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一、巩固基础知识点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2023安徽阜阳名校联考]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周天子具有独尊共主地位。但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却有一幕场景:魏王、齐王相互称王,天子派使节赐胙以贺。这一情节源于战国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齐“徐州相王”事件。战国时期的这一事件反映了()A.周天子的地位被彻底取代 B.《大秦帝国》重现了历史事实C.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 D.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2.董仲舒将春秋时期的国家分为华夏之国、大夷之国和小夷之国(其他“蛮夷”国家)三类。作为“大夷之国”的秦、楚、吴、越,一方面向慕华夏文化,力图进入“华夏”之列;另一方面与“小夷”互动,不断增强影响力。由此可见“大夷之国”()A.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强 B.成为“华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C.文明发展水平后来居上 D.在中华民族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点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夏商时期,青铜兵器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兵器以其特有的锋芒、坚韧的躯体,很快取代青铜兵器。这能够说明()A.铁器得到广泛应用 B.青铜器具不如铁器C.古代冶金技术进步 D.战争推动军工业发展4.商鞅提出了“徕民”政策,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广土众民”,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社会()A.诸国纷纷变法改革 B.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人口数量决定国力强弱5.[2023安徽合肥一模]《荀子·王制篇》说:“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长途贩运贸易日益兴盛 B.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C.各地经济联系较为密切 D.百姓生活水平世界领先知识点3百家争鸣6.[2023浙江杭州期末]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A.表明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推动了思想文化格局转变C.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实力 D.维持了旧有贵族等级秩序7.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宣扬“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荀子倡导“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这表明儒家()A.代表新兴阶级利益 B.适应时代发展要求C.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D.认同百姓追求致富8.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百姓之利”,以“兴天下之利”为目标。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二、提升能力1.[2023云南师大附中期中]“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事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出奔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士阶层推动了文化繁荣 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C.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2.春秋时期,东土叔夷(齐国大夫)钟铭文中有“处禹之堵(土)”,《诗经·鲁颂》中有“缵(继)禹之绪(业)”,西土秦公簋铭文中有“鼎宅禹迹”,南土芈加(曾侯宝夫人)编钟铭文中有“帅禹之绪”。这表明当时()A.华夏共同体形成和壮大 B.古代疆域格局基本奠定C.各诸侯国纷纷问鼎中原 D.青铜器形制具有一致性3.[2023辽宁沈阳联考]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并向农户征收赋役,如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这些举措()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异变 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传播4.战国时期有一批智能之士,他们以布衣将相的身份辅佐变法之君推行新法。然变法高潮过后,不少国家又出现了宗室贵族专权的现象。秦国克服了宗室贵族的专权,逐步确立了布衣将相的格局。这反映出()A.战国社会变革的持久性 B.商鞅变法的彻底性C.战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D.商鞅变法的公平性5.[2023江苏南通调研]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发掘出七座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随葬器物青瓷礼器、玉器等2000余件。其中成组成套的青瓷乐器,既有越式的铎、鼓座,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这说明()A.诸侯权威遭到贵族严重挑战 B.青瓷礼器成为越国墓葬的必备品C.江南的经济地位逐渐突显 D.中原文明对越国的影响较为明显6.[2023山东济南二模]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画策》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打胜仗),无(勿)返!”《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7.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其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据此可得出()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 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8.[2023江苏南通通州期中]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形成阶段,荀子认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韩非子认为“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由此可知二者()A.有相同的人性修养理论 B.都认为人性不可以改变C.积极探索国家治理方式 D.都强调君主教化的作用9.《管子·国蓄》中记载:“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管仲的主张体现了()A.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 B.宗法制影响力扩大C.转型时期的集权倾向 D.大一统的历史潮流10.先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天人关系”的记载(如下表),这集中反映出先秦时期()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人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墨子·法仪》A.民生政治观念形成 B.宗法等级秩序瓦解C.天命神权思想盛行 D.诸子思想相互融合11.[2023河北高考前适应性训练]西周时,士大夫在日常交往中态度恭敬、敬语连连,表达意见时,或遵先王遗训,或引经据典,力求做到婉转以达意。春秋时期,士大夫语言已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不注意语态而“多言”,从个人利益出发赋诗言志,进而断章取义。这一变化折射出()A.中枢决策机制的调整 B.宗法分封秩序的松动C.文化的世俗下移倾向 D.专制集权权威的削弱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数量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孙叔敖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足证土地占夺或买卖在楚国也是存在的。——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嘉世。——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参考答案一、巩固基础1.D【解析】根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魏王、齐王相互称王”“战国政治史”可知,按西周的礼制,仅天子可称王,而战国时期诸侯互称王,这体现了礼崩乐坏,传统的分封、礼乐制逐步瓦解,故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情节源于战国政治史上的魏、齐“徐州相王”事件,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当时的状况的,但并非历史重现,排除B项;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是指秦朝建立,故C项错误。2.D【解析】时空定位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华夏之国、大夷之国和小夷之国(其他“蛮夷”国家),即中原地区、中原边缘地区、中原四周区域。材料解读“大夷之国”即位于中原边缘地区的国家,如秦、楚、吴、越,他们一方面向慕华夏文化,力图进入华夏之列,即增强华夏认同;另一方面与“小夷”互动,不断增强影响力,即推动区域统一,可见“大夷之国”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国的变法运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夷之国”介于华夏之国、“小夷之国”之间的独特价值,B项与之不符,排除;“后来居上”不能得出,排除C项。