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喷管时期的乾陵_第1页
关于喷管时期的乾陵_第2页
关于喷管时期的乾陵_第3页
关于喷管时期的乾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喷管时期的乾陵

唐代女政治家武则天在与高宗李志一起埋葬的乾陵中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无字纪念碑,后人对它做了各种假设。但是,在中国美术史上,武则天时代倒是真的留下了两个无字丰碑,一是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刻群,那是她捐助宫中脂粉钱二万贯,动用国家营造力量,费时三年零九个月,于上元二年(675)完成的炳耀千古的雕刻杰作;另一处就是这里要介绍的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的梁山。唐高宗李治死于弘道元年(683)十二月,次年(文明元年)八月葬于乾陵。二十一年后,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冬死去,经过朝臣一番激烈的争论,于次年五月,凿开地道,重启地宫,与李治合葬。(乾陵沿袭唐太宗李世民确立的“因山为陵”的做法,利用自然环境,体现出十分严整的总体设计构思,虽历经一千三百年来社会动荡和风雨磨泐,当年地面上宏丽的建筑悉已无存,但那残存的建筑基址和林立的雕刻群,仍能清楚地展现出那非凡的设计思想,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它是我国封建盛世建筑、雕刻艺术的伟大代表。梁武帝的南二峰我想谈谈二十年前初去乾陵留下的印象:那是一个炎热的天气,我们带上速写本和一背兜黄瓜从乾县出发,沿着起伏的土路,走得汗流浃背,说也奇怪,那乾陵好象有意躲着我们,左盘右转,不见影子,当我们从一个大斜坡爬上一个高坎时,人们欢呼起来,一个奇伟的景象突兀地出现眼前:在我们左右,有两山夹峙,那是梁山的南二峰。面前,是一条又宽又长的御道,两旁矗立着数不清的石人、石兽,迤逦而下,终止在一个高高耸起的山峰之前,那就是梁山主峰,乾陵地宫所在地了。沿着御道,在夹峙道边的石人、石马俯视下,向前走着,梁山北峰却在人们旁顾左右,不留意之间又隐没下去,原来这是一个缓坡。位于缓坡转折之处的是高大的“述圣纪碑”和“无字碑”、两个土阙(楼阁遗址)、与真人等高的六十尊王宾像。再后,是面南并坐的两个大石狮。上坡之后,梁山再度出现,虽不似初见时那么感到突然,但是迫在眼前,倍觉崇高,它那巍峨巨大的形体予人精神上以不可抗御的重大压力。登上陵山反觇,成排的石雕匍匐于脚下,顺着笔直的大道极目望去,远方的终点落在南二峰峰顶上,它们与梁山主峰联成一个三角形的平面布局,布置于这个三角形平面之内的建筑、雕刻群,形成一个浑然整体的设计。北峰居高临下,控制全局。南二峰(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奶头山”)很自然的成为外城的天然双阙,雄伟壮观,拱卫着陵区。从中轴线的纵剖面看,如前所述,它是利用山势的自然起伏,形成两个大的节奏,节奏变换处,是内城、外城的分界,它反复作用于谒陵人的心理,增强陵区神圣、庄严、崇高、伟大的印象,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这些,虽依赖于自然环境本身的条件,但恰当地选择与利用自然条件,以体现设计意图,正显示了设计者的智慧与水平。乾陵总体设计造成的宏伟气势,是历代帝王陵墓难以比肩的。该景观的设计要素是体现了西方社会“天下归心”的思想在乾陵之前的帝王墓,有封土起坟和因山而葬两种形制。唐初,汲取历史教训,“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掘之墓”(注2)从昭陵起,确立了依山为陵的形制,由建筑组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翔之势”的冈峦之上。乾陵,承袭昭陵,仿照首都长安城的格局,有内外城,内城环绕梁山北峰,四面有门,主要建筑与雕刻都配置于南面。可惜,它今天虽依然能以其总体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那已是几经历史大浪的淘洗,铅华褪尽了。要追索它当年宏丽的面貌和充分理解其设计意图,还需要将建筑遗痕联系文献记载,想象其原来的立体形象。现在再让我们回到起点上,作一番巡礼吧。(俯瞰乾陵,御道如带,纵贯南北,陵区最主要的建筑都配置于这一条中轴线上。第一道高大的阙门位于御道的起点上。往北,高耸的南二峰顶上设置了第二道门阙。穿过石人、石马雕刻群,直抵朱雀门。这一宽阔的大道,令人不由地想到长安城的朱雀门大街。进了内城,迎面是高大宏丽的献殿,那是后世的皇帝率百官、行从、宗室、客使,举行隆重祭典的所在。四门环拱的北峰,顶巅建明楼,山腰凿隧道,直抵地宫。梁山背后山脚下正对着玄武门。门前也矗立着阙楼、石狮、石马(三对)。