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名字发表意见权的宪法保护
“在互联网上,我不知道你是狗。”《纽约人》上所发表的这则漫画生动地说明了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你可以以任何身份出现,自由地发表言论。有了互联网,人们便拥有更为广泛的言论表达自由,因为“对于那些发表合法的,但不受欢迎言论的人来说,匿名使他们被认出的概率变小,同时也减轻了他们对报复的恐惧”一、对匿名发表代言的保护以宪法修正案第一条所保障的言论自由为依据,美国判例法创造了一个“匿名发表言论的权利”。最经常被援引的,用来说明匿名发表言论权是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的一部分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在Talleyv.California在Talley案中,法院认为:“匿名传单、小册子甚至书籍,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McIntyre案中,法院引用了上述文字,并进而阐述道:“Talley一案的裁判中包括了一项受尊重的惯例——即在政治主张或争辩中匿名的惯例。秘密投票也许是这一惯例的最好例证——无须担心受报复,完全凭良心投票是一项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权利。”以上言辞表明,法院认为匿名发表言论的权利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法律对匿名权的保护也并不是绝对的。Talley一案的主审法官就明确指出,加利福尼亚在为该项法令辩护时认为,这是一部“旨在为识别那些对欺诈、虚假广告和诽谤负有责任的人提供途径”的法令。人们拒绝接受该理由,因为在该法的上下文中或在其执行历史中并没有任何东西表明它只对这些罪恶的行为适用——再者,人们并“没有赋予任何一项法律具有保护这些或其他假定的类似罪恶的法律效力”。美国最高法院就以上两个案件所做的判决清晰地表明,法院虽然认为匿名发表言论是一项值得保护的宪法权利,但他们并不打算创造一个为滥用匿名权提供便利的先例。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现有的宪法对匿名发表言论所提供的保护是否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二、争议的最终决定在美国,虽然对于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在网络空间中的适用问题存在许多争论,但这场争论的最终决定权实际上掌握在最高法院的手中。A.C.L.U.v.Reno从网络上学习网络:网络传播的变革对传统言论自由的影响在该案中,最高法院以“条款过于模糊以及对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权、宪法第五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的侵犯”为由否决了《通信严肃法案》(CDA)中关于限制向未成年人传播下流和明显令人厌恶的信息的规定就该案所涉及的网络言论自由问题,法院认为,网络媒体不仅具有巨大的价值,而且网络媒体的特性也决定了对网络中的言论自由所进行的限制应适用不同的原则。法院如此说道:在网络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用户的接入,也没有哪一个中心点可以将任何私人网站或服务商从网络上驱逐出去。互联网为各种通讯方式提供了相对无限和价格低廉的空间——通过聊天室,任何一个拥有一条电话线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他的声音所引起的回响将比任何来自临时演讲台的声音都要传得更远。正如地方法院所说:“网络的内容就象人类的思想一样丰富多彩。”以上言辞表明,正是网络的无中心化、交互性、载体的复杂性等特点直接影响了最高法院对待网络言论的基本态度。第一,网络无中心。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都同时是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他们使网络上信息的多样性达到最大化,而信息源多样性的最大化恰恰是言论自由发挥其价值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因此,网络是最有利于言论自由价值发挥的。第二,网络的交互性决定了网络信息的交换可能由用户来控制,而不必像其他媒体那样,需要借助于“把关人”来控制。第三,网络言论载体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言论法律界限的复杂性,以往的法律对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的言论自由所实行的限制的严格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不能将以前的法律界限机械套用于网络。针对政府所提出的“最高法院有关广播等媒体的宪法判例可以说明政府有权对网络这一传媒进行控制”的观点,法院指出,虽然存在允许政府对广播等媒体实施控制的宪法判例,但同时判例也表明不同的传媒基于其各自的特点应适用不同的原则。与以往受法律调整的媒体相比,互联网在法律上是独一无二的。法院在对大量涉及电话、广播和电视的重要判决中“用来证明政府有权对这些媒体进行内容审查的法律理由”进行简要的讨论之后,声明那些判例“并没有为应用于互联网的内容审查标准提供根据被告的裁决理由由乔治亚州地方法院所审理的这起案件,通常被认为是直接与网络匿名问题相关的最早的案件之一。