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附问答题总结)_第1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附问答题总结)_第2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附问答题总结)_第3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附问答题总结)_第4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附问答题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知识点原创:蒙蒙精品知识点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全册后附问答题新教科版六上科学知识梳理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样图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不能放大(且图像大小不变)不能放大(但能把图像缩小)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 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显微镜的使用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均不同。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3.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注意移动标本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4.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5.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蝴蝶的触角蝗虫的触角蚕蛾的触角天牛的触角6.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7.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8.受昆虫的启发人们进行了很多的发明创造。如: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雷达——对蝙蝠的模仿。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3.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1)盖上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3)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4.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看到的大泡泡是液泡。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4.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他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3.在池塘的水中有不少微小的生物,可能有草履虫、水蚤、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眼虫等。4.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2)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②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5.我们还可以提前培养微小的生物(1)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聚集而成的。(2)用滴管取烧杯内的水时,可以适当靠近水面附近,这里的微生物比较密集。6.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7.绝大多数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1.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2.微生物既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3.微生物带来的危害(1)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2)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4.微生物带来的好处(1)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蘑菇、酸奶、甜酒、泡菜、腐乳、面包、醋、酱油等。(2)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3)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巨大贡献。5.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6.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眼睛眼睛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7.人类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地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约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约占29%)。3.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地球自转。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如: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纬线经线纬线经线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由于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4.昼夜交替的假说(1)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2)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时,这些假设暂时都是正确的。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示意图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是否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是是2.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被称为傅科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3.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4.地球绕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5.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6.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3.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4.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5.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制作圭面刻度在圭面上立表太阳高度的变化手电筒模拟太阳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1)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6)在连续测量到两次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时间是一年7.昼夜长短的变化(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8.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的公转(1)公转是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转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2.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始终指向北极星。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每年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每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4.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5.四季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①“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是错误的。②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北半球的夏季。③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而同一时间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一个定值。6.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地球一直是“斜着身子”公转的。(2)小球的轴(地轴)所指的方向要始终不变。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蝴蝶猫头鹰(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蝴蝶、蜜蜂等。蝴蝶猫头鹰(3)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猫头鹰、蝙蝠等。(4)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3.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2)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3)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等。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我们完成一项活动所使用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工具,工具一般能够使我们省力或方便。2.不使用工具时,很费劲而且很难取出核桃仁;使用锤子、砖块等工具时,能取出核桃仁,但基本上都是碎块、碎渣;使用核桃夹时,既省时又省力,熟练后还可以取出完整的核桃仁。不使用工具使用锤子使用砖块使用核桃3.