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建筑现象学解析OportoDepartmentofArchitecture
波尔图建筑系馆contents1、建筑现象学2、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3、波尔图建筑系馆的建筑现象学分析
建筑基本信息
环境与场所
功能
空间
材料与细部4、启示与总结一、建筑现象学现象学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
现象学其本意的解释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为了描述人“生活的世界”(life-world或spirit-world)以何种方式的意识揭示自身,必须排除一切自然的观点、科学的观点及经验的观点,以达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这就是“现象学的还原”。胡塞尔(1859~1938)现象学Phenomenology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他认为“真理就是事物的本性。对本性需要做的就是去揭示去蔽,另它开放,而不是去发明或创造真理。”也就是说,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意味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由此可见,现象学的现象,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表之类含义,而是能动的思想和意向,而不是被动的感知印象。它是一种体验生活世界的超越性的态度,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世界,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最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建筑现象学根据研究的侧重不同可分为两个领域:一个以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为主要代表,进行纯学术的理论研究。舒尔茨提出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应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真实、最根本的经验.场所观点抛弃了单纯从几何构成与功能主义来衡量建筑的思维方式,以生活世界作为最本质的空间模式,主体通过事件介入物质环境,完成场所精神的实现.另一个的主要代表为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以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进行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现象区”是他建筑设计的主要操作对象,即通过那些被人们知觉所感知到的建筑现象(透视空间、色彩、光、影、持续的时间和知觉等具体的知觉要素)的复杂综合.引导并激发人的天然冲动,与环境互动作用,而融为一体.建筑现象学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诺伯格·舒尔兹,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居、住、思》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它由具有色彩、肌理、形状等材性的具体事物所组成的整体。场所又分人工和自然两种:所谓“自然场所”,即人眼中的自然,而非离开人意识的客观自然;“人工场所”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把他所理解的自然具体化,翻译成人工制品、人造的形式。场所精神SpiritOfPlace二、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阿尔瓦罗·西扎思潮与流派地位与贡献西扎和他的场所精神
Alvaro
Leite
Siza
当他1992年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时,评审在引证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像早期的现代主义者,他像光一般的形态,有一种诚挚的、令人着迷的单纯。他的设计直接地解决问题:如果需要一个阴影,一个悬于之上的平面将被设计出来;如果需要视野,那么将出现一扇窗户。楼梯、斜坡和墙壁似乎全部在西扎的建筑中被预先指定,他设计的那种简单,接近评委时却显示得如此复杂。他潜在精细的控制手段似乎缘于自然的创造力,用西扎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设计是对一个问题的回应,是对一种情况的适应。”阿尔瓦罗西扎阿尔瓦罗·西扎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是伴随着他的祖国从封闭走向开放而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他的主要思想与理念,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葡萄牙建筑的一个重要时期)。乡土情结西扎早期建筑作品表现出对源于“地方”与“乡土”的形式敏锐,通过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演绎葡萄牙的传统,西扎发展了他独特的空间技巧和建筑语言,为他随后的建筑创作积淀了原型性的力量。极简主义?受到卢斯(Adolf