在该起案件的判决中,法院作出了在线匿名也是一项宪法权利的论证。案件涉及乔治亚州的一项法律,该法将使用假名或匿名地通过网络传送数据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原告认为,该法是违背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的;被告则辩称,该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欺诈性行为,它所禁止的仅仅是那些为了欺诈而故意传送欺骗性信息的行为。经过审理,法院最终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虽然防止欺诈确实是一项“重大的国家利益”,但该法中并没有任何言辞表明其仅适用于以上行为。相反,由于该法的遣辞造句不够精确和科学,从而使得其实际禁止的行为范围显得模糊不清,将许多受法律保护的言论也包括在内了,极大地限制了表达自由,而且“犯罪定义上的不精确会纵容任意和专横”。从以上两个案件的判决可以看出,美国法院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高度尊重和对网络匿名权的承认实际上是其一贯的宪法传统的继续,但要真正有效地实现对网络言论自由和对网络匿名权的保护,法院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毕竟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有着许多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性,正是这些不同的特性决定了网络空间的法律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复杂性。三、网络上发表评论权的保护起诉条件的调整在这起案件中,原告以被告侵权为由,要求通过I.S.P.确定该案中的几个匿名被告的身份。法院首先承认,被告的匿名状态可能是现实中审理原告所受冤情的一个严重障碍。Jensen法官说道:受害者可能会发现他们从一个I.S.P.追逐到另一个I.S.P.,而实际上他们几乎没有或者根本就没有希望去弄清楚侵权行为人的真实身份。……在这些案件中,为了给受害的一方提供一个能够寻求到救济的诉讼机会,那种一般不允许对无名氏的被告提起诉讼的传统,以及原来在起诉条件方面所执行的严格标准都应该有所调整和缓和。同时,法院又进一步认为:“……应当在这种需要(寻求救济的需要)与匿名或使用假名参与在线论坛的合法的、有价值的权利之间取得一种平衡。通常,人们使用假名或匿名地相互交流的行为是被允许的,……正确行为的人应该能放心地参与在线活动,而无须担心那些想骚扰或想给他们制造麻烦的人可能提起的无聊诉讼,并因此而被法院强制要求揭露他们的身份。”首先,原告必须能确定被告足够多的特征,以保证法庭能确定被告是否属于法庭对其享有司法管辖权的真实的人或组织机构。第二,原告必须能确定早先所有的能用来定位这个难以琢磨的被告的步骤。法庭如此说道,这一要素的目的是确保原告已尽力去遵守了服务过程中所有要求。第三,原告需要使法庭相信,原告对被告的诉讼能够“经得起抗辩”。原告“……必须进行必要的举证,证明被告的行为会导致民事责任的现实发生,证明其寻找被告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从事了该行为的人或组织机构的具体身份。”最后,原告必须向法院提出一项包括提出该请求的合理理由的寻找被告的请求,它应包括:(1)一个有限数量的且可能成为该程序中的一员的人或组织机构(即可能的被告)的名称;(2)启动该程序有获得有关被告身份确切信息的合理可能性。应该说,这些程序上的保护措施在允许法院为防止那些滥用匿名去从事非法行为而采取措施的同时,也为匿名的网络用户提供了重要的保护。这一制度平衡了美国最高法院在Talley案和McIntyre案中所遭遇到的对匿名的保护和避免匿名被滥用的关系。未被带动的程序问题该案所展示的是一个发生在赛博空间的典型的诽谤剧情。一家公司提起诉讼,宣称它是一则由14名在线被告所发表的诽谤性言辞的“主人公”。这家公司希望法院能发传票给I.S.P.,以便弄清楚其中4名被告的身份。在美国判例法中,Dendrite案是独一无二的,它涉及到一个在SeesC案件没有被提及的与确认被告身份的程序有关的新问题。法院认为,在法院审理原告所提出的传票申请时,那些匿名的被告通常并不知道原告已对其提起诉讼,因而也就常常没有辩护律师来为被告一方进行答辩。同时,法院还认为,就确认被告身份的申请而言,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要求I.S.P.去留心这些被告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难题。因此,法院向这些匿名的被告发布了一项命令,要求他们出现并且给出理由说明为什么法院不应同意公开他们的身份。然后,法院又命令I.S.P.在上述诽谤性言辞所出现的同一板块中张贴了该命令。应该说,法院的这一具有独创性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提请被告注意的有效形式,因为它可以提醒这些被告去聘请律师,而这些律师又可以在该程序中为他们的匿名身份进行辩护,而不至于危及到他们(匿名被告)身份的安全。后来,该案四名被告当中有两名出来为保持他们的匿名权利进行了辩护。法院适用了SeesC一案中所提出的检验程序,结果发现原告无法通过“经得起抗辩”这一关。四、限制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匿名权美国法院在网络匿名问题上所进行的探索,至少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第一,宪法应尊重网络匿名权。