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1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2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3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4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________________dāndānmíng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意:名词,神情;故:名词,原来;顾:动词,看;洞:名词作动词,打洞。(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①关键词:禽兽、变诈、止、耳。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关键词,犬:像狗一样。句意: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大全中,有一部分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关于动物的成语。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故答案为:(1)①jiǒng;②yǐ;③

眈眈;④

瞑;(2)①神情;②原来;③

看;④

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窘。jiǒng;倚,yǐ,都是第三声。(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打洞。(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止:只是。耳:罢了。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答题时应注意,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关于狼的成语很多,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同“引虎拒狼”。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鹰睃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同“鹰视狼顾”。鹰挚狼食: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持小狼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得小狼二。(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B.意暇甚

意甚仓皇C.相去数十步

意与日去D.乃舍此

乃悟前狼假寐(2)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竖下视之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宋之丁氏C.有闻而传之者

而顷刻两毙D.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B.乙文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C.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D.《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答案】(1)B(2)B(3)D(4)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解析】【分析】(1)A.通“只”,只/停止。B.这里指神情、态度。C.距离/消失。D.于是/才。故选B。(2)A.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代词,代指狼。B.助词,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代指狼/用。故选B。(2)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述思路,结合关键语句概述回答。《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故选项D错误。故选D.(3)句意为: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乃悟:才明白。假寐: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寐:睡觉。盖:原来是。(4)句意为: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跟先前一样。故断句为: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故答案为:⑴B⑵B⑶D⑷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两个牧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牧童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树上,两棵树之间大约相隔几十步远。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两只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让小狼嗥叫。大狼听见后,仰起头寻找,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嚎叫着一边抓爬着树干。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哀鸣。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跟先前一样。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几十趟,渐渐地脚步慢了,嚎叫的声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卧在地上,很久不再动弹。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细看,大狼已经断气了。牧童得到了两只小狼。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

(《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答案】(1)D(2)C(3)①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②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解析】【分析】(1)D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都是“到”的意思。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从。(2)C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此句为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例句也是代词,代这种传言。A凑足音节的语气助词。B主谓之间的助词。D结构助词“的”。(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4)对于传言宋君的态度是将信将疑,而“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说明他具有求实求真精神。而魏王的态度是“寡人信之矣”,也就是听信谣言,说明他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故答案为:⑴D⑵C⑶①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②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⑷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第一问,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问,根据文言文所表明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阐述即可。【参考译文】(一)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二)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5.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目似瞑,意暇甚。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2)大腿;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像狗一样;打洞(3)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4)D(5)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解析】【分析】(1)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3)瞑:闭眼。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几何,多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5)《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启示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故答案为:⑴《聊斋志异》;清;蒲松龄⑵①大腿;②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③像狗一样;④打洞⑶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⑷D⑸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内容,明确作者和出处。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⑸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②(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晓”:开导。(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参考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7.文言文阅读。乳母诗序(节选)(清)郑燮

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①之伺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②瓜果,必先食(sì)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注释】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②鱼飧:有鱼的饭食。(1)用“/”符号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①育于费氏________②间有鱼飧瓜果________③其夫谋去________④竟亦不能食矣________(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4)“我”痛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2)抚育;偶尔;离开;吃(3)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4)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译为: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然”等。(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间”:偶尔。“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育”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抚育”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以”:用。“市”:买。“置”:放。“治”:处理。(4)可分析“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等句,即可归纳出费氏对我倍加爱护,而我也视费氏为母,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至极。故答案为:⑴“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⑵抚育;偶尔;离开;吃⑶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⑷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点评】⑴此题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考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注意文中抒情的语句的理解。【参考译文】

我的乳母费氏,是我的祖母蔡太孺人的侍女。我四岁时母亲去世,由费氏抚育。那时恰逢荒年,费氏自己在外面吃饭,但仍来我郑家干活。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偶尔有了鱼和瓜果之类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喂给我吃,然后费氏夫妇及儿子和母亲才可以吃。

几年之间,费氏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的丈夫打算离开这个地方,费氏不敢说什么,但脸上常常挂着泪痕。她每天取来我祖母的衣服缝补浆洗,打水装满缸和瓮;又买来好几十捆柴火,堆放在灶边,没过几天,竟然走了。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看她家的灶还是热的,有一碗饭、一盘菜,藏在锅内,正是经常喂给我吃的饭。我痛哭,以致于吃不下饭。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一)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于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④年与时驰________(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________(3)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志”与“学”的关系。【答案】(1)增长;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2)内心不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3)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的学习来“立志”“明志”,也就是学习时将“志”放在心上,不断磨砺至于坚定。另一方面,无志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广”:增长。“治”:修养。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无以”:没有办法来。“致”:到达。“远”:远大目标。(3)可分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句。人一定要有志向,而“志”需要有淡泊、宁静之心,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故答案为:⑴增长;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⑵内心不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⑶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的学习来“立志”“明志”,也就是学习时将“志”放在心上,不断磨砺至于坚定。另一方面,无志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寓言四则》)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①其仆市②履于肆③,仆私其直④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⑤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⑥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使:命令,派。②市:买。③肆:店铺。④直:同“值”,价值。⑤踵:到,走到。⑥缪:同“谬”,错误,荒谬。(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适:恰逢B.他日,友人来过