Loos)等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的影响,西扎的建筑也表现出摒弃装饰的倾向。尊重环境西扎十分尊重建筑所处环境的本身特性,即所谓“场所精神”。思潮与流派
Alvaro
Leite
Siza1958一1963波•诺瓦茶室BoaNovaTeaHouse1971—1974平托&索托银行
Pinto&Soto
MavaorBank1973—1977住宅小区BoucaSocialhousing1982一1986伯格斯&伊尔玛奥银行
Borqes&IrmaoBank1986一1988凡•德•温尼公园两幢住宅和商店TwoHouseandShop1987—1993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系馆FacultyofArchitectureUniversityofOporto1988—1993加里西安当代艺术博物馆GalicianCenterforContemporaryArt1988一1995阿维罗大学图书馆MainLibrary,UniversityofAveiro1988一1989阿维罗大学水塔WaterTower.UniversityofAveiro1990—1996圣玛利亚教堂SantaMariadella
Pieve
1995—1997葡萄牙展馆PortugalexhibitionhallAlvaroSiza地位与贡献Siza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系馆
(FacultyofArchitectureUniversityofOporto)AlvaroSiza
和他的场所精神
“建筑师并没有创造发明,而只是反映现实。”西扎很尊重环境,他总是把自己的建筑谦虚的融合在城市环境里。他经常通过基地四周原有房屋轮廓来确定自己建筑的轮廓线,并以城市为设计的出发点,参照原有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来寻找潜在的城市机理和空间秩序。并贯穿干设计的始终,所以、他的作品不像多数现代主义建筑那样终有革命性和批判性,而是表现出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如果我们脱离城市环境来看西扎的建筑,将会难以理解那些平面的奇特与多变,但是当把平面重叠在基地上时就会发现建筑仿佛旱就存在于那个地方,并与周围每件东西都发生关联。从西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景观、建筑、环境不断变换位置:追求着室内的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表述着建筑天、海、水、风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西扎的建筑精神。三、波尔图建筑系馆的建筑现象学分析
建筑基本信息
环境与场所
空间与功能
材料与细部建筑基本信息建筑学院位于葡萄牙波尔图大学,欧洲西南的伊比利亚半岛西部,面朝大西洋。大学一九一一年成立。但有说该校是在更早的D.若泽一世D.JoséI(1762)的航海教室和D.玛莉亚一世D.MariaI(1779)的绘图教室的基础下建立起来的。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波尔图建筑学院位于校区的西南角,地理环境优越葡萄牙气候宜人,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相对干燥。波尔图市建在可眺望到杜罗河入口处的山脚下,此地举世无双的城市景观已有千年历史。波尔图大学位于波尔图的西南部。波尔图建筑学院位于大学的南部,濒临杜罗河口,在三角形的地块中形成了具有围合感的又不失开场的空间。场地北侧为高速公路,南侧为小区内部道路。环境与场所基地位于Douro河和一高速公路之间的平台上,整体设计如一座卫城。所有的元素根据基地地形及文脉、景观的角度排列。东面小门与西面的旧门构成了基地三角形平面的两个顶点,加上绘图室的一角及办公室的围墙,界定出三角形设计总平面。南侧临河的建筑中布置着教室,每一栋都各具特色,临街的立面明显的表现出了拟人特征,这也是一个常常出现在西扎作品中的元素。环境与场所从1984年到1996年的十多年间,设计并建造的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是西扎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项目之一。对于建筑学院的最初构思开始于一个简单的形制,一个围绕内院组织的单一体量。它是从波尔图许多重要建筑(像离杜罗河畔有数公里的古老的巴洛克的司教馆等)的结构中提取出来的。西扎说:会考虑将学校的校舍做成像古老的馆那样的风格,但是司教馆太远了。西扎将这个封闭的内院在朝向杜罗河的一侧进行了分解,建立了建筑与周围景观的视线联系。在设计的过程中,西扎将围合成方形内院的一翼去掉,形成了其惯用的U形平面。可以看出设计的构思从封闭的单一主体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综合体,并将更大范围的场地引入设计。
西扎的所有建筑都充分尊重场地现状,运用场地周边的元素,都是是精心地放置在其场地的地形之中。环境与场所在三角形场地中,建筑被分成了地上地下相连的很多块.其中最大的一个体量在北翼,形成了围合的三角形内院,北侧楼中包含办公室,演讲厅、半圆形展厅和一个屋顶上天窗采光别致的图书馆。功能整个地块北侧为嘈杂的高速公路,南侧为小区内部道路,且南侧临河景观良好,西扎在平面布置时设计将教室(学生使用场所)布置在南侧(视觉良好的方向)。办公人员使用的房间位于建筑群体的北部,濒临高速公路,相对环境嘈杂。五个单体跟地形紧密联系在一起,很有韵味。作为办公室和教室用,显得比较同学独立思考,老师独立授课。也适合同学创作学习。功能深于地下3m的底层平面,是联系整个建筑体块的交通空间。流线型的坡道即起联系空间的作用,也作为一个学生作品的展览空间,行程有趣多变。南侧濒临