工具的选择和使用(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2)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3)同一种工具,使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会不同。(4)费力、难做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4.我们在活动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技术。工具与技术的关系如下:5.生活中的常用工具(1)通信工具:手机、电话、电脑等。(2)测量工具:温度计、刻度尺、秒表等。(3)机械工具:螺丝刀、钳子、扳手、羊角锤等。(4)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第2课斜面1.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可以省力。2.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不需要人为施加力。沿斜坡滚落石头模拟水渠引水3.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但越费距离。4.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刀、斧等;你还能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盘山公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5.人们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修建了运河、水坝、水渠、水沟等设施,组成水利系统。6.像螺丝钉上的螺纹这样的形状叫螺旋,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1.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2.杠杆上三个重要的位置(1)支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2)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 阻力点支点位置。(3)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3.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撬动一块大石块时,支点距离阻力点越近,距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4.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1)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撬棍、启瓶器、钳子、羊角锤等。(2)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打捞网、筷子、船桨、钓鱼竿等:(3)改变力的作用方向:锄头、撬棍等。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1.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物品。2.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发展了交通图、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和高效。3.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在操场沿直线、曲线运送物品,可以总结出车轮的作用: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等。实验中使用秒表进行计时。4.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5.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轮和轴固定的中心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在轮上用力的位置相当于杠杆的用力点,在轴上用力的位置相当于杠杆的阻力点。6.轮轴可以省力,而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轮轴越省力。7.水龙头、扳手、滑轮、螺丝刀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1.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成为可能。大多数金属不仅坚硬耐用,而且可塑性强。2.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3.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4.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通过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5.模拟医生做外科手术。用普通剪刀剪开组织时容易将开口开得较大,使用解剖剪会更方便。6.三种剪刀(1)裁衣剪刀为了获得更大的裁剪距离,剪刀的结构都会设计成等臂杠杆甚至是费力杠杆,但我们使用时并不觉得有多费力,这得益于刀刃是斜面。(2)理发剪刀(牙剪)也多为费力杠杆,刀刃是梳齿形状,可以用来打薄头发。(3)解剖剪刀的刀柄很长,刀刃很短,可以很省力。第6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进着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印刷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我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3.模拟活字印刷(1)检字: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齐。(2)刷墨: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3)拓印: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4)晾制: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4.估量活字印刷的时间(印刷多次时只需检字一次)(1)印刷一本书的时间=检字一本书的时间+刷墨一本书的时间+拓印一本书的时间+晾制一页的时间(可以同时晾制,所以晾制花费的时间很少,可以忽略)(2)印刷100本同样书的时间=检字一本书的时间+(刷墨一本书的时间+拓印一本书的时间)×1005.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1)制作少量的书时,如制作一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手工抄写。制作大量的书时,如制作100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活字印刷。(2)手工抄写很容易有错误,而活字印刷可以在检字阶段多检查几次,能大大降低错误率。6.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印刷术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1.印刷革命带来了书籍报刊的大量普及。2.现在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和准确。3.书籍、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都是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4.比较不同的传播工具(1)书本主要为我们提供文字、图像等形式的信息,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籍所承载的信息。(2)电脑可以提供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更多形式的信息。电脑承载的信息更加多元,人们可以通过看、听的方式获取它所承载的信息。5.比较阅读图文和观看视频的传播效果方式获取信息的速度获取信息的效果阅读图文快抽象、不易理解观察视频慢直观生动、易理解6.独轮车的模型中,车轮是轮轴的应用,绕轴转动的车架是杠杆的应用。在制作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简易独轮车也很多,比如,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用吸管来减小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力,竹棍连接的捆扎技术等。简易独轮车7.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就像是一个齿轮,驱动着它们共同发展。8.当文字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时,记录文字的需要推动着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纸张,抄写的低效又推动着印刷术和印刷工具的发展。第四单元能量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2.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3.像我们组装过的电路一样,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等的。4.能量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5.车的行驶需要能量,汽油为大多数汽车提供了能量。电动车会消耗电能,太阳能车会消耗太阳能。6.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的来源)物体发生的变化转动的电风扇电叶片的转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细小污物脱落运动的太阳能车光车轮的转动磁铁吸引铁钉磁铁钉的运动7.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每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2.家里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能量使用的物品能源可否再生可否替代或节能办法电灯火电厂不可再生使用节能灯平板电脑电池不可再生不使用时关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可再生_______燃气灶天然气不可再生使用节能燃气灶燃油汽车石油不可再生公交车、自行车等产品名称:电热水壶额定功率:1800W额定容量:产品名称:电热水壶额定功率:1800W额定容量:2.0L额定电压:220V额定频率:50Hz(1)功率:用电器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2)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3)耗电量的常用单位是度,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计算公式:功率(瓦)×时间(小时)÷1000=耗电量(度)。(4)右图为电热水壶的铭牌,观察铭牌可以知道它的功率、容量等信息。“1800W”表示电热水壶工作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8度。4.节能建议(1)客厅无人时,要及时关闭电灯和电视。(2)不使用电脑时,可以设置成待机状态或者关机。