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贤之争_第1页
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贤之争_第2页
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贤之争_第3页
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贤之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贤之争

一、孔子的“气高”思想作为中国封建道德规范的创始人,孔子一直把道德放在首位。他认为,只有以美德为己任,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实现总体目标。由此他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政治是道德的延伸和外化,应以实现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终极目的。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孔子主张依靠道德的说教和规劝去处理政治关系,也就是用道德规范的内化力去处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利害关系,提倡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期望通过这种上下有序的“正名”来实现其“有道”的政治理想和基本政治原则。同时,孔子更是一位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学家,在孔子的思想中“忠孝悌义”的痕迹无处不在。为了维护他眼中的天道,维护上至国家,下至家族的秩序,孔子非常重视以“孝”为核心的血缘伦常和以“忠”为核心的君臣关系,这样必然会衍生出道德与政治、法律相混淆的主张,必然会导致政治伦理化和法律伦理化。在孔子眼中,法律与政策是由人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全凭立法之人贤否;徒法不足于自行,法是由人去贯彻推行的,无贤者,再好的法也不能起任何作用,所以,“为政在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孔子宣称“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国家能否兴盛,社会是否有序,取决于有无圣贤执政。在治国问题上,孔子非常重视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倡导将“人治”作为治理国家的首要方法。这一观点是他维护“礼治”、提倡“德治”的必然逻辑。在礼治之下,所有的人都按照礼制规定,各出其位,各称其事,统治者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执政者的品质对政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无从发挥道德感化的作用。因此,孔子认为政事的兴废,取决于统治者个人是否贤明,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能寄希望于“道德高尚”的统治者。应该看到,孔子主张圣贤政治和道德治国,强调个人品质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可以说孔子在其政治思想上表现出了极端的个人本位论,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在其理念哲学的基础上,柏拉图设计了理想国的方案。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正义视为政治的核心和归宿,将实现正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理想。从其正义观出发,柏拉图非常推崇贤人政治,即哲学家的统治。他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就是贤人政治,即由一个有智慧和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而不是依靠法律进行统治。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远比法治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柏拉图指出:“除非哲学家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从柏拉图总的思想来看,在其政治思想中充满了伦理、道德和教育的说教,他主张依靠哲学王统治的贤人政体,寄希望于那些集智慧和权力于一身的君主,企图依靠哲学王个人的能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保障人民获得最大的幸福。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到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色彩,他的“哲学王”思想同孔子所倡导的“为政在人”在很大程度上有曲异同工之处。但柏拉图在其中期的《理想国》和晚期的《政治家篇》、《法律篇》中所主张的政体思想是不同的,可以说其思想出现了人治向法治的转变。由于试图在西西里叙拉古城建立柏拉图式理想国的失败,柏拉图在晚年把那种依靠哲学王的才智,自由地不受任何约束地治理国家的构想同统治者的裁量权受到法律限制的国家形式作了比较,提出应通过法律来制裁或惩罚人们因本性而为的不善行为,应将教育与法律相结合来实现公共的善。当然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柏拉图的对知识和美德的崇尚,因为“法治”的出现,在柏拉图看来,并不是最好的方策,而只是“第二等”方案,法治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美德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知识仍高于法律,“哲学王”治国仍优于法治。三、“礼”与“德”的践行方式通过对孔子和柏拉图人治思想的综述,可以看到,虽然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的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但是,由于文化历史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的个性的不同,使两者的人治思想存在着差异,并且这一差异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第一,孔子与柏拉图的“人治”思想都体现了“政伦合一”的特点,但这一特点却在东西方领域各具特色。