在美国,作为网络言论自由的一部分的网络匿名问题首先是被作为一个宪法问题来对待的,因为只有在宪法层面厘清了该问题上所纠缠的各种利益关系,才有可能为其他部门法处理好该问题铺平道路。虽然,并非所有国家都可以像美国那样“高度尊重”言论自由,但至少可以从美国法院的态度中得到以下认识:(1)“虚拟性”是网络与生俱来的本质特性,匿名地往来穿行于网络世界既是现实中的一种常态,也应是未来的一种常态。(2)网络的匿名性与网络的无中心化、交互性、载体的复杂性等特点使言论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并极大地促进了言论自由的价值发挥。“匿名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这种重要作用理应受到现代人的尊重。(3)尊重网络匿名权就是对言论自由的尊重,而尊重言论自由就是对民主的尊重,对人类本质力量——思想和真理的尊重。因为,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没有表达思想和发现真理的自由。总之,尊重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匿名权应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的法律所应持的基本态度。第二,自由和权利的限制。任何权利都有被滥用的可能,并带来权利的冲突。因此,对网络匿名权和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十分必要的。网络匿名虽有促进言论自由之“善”,但网络匿名也有诱使人性堕落之“恶”。“当真实世界用各种检查制度和权衡措施把住邪恶之门时,人性中的所有恶魔,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跳到赛博空间里重新开业。”黑客、病毒、色情、欺诈、诽谤等罪恶就是利用网络的匿名性特点而将邪恶的火焰从虚拟世界引向现实世界的例证。因此,人们必须运用手中的正义之剑把守住网络邪恶之门。美国的实践表明,通过强制性的立法介入网络内容的管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因为这种立法介入的方式将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契合网络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特质的难题。既要使人们的立法能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分散的、无国界的”,“匿名的、互动的”,“通讯方式多样的、技术环节、复杂的”媒体中真正发挥效用,又要避免因立法有悖于互联网的发展规律而让网络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这构成了该难题的两个方面。第二,“有限的限制”的难题。现代各国对言论自由的高度尊重使得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只能是“有限的”,一旦这种限制超过“必要的限度”,那么它在面临民主和法治原则的审查时必将会因为“过于宽泛”而缺乏法律的妥当性。也许,正是由于以上难题的存在,所以大多数国家都会倾向于采取以“技术手段”与“业者自律规范”为主导的方式来规范网络内容,以弥补法律作用有限性之缺失。第三,限制的限制。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应受到尊重,但他人的自由和尊严也应受到保护。作为对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的制约,美国法律赋予那些因匿名的“错误”言论而受到侵害的当事人以获得救济的权利,但这只不过是在该问题上所进行的利益衡量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允许原告通过法院强制被告“揭出面纱”,而事后原告又不能证明被告的言论在法律上是“错误”的,那么原告要求被告“揭出面纱”的权利同样可能会被滥用,并因此而给匿名权以实质性的打击。当真如此,所谓的利益衡量也就只能说是有悖于正义的了。因此,应当在“寻求救济的需要与匿名权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边州中医院超声诊断医师职业发展考核
- 赤峰市人民医院儿科急救设备使用考核
- 阳泉市人民医院机械清创技术考核
- 阳泉市人民医院血栓抽吸技术考核
- 邯郸市人民医院老年肺部感染诊治特点考核
- 朔州市中医院美容手术应急预案考核
- 2025第三人民医院胆肠吻合术技术专项考核
- 运城市中医院困难血管置管技术考核
- 白城市中医院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技能考核
- 晋中市中医院糖尿病新技术临床应用伦理考核
- 2024下半年杭州市西湖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答案(3套涵盖95-试题)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2025年(广东省协会 )房屋安全检测鉴定技术培训-机考历年真题考前冲刺题
- 电气安全风险辨识清单
- 医院重点部位安全保卫制度
- 《内河航标工程》课件
- 全千兆路由交换机软件配置指南igmp snooping
- Q∕SY 1287-2010 地质导向钻井系统
- 幼儿园教学物品购买清单
- 家具厂首件检验记录表
- 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