里指兄。其日牛马嘶这里指马
4.“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刚好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游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相互,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⑤5.“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说明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说明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④葳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缘由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刚好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其次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终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五、研读探究:
1、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尾声化为鸳鸯充溢了什么色调,结构上有何作用?还有什么作品采纳了这种结尾?
浪漫主义色调。呼应开头,寄予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华蜜的剧烈愿望。(《梁祝》韩凭夫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并背诵名句。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胜利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确定性的作用。通过特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显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与对话(小组合作,探讨沟通,要求结合原文分析)
1.刘兰芝:漂亮、和善、聪慧能干、知书达理、坚毅、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⑴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样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羞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慧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怜悯。
(2)第9节:
齐读后探讨: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装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有意细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静,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比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请个别同学读)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和善和和顺,但和善和和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抗拒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微环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装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一般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旧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爱护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缓缓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即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行侵扰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确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终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办法,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迟疑。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拘谨软弱。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软弱的特性,是一个比较和善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干脆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抗拒,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除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盼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最终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终的抗拒令人感动。他的抗拒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反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验了一个由幻想到无望,由懦弱到坚毅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溢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不讲道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相识和怜悯,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逼:“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不可一世。“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言外之意是:“莫非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苛刻,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探讨,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缘由。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看法,实在是难能珍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抗拒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探究阅读
(1)探讨:面对一个如此聪慧、勤劳、和善、漂亮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
①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
③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④长期寡居,不讲道理。嫉妒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
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共享对儿子的爱。
(2)刘兰芝最终为什么选择了殉情?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冷酷的现实使她放弃了最终的一丝幻想,只有死才能厮守相爱,只有死才能警醒世人,所以她选择了殉情。本文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冲突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华蜜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抗拒精神。
(3)刘兰芝为什么再嫁后后身价反高?
明确:这个情节反衬兰芝容貌出众,美名远扬,突显婆婆逼退兰芝的不合理。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觉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困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卓文君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详细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慧,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镇静、冷静镇静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主动的作用。
五、拓展阅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恒久不衰竭。高山失去山头,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鸣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断绝!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双测》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段落。
《孔雀东南飞》高一教案设计
标签:其它教案
时间:2023-06-08
教学目标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子公的真挚感情。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调。3、熟识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4、驾驭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驾驭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课时支配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入新课。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1、乐府和乐府诗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缘由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查看全文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标签:其它教案
时间:2023-05-18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驾驭故事情节。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驾驭。教学过程导语(由复习《诗经》和《离骚》起先)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改变呢?今日,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朗读诗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1本诗也许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3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1老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留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假如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文言常识积累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标签:其它教案
时间:2023-05-14
教学目的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华蜜生活的罪恶。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驾驭“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教学设想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驾驭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预习。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2.读“单元学问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相识。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化理解。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1补充介绍:“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索问题。
查看全文
孔雀东南飞教案(精选5篇)
标签:其它教案
时间:2023-03-20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打算可以更好地依据详细状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孔雀东南飞教案1
[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实力目标(1)培育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实力。(2)培育学生结合语境观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实力。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相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华蜜生活的罪恶,培育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冲突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2.运用探讨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始终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查看全文
孔雀东南飞教案
标签:学人智库
时间:2023-01-12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3、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教学时间:两课时一、导语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许多流传久远、深化人心的民间传闻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实的愿望,假如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恒久的生活”,大家熟识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持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华蜜的家庭都是相像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查看全文
人教版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范文
标签:学人智库
时间:2023-01-12
导语:《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教案可以怎样去写?以下为高校网我收集整理的相关教学方案,欢迎阅读
人教版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范文
1、驾驭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2、理清文章结构(冲突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1、理清叙事诗的冲突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1、品尝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2、体会诗歌的悲剧意蕴。一.导入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多数漂亮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行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南宋年间,闻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支配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特别华蜜。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查看全文
孔雀东南飞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14
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子公的真挚感情。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调。3.熟识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4.驾驭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驾驭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教学难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媒体设计]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缘由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一模一样,充溢浪漫主义的志向色调: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会面”)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2.理清故事脉络和冲突冲突的`改变和激化;3.留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其次课时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其次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本诗以时间为依次,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冲突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华蜜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抗拒精神。二、人物形象和对话本文胜利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确定性的作用。1.刘兰芝:坚毅、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不讲道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苛刻,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三、文章的表现手法1.人物对话的特性化;(见二)2.铺陈排比的手法;3.起兴和尾声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怜悯)汝岂得自由:自作主见(没有约束)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阅历)处分适兄意:处理(惩罚)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2.课后练习二三题;3.《学问与实力训练》
查看全文
G(2-2.7)《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08
7、《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华蜜生活的罪恶。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驾驭“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教时第一教时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驾驭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预习。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2.读“单元学问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相识。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化理解。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1.补充介绍:“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索问题。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特性化的人物对话。)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分在于:抒情诗,作者干脆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经常寓抒情于叙事。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简单产生歧义。老师须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1.古今异义。学生完成“思索和练习”题四,老师点拨。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假如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2.一词多义。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索和练习”题五。②老师点拨、归纳。③指导学生除“思索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赐予注音、释义、归类。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3.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运用,事实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举例。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驾驭结构。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冲突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动冲突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接着发展接着推动冲突第4部分(24—32段)双双殉情高潮冲突进入顶峰第5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冲突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开拖沓。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老师结合“序”进行讲解)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慧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怜悯。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慧,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镇静、冷静、镇静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主动的作用。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明确:这个比方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其次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方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变更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样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主动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六、布置作业: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2.给家里人讲解并描述故事《孔雀东南飞》。其次教时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过程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冲突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别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决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变更初衷,对华蜜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由此可见,焦仲卿始终追求华蜜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时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缘由。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看法,实在是难能珍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抗拒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二、分析人物形象。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华蜜生活热情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溢叛逆精神)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刘兰芝是一个聪慧、和善、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探讨,然后总结。)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三、探讨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假如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调。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溢了浪漫主义色调。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备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明确: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留意的问题。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分。明确: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2.留意语言和语境。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4.体会古诗的优秀传统。六、布置作业:1.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2.分析特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索和练习”题二。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查看全文
《孔雀东南飞》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07
《孔雀东南飞》教案学校:浏阳八中设计者:肖牡教材简介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熟识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驾驭“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3.留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特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4、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5.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华蜜生活的罪恶。重点难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驾驭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罐头食品标准与法规知识考核试卷
- 陈寿的‘职场生存手册’:《三国志》中的职场智慧解析
- 2025年签订租赁合同注意事项
- 2025建筑装修工程合同模板
- 2025移动房屋建设安装合同
- 隧道施工方法及其基本作业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教案2篇
- 二零二五版护士聘用合同
- 小水电站转让协议书
- 建筑物清洁合同书
-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指南(2024版)解读
-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设备预防性维护》课件
- 延保服务协议书
- 《电力人工智能样本存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 矿车安全生产培训
- 大宗物业交易居间合同范本
- 金属热处理工(初级工)职业技能认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临床管道的风险管理
- 团员发展纪实簿
-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制定的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