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两个核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与渗透,形成了宗法制度前提下的德治主义。而在柏拉图处,在“善”的绝对信念下,通过以“正义”为主的诸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共同作用,构成了知识论基础上的伦理政治。同时,对孔子而言,其德治的最初着眼点是人际关系,它所关注的是如何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整个社会组织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而柏拉图强调的却是以知识论为基础的“善”,它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它首先考虑的是人如何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宇宙的真谛,并通过此真谛使纷乱的世界获得井然的秩序,同时借助“正义”原则对人类社会进行安排。在这里可以看到孔子的人治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传统的基础上的,而柏拉图的人治思想则是以理性精神为基石的。第二,孔子“为政在人”的德治主义与柏拉图“贤人政体”的伦理政治相比有着不同的践行方式。对孔子而言,“礼”不仅符合“仁”的理想,而且还是推行德治的重要工具。“礼”与“仁”的并行使得德治的践行变得更为具体。在这一实践中,“礼”的作用不仅超出了一般性道德规范所能起到的作用,而且远大于法律的效力。“礼”虽不及法律具有的外在强制力,但却有着比法更切实有效的内化力。因为它适应了一个以人伦关系为基点的传统社会,通过和以血亲之爱为本的”仁”的结合,在这一社会中形成了借以发挥强大效力的心理基础,并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维系和改造,最终潜化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柏拉图而言,“正义”不但是其政治理想,也是实现其伦理政治的重要原则。只是,“正义”虽要求每个人各尽其责,各守其序,却并不曾像孔子的“仁”“礼”一样详细地说明各人应如何安守本分,它强调的是正义是怎样统领智慧、勇敢和节制等诸多美德,以符合“善”的理念来建构国家。在柏拉图的思想中,从未偏离过理性的知识的领地,他不像孔子那样注重的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而是强调美德即知识,因为他认为人之行“善”与否,关键不在“能”与“不能”,而在于“知”与“不知”第三,孔子与柏拉图对贤人政治中圣贤的要求不同。孔子在道德品质与智慧两者之间,更强调前者的重要性,提出“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个人只有具备了优良的道德品质才算取得了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资格。“爱人”、“克己复礼”作为“仁”的基本内容,也成为每一社会成员所应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同时孔子更注重的是统治者的道德品质,而非知识的掌握。他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甚至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柏拉图则更强调理性与知识在统治者个人能力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作为“爱智者”的哲学家既然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了善的理念,便就有了完美的德行,就能影响和造福整个城邦,第四,虽然孔子与柏拉图都强调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中的决定作用,但是却在实现各自终极政治理想的主体范围上存在分歧。孔子将“有道”作为自己的最终政治理想,在这一目标下,所有人都必须按照礼制的规定,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身,通过以“忠恕”(即爱人)为核心的“仁”来实现和谐。与柏拉图的“善”相比,“仁”并非是绝对的目的,它是一种以克己、爱人、复礼为基本内涵的无界限的精神指导。可以说它既是个人努力的方向,又是利他原则,虽意境深远却又能从小处做起,在这种由己及人的过程中,只要注意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便人皆可成为道德品质上的尧舜。可以说“仁”“礼”并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应遵从的精神指导和道德规范。但在柏拉图眼中,“善”作为一种伦理目的,只有那些先天具备优良品质(尤指智慧)并受过良好后天教育的哲学家才有资格探讨和接近它,在这里“善”成为哲学家的专利。柏拉图反复强调只有极少数的真正纯洁的哲学家才能通过曲折漫长的道路,完成其特有使命的哲学研究,才能把握善的理念。但却正如萨拜因所言“断言统治纯粹是一个科学知识的问题,平民大众可以将其托付给少数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这是忽略了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信念,即有些事情是必须由个人自己来决定的。”第五,孔子与柏拉图在人治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孔子的“人治”是由“仁”、“礼”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出发点的。同柏拉图的“正义”与“善德”相比,孔子的“仁”“礼”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和行为规范,并非是其终极目的,而是实现其“有道”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但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却是以“正义”作为其政治理想和根本原则的。他认为研究正义的目的,是为了找寻衡量理想政治的标准。通过对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的讨论,柏拉图认为凡以知识和智慧为指导,保持理性、激情和欲望的和谐便是正义。它虽然与孔子追求的“有道”在一定程度上都以实现和谐的秩序为目标,但正义从根本上而言,较之“有道”更强调理性而非礼制在实现社会有序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总的来说,在人治观上孔子求“有道”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与柏拉图求“正义”的纯粹理性方式形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