过:拜访C.逾年而事暴

暴:暴露D.而悔谢曰

谢:感谢(2)用“/”给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②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答案】(1)D(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3)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解析】【分析】(1)D项,谢:道歉。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①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句意: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固:本来;窃:偷;履:鞋。句意: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⑷《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综合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⑴D;⑵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⑶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⑷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附参考译文】

(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二)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对下列语句诵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B.太丘/舍去C.尊/君在不D.公/欣然曰(2)对下列句中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别)B.相委而去(舍弃)c.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

D.下车引之(牵拉)(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B.“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C.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着老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简单分析。【答案】(1)C(2)A(3)D(4)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5)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应为“尊君/在不”。(2)A这里的“差”意思是“差不多”。BCD理解不正确。(3)ABC翻译正确。D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引:牵,拉;顾:回头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5)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把它比作柳絮漫天飞舞,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是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⑴C;⑵A;⑶D;⑷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⑸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⑸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11.课外文言文阅读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日:“不尔,是欺之也。”[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组句子中,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实事求是C.不尔/尊君在不D.买者闻之/下车引之(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你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示例: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费的。元方宁愿电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敢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项。【解析】【分析】(1)A在;对,对于;B这样;事物的本质C否定词,和“是”意思相反;通“否”。D代词。(2)这句话的大意是: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元方的人物形象,元方要卖自家的房子,竟然告诉买主这个房子没有排水的地方,于是买房就不买了,元方家的房子也没卖出去。陈元方宁愿电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敢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项。故答案为:⑴D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⑶示例: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费的。元方宁愿电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敢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项。【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参考译文】

陆少保,字元方(陆少保)曾经要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正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决定不买了。子侄们埋怨了他几句,陆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对方了。"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词的含义。①俄而雪骤________②俄而雪骤________③差可拟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未若柳絮因风起。(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答案】(1)不久,一会儿;急;相比(2)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3)C【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俄而”“拟”都是古今异义词。(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欣赏: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起:漫天飞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3)ABD理解正确。C公大笑中的笑意不是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而是对谢道韫的赞赏。故答案为:⑴不久,一会儿;急;相比⑵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⑶C【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①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②怒,不贰过③,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①孰:谁。②迁:转移。③贰过:重复犯错误。(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③发尽白________④今也则亡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自吾有回,门人益亲。(3)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颜回有哪些可贵的品德?请简要概括。【答案】(1)生气,恼怒;以……为快乐;全部;无(没有)(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点做老师了。②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3)安贫乐道,好学,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误。【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乐”这里是意动用法,“亡”是通假字。(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故:这里指学过的知识;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点做老师了

。②回:颜回;门人:弟子、学生;亲:亲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理解和分析,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从“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好学,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误的人。故答案为:⑴生气,恼怒;以……为快乐;全部;无(没有)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点做老师了。②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⑶安贫乐道,好学,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误。【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附参考译文】

【乙】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14.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D.华捉而掷去之/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理解:从话语中,可见友人是一个只会怪罪他人,不会反省自己的人。(4)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5)《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甲)(乙)(丙)文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三则故事。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最喜欢三则故事中的哪一个孩子,为什么?【答案】(1)D(2)C(3)D(4)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观看。(5)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聪慧、机智和外显的才气,令人佩服。示例二:我喜欢元方。一个七岁儿童,能够在玩耍时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面对失信失礼的友人骂父,能据理反驳,最后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我希望能成为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人。示例三:我喜欢管宁。管宁不论是锄地还是读书,总能表现心神专一的一面。见到金片完全不为所动,可见他淡泊名利。当知晓身边人并非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时,他毅然决然地和伪朋友划清了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他爱憎分明的一面。【解析】【分析】(1)A.王凝之为人名,不能分开,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B.应在主语谓语之间分开,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为两个动词短语,应为:对子/骂父;故选D。(2)A.日子/每天;B.年纪/年华;C.离开;D.代词,指金子/助词,的;故选C。(3)A.翻译错误,应为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B.理解错误,从前文“俄而雪骤”看出雪下的不小;C.理解错误,“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敬辞;故选D。(4)本题句中重点词语:故,像原来一样;废,放下。(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人物特点。无论选谁,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说明喜欢的理由。如果选谢道韫,就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等语句分析,可以看出谢道韫是非常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如果选元方,就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等语言和动作来分析,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落落大方又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如果选管宁,就从“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宁读如故”等动作分析,可看出他具有做事专一,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甲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丙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故答案为:⑴

D;⑵C;⑶

D;⑷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观看;⑸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