(3)夏季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不低于26℃。第3课电和磁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的指针发生了偏转。2.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电生磁)(1)组装一个电路,点亮小灯泡,以确保电路是通路。(2)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静止时会指南北方向。小磁针的南极(S极)指向南方,小磁针的北极(N极)指向北方。(3)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放置在指南针的上方,并让导线的方向与磁针所指的方向一致。(4)接通电路,指南针会发生偏转。再断开电路,指南针会恢复原位。3.将简单电路中的小灯泡取下,利用短路电路做奥斯特实验。由于电路短路,电流很强,所以指南针的偏转角度更大,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实验中,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短暂接通一下马上断开。4.用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重演奥斯特实验,指南针的偏转角度会比用一根通电导线更大。5.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查废电池中是否有电。第4课电能和磁能1.磁铁也具有“能量”,从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到耳机、电磁炉,到处都有磁能的影子。2.生活中的大部分磁能都可以由电能转换而来。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4.我们制作铁钉电磁铁所用的导线较短,连接在电池上有点像短路连接,耗电大,电池容易发热,所以不能把它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5.利用电磁铁可搬运大头针等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体。6.将电磁铁连接到电池上,给线圈通上电流,将电磁铁与大头针接触,观察到电磁铁能够吸起大头针;断开电流后,大头针会落下。这说明电磁铁接通电流后产生磁性;断开电流则磁性消失。7.用电磁铁搬运物体时,电能先转换成磁能,然后电磁铁吸引物体运动,电磁铁的磁能转换成物体的机械能。8.电磁铁能指南北,且其磁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第5课电磁铁1.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1)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匝数。(2)不变的条件:电池的节数、铁钉的大小等。(3)电磁铁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池,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公平。(4)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的匝数越少,电磁铁的磁性越弱;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电池节数越少,电流越小,电磁铁的磁性越弱;电池节数越多,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3.实验中,我们根据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第6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它的基本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2.小电动机的构造(1)小电动机主要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2)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3)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改变电流的方向。(4)转子上有线圈绕在铁芯上,相当于电磁铁。3.探究小电动机是如何转动的(1)把转子的电流换向器放在导线架上,另一端的轴放在铁丝架上,要使转子能够灵活转动而不被卡住。(2)通过导线架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用一个磁铁靠近转子,转子会转动。(3)改变转子转动速度的方法包括改变磁铁距线圈的远、改变磁铁数量、改变电池数量。(4)改变转子转动方向的方法包括改变磁铁的磁极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1.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2.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3.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转化了的能量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逐级传递。说明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4.用电动机来发电观察电动机产生的电流使电动机转动的更快(1)将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里,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发光,可能是因为“电动机”产生的电流太小,我们可以借助“电流检测器”进一步观察。(2)用线绕在小电动机的轴上,拉动线可以使小电动机转得更快些,进而产生更大的电流。(3)当小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它就是发电机了,发明了发电机后,人们就能够把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大规模地转换成电能了。5.太阳能无人驾驶飞机的能量转换电动螺旋桨(电动机)电动螺旋桨(电动机)太能能电池板机械能电能太阳能机械能电能太阳能全册问答题梳理与总结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答: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答: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4.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答: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5.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1)目镜:放大;(2)调节旋钮:调节物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3)物镜:放大;(4)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物体;(5)反光镜:增强光线。6.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答:上边的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下册的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7.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答:以蝴蝶的翅膀为例,蝴蝶的翅膀图像较小,只能看到整体的形状、颜色等,看不清细节;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脉;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得更大更清晰,能看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最惊奇的是鳞片的数量很多,排布整齐,每个鳞片的形状大致相同。8.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答: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9.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答:①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像一个个小房子;②洋葱表皮细胞内有小黑点——细胞核;③洋葱表皮细胞的数量很多。10.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跟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都像很多个小房间;不同:我们观察到的细胞更清晰,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没那么清楚。11.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生物体的细胞?有什么新发现?答: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人体细胞。①生物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②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③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④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12.我们观察到的微小的生物有什么共同点?答:构造简单。都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称为单细胞生物。身体微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13.我们观察了几种微小生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名称样子水蚤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草履虫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变形虫能变形,任何地方都能突起线虫呈圆柱形新月藻像新月形衣藻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14.我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答:①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②需要进食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③需要呼吸;④排泄废物;⑤对外界刺激有应激表现;⑥有生殖现象。15.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答:(1)地球结构模型: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2)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的海陆占比(3)地球自转模型: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16.