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设计_第1页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设计_第2页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设计_第3页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设计_第4页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但主要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多停留在对诗歌大意的感知层面。进入初中,要在加强朗读和背诵的同时,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会,对诗的思想感情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二、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主旨。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景激趣新课导入】ppt展示本课诗歌相关图片·了解作者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赞其为旷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臣贼子。毛泽东曾客观地赞颂曹操是一个“胸怀大略、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军事家,并在他的诗词《浪淘沙·北戴河》里写道:“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可见对曹操的崇拜和仰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操的《观沧海》,来感受曹操诗文的魅力,体会曹操的伟大抱负。·背景介绍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第二板块【预习检测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填空。曹操字,(时期)家、家。明确:孟德东汉末政治军事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观沧海()碣石()山岛竦峙()萧瑟()水何澹澹()明确:cānɡjiédàndànsǒnɡzhìxiāosè第三板块【初读诗歌读准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3.教师范读,请注意字音、节奏、停连和感情。4.教师指导朗读。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归纳】四言古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停顿。第四板块【精句赏析把握主旨】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本指从高处向低处看,这里引申为“登上”。沧海:大海,古时对东海的别称。翻译:向东登临碣石山,来观看大海。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多么。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耸立。翻译:水波多么动荡,山岛高高耸起。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丰茂:茂盛,茂密。翻译:树木丛杂生长,百草丰盛茂密。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翻译: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碧波汹涌澎湃。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行:运行,运转。若:好像。翻译: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6.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银河。灿烂:光彩耀眼的样子。翻译:灿烂的星辰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光彩。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歌:诗歌。以:用。咏:吟咏。翻译:喜悦高兴到极点,就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愿和志向。第五板块【再读诗歌读出意境】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明确:实景:碣石山、平静的海水、小岛、岛上林木、岛上花草、风吹涌起的海浪。虚景:日月和星辰。3.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明确:诗中所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4.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5.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作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荡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作者的感情: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通过宏大的景象,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第六板块【师生归纳课堂回顾】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和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层次结构:1层(1—2):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2层(3—8):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第七板块【试题演练自我检测】一、按要求写出诗句。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诗人所见之实景的句子是: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描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二、假如穿越时光,曹操在作完这首诗之后,准备发到朋友圈,并且他最希望朋友们给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点赞。请简要分析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的原因。示例1:因为这两句诗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示例2:因为曹操觉得自己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大海吞吐日月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报负,他很得意,所以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巍峨的山峰、苍茫的大海,常常引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请阅读《登飞来峰》与《观沧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在登山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