杜罗河,视野开场景观良好,西扎从规划的角度考虑建筑形体组合,从而生成建立于三角形场地基础之上的矩形围合体量,经功能分区等细致思考后,将附属部分打薄变成连廊。由于两廊的产生会阻挡杜罗河的景观轴线,所以将连廊设在了地下一层。生成了底层平面图。地下一层也成为了西扎光影变化中
“最暗”的地方之一。功能
体量和空间的处理上,西扎试图把不同的体块或表面联系在一起。这样做的结果使建筑体量和空间呈现出各种不同具体形式的连续性。他强调接受现实,通过秩序把对立事物连接在一起,他的设计手法中往往冲突、妥协和转化并存,而最终的作品更具有某种杂交的特征。
四维的立体动态空间使人们对空间的理解更上了一个层次,为建筑的发展开阔了更广泛的前景,也更符合现代时代的需求。空间Model立体动态空间——波尔图建筑系
从外观来看,这是一组不太气眼的建筑,四座体量不大且明显相互独立的个体分散在高高的河岸上一块长条的土地上。进入室内,就察觉它的不凡:通过地下3米处一条长而窄的走廊把各个单体连成一体,室内空间的流动随处可见,流线型的坡道即起联系空间的作用,也作为一个学生作品的展览空间,行程流线打破了平面空间划分与楼层之间竖向空间划分的界限,使人不知不觉到达另一空间。整个空间设计充满不定性和多义性,带着一种动态空间的丰富感。这种四维动态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平面与垂直、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形成一个在二个度向上立体流动的空间。以前作为上下层之间联系的楼梯正逐渐被坡道和倾斜的楼板取代,行走其间,在坡道和楼板的引导性下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完全感觉不到约束。从外观来看,简洁干净的艺术感和雕塑感比较显眼。不过进入室内,才察觉它的不凡:通过地下3米处一条长而窄的走廊把各个单体连成一体,室内空间的流动随处可见,流线型的坡道即起联系空间的作用,也作为一个学生作品的展览空间,行程有趣多变。空间分析——地下采光连廊整个空间设计充满不定性和多义性,带着一种动态空间的丰富感。这种四维动态空间的最大特点是平面与垂直、人工与自然的界限被打破了,形成一个在二个度向上立体流动的空间。以前作为上下层之间联系的楼梯正逐渐被坡道和倾斜的楼板取代,行走其间,在坡道和楼板的引导性下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完全感觉不到约束。
立体空间内部空间因其复杂性而迷人,这种复杂性在平面图中已经部分地体现出来,有趣的是,西扎只是在这种二维复杂性基础上采用了一个简单的策略,就似乎根轻易地完成了整个空间。剖面本身是一目了然的西扎根据基地周围的建筑纹理,在与河平行的一定高度布置建筑体量,以构成此区域建筑景观的整体美感。体量相似的四栋教学楼,以屋顶及开窗的变化,使其拥有各自的建筑表情却不流于混乱。以环境文脉中已有的元素、景观及开窗方式作为设计创作的构思,经过一段内部空间与开口景观及光线关系的思考,才塑造出最后呈现出来的形体。并且运用“漫步建筑”的概念(每一个不同的地点,经过人的行为活动,便会渐渐形成建筑与文脉间的确切关系。)将设计建立在人的活动之中,无论在空间、流线、结构或细部处理上均与整个文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筑隐约地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新现代主义的味道。
材料与细部
材料的运用屋顶立面窗
光
雕塑感
材料的有限并不意味着艺术形式的单调和平淡。相反,西扎的白色石灰粉刷处理手法极其适应地中海地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的特点,既利于反射光线,抵抗热量,又可防止水分渗入。另外,地方化,人情化的建筑语言一直是西扎建筑的基点。材料不仅是建筑形式表达的重要元素,材料还是场所,文脉,甚至不同文化的表达媒介。面对不同的环境,西扎往往根据当地历史文脉和建筑传统的差异而选用不同的材料。材料的运用屋顶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与立面不同感受的设计手法。在立面的处理上,西扎力求简洁,注重的是材料特性及构造细部的处理.狭长的窗户与开敞空间的线性对比.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有个呈透明龙骨样式的大天窗,天窗照亮整个二层楼高的放满书架的阅览室。屋顶在屋顶平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扎设计天窗时在思考内部采光布局、空间感受,及光影变幻。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西扎对于“光影”的钟爱。内部视角西扎在南侧立面形式选择时也有从与周围建筑协调统一的角度思考,白色的建筑十分扎眼,但是由于西扎立面比例方面与周围建筑的和谐,白色的它也很低调。·西扎在立面设计时力求简洁,虽然形式简单,但并不单一,是对内部空间光影效果分析后的结果。立面设计在河边的四个塔楼建筑是教室,每个立面都做的不一样,临街的立面明显的表现出了拟人的特征,这也是一个常常出现在西扎部分作品中的元素。四个塔楼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从每一个窗口中看到不同的风景。将学校对着河敞开,创造出一个明确的中心,但又仍然保持建筑与周围已有建筑的联系。
天窗是西扎采用的特有手法之一。在形式上他推行斜切的圆锥形天窗,而在构成上通过群体的设计大大增加了光线的效果。通过倾斜的窗户增加了光线的效果,并为了在夜间也能通过照明设备得到类似的效果,进行了相应的细部设计。天窗
采光光影变换虚质的材料——光
西扎毫无疑问是光的表现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外部和内部空间无时无刻被各种精心组织的光所渲染。建筑的内部空间是一个泛光的世界,他通过窗的特定位置的设计,空间界面的围合与开启,空间体量的压缩和扩张,使人们在光的变化中自觉的延续空间的漫游,游历和体验着建筑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