次要建筑与雕刻群对称地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在这些建筑中,引人注目地是第二道门左侧的功臣画像祠堂,绘有狄仁杰以下六十名臣像(据《长安图志》),主要是辅佐武后执政的臣僚。这一创作活动,显然是有意与赫赫有名的凌烟阁功臣画像相颉顽的。露天的石刻,集中安置于第二道门至朱雀门之间,依次为: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驼鸟(浮雕一对)、石马及驭手(五对)、石人(直阁将军,十对),述圣纪碑与无字碑、王宾像(六十尊)。朱雀门之前,有高大雄伟的石狮一对和两个石人。除象征守卫和仪仗之外,这些石雕所共同表达的主题是:扬威与怀远,以显示封建王权巩固,天下归心的思想。翼马、驼鸟皆是异国远方的象征。翼马,即传说“从西极、陟流沙”而来的“天马”。驼鸟也是外交活动的纪念物。据《唐书·吐火罗传》,在高宗即位之初的永徽元年五月,吐火罗国(即巴克特里亚,或称大夏,西域古国)“献大鸟,高七尺,色黑,足类橐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铁,俗谓驼鸟”当时目为神异,献于昭陵。六十王宾像,着外族服装,尚残存头部的为深目高鼻形象,有六个背上尚存刻文,如“木俱罕国王斯拖勒”、“吐火罗王子持羯达健”等。唐太宗的昭陵曾刻贞观中擒伏归化的“诸蕃君长”十四人,列于陵司马北门内。乾陵所刻者,可能是参加高宗殡仪的国宾。唐王朝统治阶级自视为天下的中心。乾陵以长安城为模式规划布局,多组宫殿楼观建筑,宏丽博大,与具有明确寓意的雕刻群,相互配合、映衬,反复强化皇权至上的思想,形象地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它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统治阶级勃勃雄心的形象写照。隋唐之际,出现了几个杰出的工程设计家,如宇文恺曾领导了长安城和隋代陵墓的设计。阎立德在太宗时期,负责高祖李渊献陵和太宗李世民昭陵的设计,高宗朝,又领导了长安罗城的建设工程。他们在巨大的工程设计中,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乾陵继承与发展了这些伟大工程和设计思想,并创为定式,为后世所承袭,相沿直迄清代。雕刻群唐代陵墓雕刻是由将作监甄官署领导的工匠按照固定规范制作的,体现一定的政治概念。(首先,它是作为一个雕刻群而存在的,成百件大型雕刻排列有序,造成十分庄重的气势,同时它又以高低不同的比例,大小不一的体积,以及数量的不同,构成一种节奏感。如果孤立地看其中一件作品,例如那些石人像,也许会感到有不少缺陷:人物动作板滞、面无表情,比例也不匀称,头大脚轻,那些马,体态也过于肥大了……但是,这并非由于艺术水平的低下,同时代的雕刻家们曾创造出像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那样慈祥睿智、富于内在力量的动人形象,也曾创造了难以数计的具有丰富表情与动作的陶俑。乾陵石刻造像的形象特点是由于作为陵墓雕刻这一根本要求所决定的。它是纪念碑性质的雕刻,那些石人不是表现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表达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它是封建礼仪制度的化身。它不能允许某一件作品单独地“跳”出来,而必须在整体的组合之中起作用。同时,它在比例、体量上的权衡,也是充分考虑了设置于广阔的原野之上,观众从近处,也从远距离上观赏所要求的效果。那些马匹不如此丰肥,置于广场上,就会显得过分纤弱无力。而且也极易折损。从南北朝到隋唐,不断营造大型的宗教雕刻和用于宫殿、陵墓的建筑雕刻,雕刻匠师们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乾陵雕刻群在庄严之中有变化,从变化中求统一。历代帝王陵墓安置于神道上的石人、石兽种类、数量、形式都不相同,说明在这方面未形成定制。这就给雕刻艺术家在设计与制作上留下了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余地。在唐代帝王陵墓千百件石刻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石狮了。狮子,在古代人心目中被视为能“食虎豹”“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的神兽,唐贞观九年,西域进贡狮子,唐太宗特命秘书监虞世南作《狮子赋》。(唐代各陵的石狮形象、动态,互不雷同。如永康陵(唐太祖李虎墓,在三原县)与乾陵的石狮,虽都选择了蹲踞的形式,但艺术效果上又有微妙的差异。李虎墓石狮挺拔、严峻,乾陵石狮雄浑、威武。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死于总章3年——670,墓在咸阳城郊)的石狮,则选择了狮子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