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答:模型的相同之处:指三个模型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模型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指三个模型所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表达的研究方向不同和制作方法不同。17.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答:添加底座,用胶带把两个橘皮固定,涂色再均匀些。18.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答:能。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19.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答: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20.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答:不同: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托勒密认为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即地心说。哥白尼认为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即日心说。相同点:地球是球形的,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1.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与前一次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答:实验条件不同:①增加“地轴”让“地球”绕“地轴”自转;②增加反光小圆片,方便观察反光小圆片在自转过程中不同时的昼夜交替过程。实验结果不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2.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答: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像。23.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答:根据模拟实验,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24.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答: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要24小时。在模拟实验中,地球自转一周,一个地区只迎来一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出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25.四季交替,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怎样有规律地变化?答:物体正午的日影长度在四季有规律地变化着:从夏到冬,日影逐渐变长;从冬到夏,日影逐渐变短;夏季日影最短,冬季日影最长,春秋日影适中。26.在模拟实验中,我们是怎样模拟地球的运动的?答: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27.通过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答:周期为一年,方向为自西向东,地轴倾斜角不变,产生四级的变化,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有近日点,远日点。28.通过收集资料,我们知道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还有哪些影响呢?对生物影响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植物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呼吸作用,有的花瓣白天打开,晚上闭合,有的植物晚上开花不同季节有不同样貌动物分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换毛(羽)、冬(夏)眠、迁徙、洄游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着装、饮食、住宅、活动、生长、过敏29.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答:使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省力、省时、方便或者轻松地完成工作。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都属于技术的范畴,对这些方面的思考,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30.在取核桃仁的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使用核桃夹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什么变化?答:相同,都可以采用敲、碾压两种方法。用木棍、砖块、铁锤敲起来很方便,但很容易把核桃砸烂变成残渣;用碾压的方法,虽然慢,但用木棍碾压取出的核桃仁相对较完整一些。使用核桃夹其实也是碾压的方法,用它取出的核桃仁更完整。31.结合探究过程,说说你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答:工具:常常是一些物品,有的是任务中用到的物体,不同工具优劣不同;技术:常常是一些方法,同一任务中可以用到多种技术;但是工具和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技术和工具都是可以改进的。32.通过测试,你认为斜面有什么作用?答:降低搬运难度,省力省时33.模拟测试中,我们是否能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指定地点?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答:有时能撬动,有时撬不动。杠杆在撬动中起着省力作用。34.测试过程中,你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答:改变小石块的位置:小石块离小木块越近越撬不动,离小木块越远撬动的距离越大。改变小木块的位置:小木块离大石块越远越撬不动,离大石块越近撬动的距离越大。35.如何评价这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工具无轮平板车有轮车比较运输慢运输快比较运输费力运输省力转弯困难转弯灵活水容易洒出来平稳36.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两种工具的优劣?答:是否省力;是否方便是否省时;是否灵活;运送的物品是否完整37.你认为车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答:车轮减小了摩擦力,使搬运更省力、省时、平稳、便利38.通过测评,你如何评价剪刀这种工具?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种工具的优劣?答:指标:完成任务的时间、难度、是否省力、是否灵活、是否安全……39.在模拟医生解剖的任务中,你认为剪刀有什么作用?答:剪刀起到了剪开、分离、剪断的作用。40.剪刀的什么结构特点使它具备这样的作用?答:解剖剪的刀刃锋利,刀柄较长,方便我们剪开外皮和剪断两根导线;刀尖细,刀刃薄,方便我们把需要剪断的导线跟其他导线分离开来。41.从模拟活字印刷的过程中,你知道了印刷术包括哪些方面?答:检字→刷墨→拓印→晾制42.通过评测,你知道印刷术给记录和传播信息带来了哪些改变?答:印刷比手工抄录要快,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也促进了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工具的改进和新技术的涌现,也推动着印刷术不断创新发展。43.通过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有什么差别?答:阅读文字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及时选取和标注重点信息,但不够直观。视频信息生动直观连续性强,但相对耗时,选择和标注信息时不够方便。44.在制作过程中,你们用到了哪些简单的工具?它们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独轮车结构中包含了学习过的哪些技术?答:工具:剪刀、小刀、尺子等。技术:三角形更稳固、吸管减少摩擦力、捆扎技术等。45.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谈谈我们对工具与技术的一些新看法。答:在选择工具与技术的工程中,要选择适合的、便利的。工具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改良。而技术,比如说使用电脑获取信息的时候,要学会使用鼠标方法、打字技术等。总而言之,工具和技术都是可以改变的。46.公园里有许多能量的表现形式,我们能找出几种?这些能量引起了什么改变?答:风能:风筝飞上天、大风车在转动、白云在天上飘;光能:天气温暖、植物光合作用;电能:摩天轮在转动、音响喇叭播放音乐、打电话;机械能:划船、跑步、跳舞、放风筝、走路;水能:小船飘在湖面上。47.哪些能量形式可以让车动起来?答:风能、光能、电能、机械能、水能48.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里都使用了哪些能源?想一想,能量之间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转换?答:太阳能和电能。太阳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风能、热能和动能。49.你能提出哪些节能建议?答:当室内无人或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夏季在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不低于26℃。可以使用节能设备,如节能灯、节能水龙头等。50.分析奥斯特实验,你有什么发现?答:通过奥斯特实验,我发现通电直导线周围和通电线圈周围都存在磁场。51.电和磁之间能否相互转换?你的依据是什么?答:当导体切割磁力线或穿过线圈的磁力线发生变化时,导体或线圈内便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流,这就是磁生电。52.用电磁铁搬运物体,能量是怎样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能量形式是怎样转换的?答:用电磁铁搬运物体时,电能先转换成磁能,然后电磁铁吸引物体运动,将电磁铁的磁能转换成物体的机械能。5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流越大,磁性越强。54.我们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到了电动机?答:电吹风、电钻、电风扇55.我们知道哪些发电的方法?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电能来源转换的能量形式输出的能量形式普通电池化学能电能光电池光能水力发电站水能风力发电站风能火力发电站化学能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核发电站核能56.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能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试着说一说。(a)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b)能量的形式可以发生变化,能量也可以从一个物体转换到另一个物体上;(c)电能是来自于其他形式的能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方便使用的电能。