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程颢、程颐:“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大学”是什么?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素养目标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结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性。(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明明德?

知晓美好的德行,践行美好的德行,彰明已有的美好的德行,这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修身的过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亲民?爱民、教民。亲近爱抚民众,教化民众有亲人爱人之心。人人相爱,可让老者可养,幼者可长,弱者可活,君亲民勤政,臣为民竭力,国强民富,风俗长清。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应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知:知道止:应达到至善的境界定:志向坚定静:镇静不躁安:内心安定虑:思虑周详得:处事合宜译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知止——定——静——安——虑——得本末始终先后道是方法,是从起点通往终点的路径,这条路不仅是用来知道的,更是用来行走的、用来实践的。知行合一。由内而外,由心及身、由虚到实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之:代词,代指弘扬品德的人治:治理齐:使...整齐有序其身:自身的品性修:修养译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要先让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取知识。正:使...端正诚:使...真诚致:获得译文: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与探究事物的真理。充分认识了的外物之后就能对外物之充分认识,充分认识到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译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修身:修养品性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考讨论“三纲领”具体指什么?“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之也。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三纲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八目明确:“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明确八目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条件关系因果关系什么是格物?度量,考察事物的属性,明白区分的标准致知:格物的结果,通晓事物的脉络属性后,知识达到高度“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①“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②“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课堂小结当堂训练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