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基础知识】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与汉初的统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2.汉初的统治(1)王国问题a.背景:汉初,“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与并行制。b.问题:王国拥兵自重,对造成严重威胁。c.应对: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汉景帝时削减王国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叛乱最终被平定。(2)“文景之治”a.背景: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b.内容: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c.结果: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为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创造了条件。二、西汉的强盛1.巩固政治统治类别措施王国问题颁布“”,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选官制度确立以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发展社会经济类别措施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卖制度实行,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物价政策推行,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大一统”举措接受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4.开疆拓土北击匈奴(1)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2)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张骞出使西域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影响(1)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北非,这就是“丝绸之路”地方治理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南西南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三、东汉的兴衰(一)西汉灭亡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西汉灭亡。(二)王莽统治1.王莽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更加激化。2.政权覆亡: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23年,绿林军在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三)“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2.统治措施类型内容政治(1)平定一些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干政(3)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4)整顿,惩处贪污腐败经济(1)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2)释放思想重视儒学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四)东汉的衰落1.东汉后期统治(1)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2)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2.黄巾起义(1)原因:东汉时期,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3)结果: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跟踪训练】1.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A.基本废止秦朝政制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法家思想开始消亡 D.与民休息无为而治2.《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封国制3.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官员秩爵并不显要,但是身份特殊,不仅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有时还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这说明汉武帝时期内朝制度的显著特点是()A.以内御外,以卑督尊 B.以轻制重,效率至上C.地位独特,专权妄为 D.诘责朝臣,掌控决策4.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5.“推恩令”实施后,大量侯国归郡统辖;汉武帝还在华南和西北新置郡县。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A.频繁更换宰相 B.设立内朝 C.实行察举制度 D.设置刺史6.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 B.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8.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A.汉代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趋势明显C.丝绸之路以河西地区为中心 D.经贸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9.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寿命272313039363414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诸侯发动“七国之乱”C.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陈胜、吴广农民起义10.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以及解析【基础知识】一、(一)1.西汉2.(1)a.郡县分封b.中央集权c.诸侯王(2)a.黄老无为c.文景之治二、1.推恩令察举制刺史游侠2.盐铁官营均输平准3.董仲舒主流意识形态4.西域都护府三、(一)1.土地兼并新(二)1.社会矛盾赤眉昆阳(三)1.洛阳2.割据外戚吏治奴婢3.光武中兴(四)1.(2)清议党锢之祸2.(1)豪强地主(2)太平道军阀割据【跟踪训练】1.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惠帝、吕后主政时期,废除一系列严刑峻法,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徭役负担,这说明汉惠帝、吕后延续汉高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而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了秦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才成为正统思想,而不是汉惠帝时期,排除B项。汉初废除一些法律法规不代表法家思想开始消亡,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封国制是汉初实行的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贾谊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封国的弊端,而非提出实行封国制,排除D项。故选:B。3.答案:A解析:考查汉代的内外朝制度。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对皇权的制衡,建立了内朝制度。内朝官员多位卑而权尊,他们“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甚至“面折廷争而诎大臣”,这样就达到了汉武帝加强皇权、制衡外朝官员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汉武帝时期中枢决策或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相反这种廷争和制衡反而会削弱中枢决策或行政的效率,排除B项;内朝官员的权力来自于皇权,不能在政治上专权妄为,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朝官员只有参与权,掌控决策的是皇帝,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至魏晋时,察举制由本乡名士品评转为官家品评,此举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选拔官员的控制,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个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区别,并非“一脉相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门第”和“地方门阀”,排除B、C两项。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监察区),每州设一名刺史,D项正确;频繁更换宰相是为了加强皇权,与监督地方官吏不符,A项错误;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内朝是为了加强皇权,B项错误;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不是监察制度,C项错误。故选:D。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可知汉武帝通过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样就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诸侯的势力,A项正确;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并不是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根除了割据势力”,表述夸大,排除C项;此时的货币体系尚不健全,排除D项。故选:A。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天人观将人摆在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君子应该关爱人民,这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礼制,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是以经济为目的,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的是河西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而且丝绸之路的中心是长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A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