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一、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是三年级科学教材,《变化的水》这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蒸发的概念和水蒸发的特征。其中蒸发概念(现象)和蒸发的特征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生观察总结影响水蒸发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蒸发”的概念。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通过观察、体验、实验,分析蒸发现象,得出蒸发要吸收热量,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结论。并且引领学生初步经历一个典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如实描述的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烧杯、滴瓶、清水、酒精、纱布团(数量各一),温度计、玻璃片(数量各两),木夹子、酒精灯、火柴、扇子(数量各三)。学生准备:清水、纱布团、玻璃片两片、滴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3分钟)导入介绍新朋友:水画观察。【让学生们亲身观察,感受探究的乐趣。】(二)主体探究学生活动一:写字游戏(5分钟)1、用湿布在桌面上写一个字,记录观察到的现象。2、师生交流观察现象,揭示课题。3、水蒸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4、什么叫蒸发?5、其它的液体也有这样的现象吗?(比如:酒精、汽油……)【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活动二:体验蒸发过程中要吸热。(10分钟)指导学生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手背上体验感觉。【通过动手实验、体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1、交流体验到的感觉,分析原因。2、师范写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案。3、老师演示蒸发吸热的对比实验。4、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蒸发要吸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获得科学结论。】学生活动三: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5分钟)平时(晾衣服)的时候,你通常用哪些办法使它们干得快一些呢?【通过学生运用刚才学习到得知识解释生活中事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水蒸发时要吸热。】1、(老师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用滴管滴上同样多的水后,)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一块玻璃片上的水比另一块玻璃片上的水蒸发得快?2、课件强调对比实验的要求。3、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获得科学结论。】4、交流实验方案。5、强调使用酒精灯加热的对比实验。6、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实验现象。7、汇报实验结果。8、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9、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三)应用创新(7分钟)1、运用蒸发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件图片1、2)【用图片讲解让干燥的知识变生动。】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已经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1)、要使潮湿的粮食尽快晒干,可采取以下哪些办法?(1)将粮食放在阳光下照射。(2)将粮食放在通风处。(3)将粮食摊开。(4)用薄膜盖住粮食。2)、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1)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2)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3、回到课题的背景,运用蒸发知识创新设计解决干旱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在常温下吸热蒸发:水→水蒸气(液态)(气态)第2课水沸腾了一、学习目标:科学概念: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探究: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二、学习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学习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三、实验材料: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三脚架、漏斗、塑料袋、夹子等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3分钟)1、小组讨论: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水烧开了都有些什么现象?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2、设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二)探索活动一、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看法。1、能看到冒汽泡吗?上面有白色的汽。这种白色的汽是什么?2、能听到什么?3、能用手去摸吗?温度太高,容易烫伤,一定要注意安全哦。4、水沸腾了温度究竟有多高?你知道怎样去测量吗?5、老师介绍温度的正确使用方法。活动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1、教师演示实验:(1)组装器材。(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3)强调实验操作方法,特别是一边加热一边使用温度计测量的观察方法。(4)安全提示。2、学生分组实验:(1)阅读活动手册,熟悉观察记录表,了解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注意分工合作。(3)具体操作方法: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测试的变化,记录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提示:袋子要先挤压掉空气)(4)将活动记录填写在活动手册上。三、研讨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我们看到了冒气泡吗?(2)水中、水面和水面上有哪些现象?(3)水的多少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有什么关系?(4)沸腾后,我们听到了什么?2、水沸腾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1)加热后,水的温度不断地上升,达到()摄氏度时,开始沸腾。(2)水沸腾后,温度还会继续升高吗?(3)我们看见了哪些现象?3、我们收获了哪些科学知识?(1)温度计上的100℃是怎样规定的?(2)你知道水变成气体后,它的体积有什么变化?(3)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吗?(4)你能区分蒸发和沸腾吗?4、小结:水在100℃时会沸腾,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再发生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后,体积会大大增加。第3课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二变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二、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三、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出示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冰块)你能说说冰是什么样子吗?2.学生交流:依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冰的认识3.观察冰出示观察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冰块,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冰块什么样。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冰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不要长时间拿着冰,以免冻伤手。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冰的样子。(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化成水。)4.比较水与冰提出问题:冰可以化成水,我们来比较一下冰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活动:比较冰与水,并填写维恩图。交流汇报:分析维恩图,从中归纳出固体与液体的不同。5.小结:像冰这样的物体,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我们称它为固体。冰变成水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固体变成液体。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提出问题水还会变成冰吗?你认为在什么温度时会变成冰?2.学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及时提示。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固态?3.总结第4课冰融化了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二、【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三、【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四、【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五、【教学过程】(一)观察冰的融化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温度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二、加快冰的融化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