3.C【解析】武器材质发生变化,由青铜到铁,锋利和坚硬程度提升,这得益于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不能说明铁器得到广泛应用,A项错误;材料仅从兵器角度对比二者,不能得出青铜器不如铁器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中角度是材质,并非春秋战国混战,D项错误。4.B【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统治者重视人口。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小农经济产生与发展,个体劳动者的生产价值凸显,统治阶级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人口、劳动力,以促进社会发展、增强国力和军力,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A项;材料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人口数量影响但不决定国力强弱,排除D项。5.C【解析】据材料,东南西北的货物皆在中原市场上流通,可见中原与各地经济联系的密切,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并不繁荣,A项中“日益兴盛”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重在商业贸易,且东南西北的货物中有大量原材料,如走马吠犬、鱼,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比,D项不能得出,排除。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庶合流”,特征是有知识有文化,无定主,他们四处游走,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文化的活跃,推动了新思想文化格局的到来,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现象是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项;材料中“士”阶层冲击了旧的贵族等级秩序,D项错误。7.C【解析】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恒产与恒心观、荀子的义利荣辱观,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项正确。孔子代表保守的统治阶级的利益,A项错误;儒家具有保守性,德治不符合争霸的时代需要,B项错误;“认同百姓追求致富”偏离题干主旨,D项错误。8.C【解析】根据材料“百姓之利”“以‘兴天下之利’为目标”可知,墨子的“利”强调的是公共利益,据“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达到利的手段”可知,墨子认为,统治者既要“贵义”又要“尚利”,要时刻关注大众的需求和利益,这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体现了其鲜明的平民阶层政治立场,C项正确;墨子的“义利观”着眼于公共利益,是对传统义利观的不同理解,并非反传统,排除A项;墨子对义利的描述,着眼的是平民大众的利益,未体现人文主义色彩,排除B项;墨子认为既要“贵义”又要“尚利”,并非对法家的重义轻利观的否定,排除D项。二、提升能力1.D【解析】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由集团性色彩浓重向个人化方向发展,主要出奔者由宗法贵族阶层转变为士,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进一步崩坏,阶级变动剧烈,个体家庭逐渐取代宗族组织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法制和宗族社会结构的瓦解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变得脆弱,使得“出奔”现象更具个人化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阶层对文化繁荣的贡献,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只能解释出奔现象的原因,无法解释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的变化,排除C项。2.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方、西方、南方的诸侯皆自称处于“禹地”或据有“禹迹”或继承禹的事业,结合所学,禹代表的是华夏文明,自称有“禹迹”等表明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反映了当时华夏共同体形成和壮大,A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疆域格局基本奠定,排除B项;问鼎中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铭文与青铜器的形制特点不符,D项无法得出。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把土地分给农户耕种,征收赋役,使农业生产者与耕地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散的小家庭式生产,这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故材料中举措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中土地分给了农户,“土地国有”与之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牛耕技术,排除D项。4.B【解析】布衣将相代表新兴平民政治力量,宗室贵族专权是传统政治力量的代表,故二者的更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克服了宗室贵族专权,而东方六国在变法之后传统保守势力重新占据统治地位,说明秦国变法比东方六国变法更具彻底性,这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做了准备,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具有持久性,但“持久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国变法的彻底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公平性,排除D项。5.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墓的陪葬品情况,由“青瓷礼器”“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可知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礼器、乐器是僭越礼制的,A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材料仅涉及7座贵族墓,B项以偏概全,故排除;由材料只能看出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经济地位突显不能得出,C项排除。6.D【解析】根据《商君书》、秦国可知,材料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相关。根据材料“不得(打胜仗),无(勿)返”“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可知,这体现了当时秦国民间重视战斗力的现象。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秦国国富兵强,人们听说要战争都相互庆贺,日常歌谣也与战争相关,这说明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深入社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对秦国百姓的影响,没有体现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和军队战斗力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主要涉及对民众的影响,“普遍拥护”说法有所夸大,排除C项。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以平民的身份整理了《春秋》,内容都是社会实事,没有收录“怪力乱神”,正是体现了对现实以及“人”的关注和重视,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数据或资料表明当时私家修史大量出现,故A项错误;孔子修史不语怪力乱神,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明当时社会上唯物思想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孔子所处时代等级秩序依然严格,“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8.C【解析】据题干,荀子主张礼法结合,使人向善;韩非子主张法治,重刑轻赏,重在规范,他们都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国家治理主张,是积极探索国家治理方式的表现,C项正确。据材料,荀子重德,韩非子重法,二者不同,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韩非子强调的不是君主教化的作用,排除D项。9.C【解析】材料内容凸显了君主的尊贵地位和无上权力,反映了管仲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这体现了春秋时期社会走向集权的转型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渐趋瓦解,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君主集权而非大一统,排除D项。10.A【解析】材料中关于先秦时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钢材买卖委托合同
- 2025年短视频内容合作分成合同协议
- 2025买卖办公楼合同范本
- 2025年短视频内容创作合作协议(原创)
- 2025合同协议融资租赁合约样本
- 2025医疗机构医生劳动合同书
- 2025车库买卖合同书模板
- 2025短期雇佣劳务合同
- 2025企业办公空间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年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
- 重症病人营养指南解读
- 标书投标年某某医院食堂承包投标书
- GB/T 4134-2003金锭
- GB/T 26862-2011电力系统同步相量测量装置检测规范
- 6-第六讲(关联规则分析)课件
- DB32∕T 4117-2021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规程
- 2022年医学专题-南非农药登记090919
-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备案表
- 惠普云教室用户操作手册
- 个人及企业征信查询授权书模板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标点符号 课件117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