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1)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1)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1)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1)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1)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616页,共=sectionpages1616页试卷第=page1515页,共=sectionpages1616页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1)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如表为《左传》记载的周初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这说明当时姓氏索长勺陶繁葵樊职业绳工酒器工陶工马缨工锉刀工、釜工篱笆工A.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B.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的手工业产品都有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生产,这说明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故选择C;材料中没有提到商业,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职业和身份的世代相传,故排除B;材料中只是体现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D的说法绝对化了,故排除D。2.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实行“通商惠工”政策;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商鞅在秦国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这一变化A.促进商人阶层形成 B.推动小农经济发展C.阻碍各国经济交流 D.适应君主专制需要【答案】B【解析】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重视和鼓励农业生产,在当时小农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已经产生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变化没有对各国经济交流起到阻碍作用,排除C项;重视农业生产与君主专制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D项。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国家授权许可 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这种现象是土地兼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B项正确;土地兼并是现象,排除A项;国家授权许可和豪强地主贪婪成性都不是根源,排除CD项。故选B项。4.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在强调租佣关系的盛行、宋代佃户地位的提高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从而推动了宋代农业的发展,材料并未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A、B、C是均不能选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5.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但又派出大批宦官去做“矿监”“税使”,宦官们到处横征暴敛,使许多工商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情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这反映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停滞 B.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C.明朝皇权受到宦官钳制 D.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材料显示在明朝万历年间,宦官横行,使得工商业遭到破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宦官的权势主要来自于皇权,是君主专制的衍生物,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果,B项正确;A项中“停滞”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宦官的权力仍受制于皇权,是受朝廷委派而去“任职”,排除C项;D项对“中央集权”概念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6.(清)沈廷瑞在《东畲杂记》中描述清朝前期江浙省濮院镇的农家:“近镇人家多业机杆,间有业田者,田事皆扈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由此可见,濮院镇A.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人地矛盾异常尖锐C.农家经营重心发生变化 D.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近镇人家多业机杆,间有业田者……”可知,清朝前期濮院镇农家的经营重心从农业转移到手工业,且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因忙于手工业而无暇顾及,不得不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种“跨脚田”,C项正确;濮院镇农民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种“跨脚田”,说明当时确实存在雇佣关系,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人地矛盾”严重是指石(门)(桐)乡邑界,濮院镇没有体现这一现象,排除B项;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7.作为洋货中比较普通的洋布,直至开埠七八年后,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卖洋布的清洋布店。1849年,上海进口洋布总值为1209千镑,比五年前只增加了一倍多。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进口洋布增长幅度才开始增大。这说明当时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土布的质量明显优于洋布 D.传统手工业具有更大的优势【答案】A【解析】题干所示时间为鸦片战争后,洋布在华销量增长缓慢,这表明传统小农经济影响较大,人们对洋布需求较小,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B项错误;材料信息以鸦片战争后洋布在华销量反映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土布的质量明显优于洋布”“传统手工业具有更大的优势”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D;故本题选A。8.据《清末中国民族工业厂矿数及资本统计表》的数据可知,1872—1895年间,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的资本额占总资本之64.56%,商办企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但到1896—1911年,商办占57.88%,官办或官商合办只占21.44%,中外合办则增为20.68%。这一变化A.说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B.源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导致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D.扩大了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商办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高,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从而扩大了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D项正确;商办企业比重增加并不代表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也无法证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排除AB项;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9.下表所示为1890~1910年中国26家新建纺织厂的主要创立者社会背景,据表可知,这一时期创立社会背景高级官吏退休官员和绅士买办人数13人7人6人A.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 B.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C.轻工业是民族工业的重点 D.西方列强的侵略暂时放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0-1910年,大批政府官员和封建士绅投身实业创办之中,大量士大夫经商,反映出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实业创办者的社会背景,并不能看出民族工业的发展速度,排除B项;材料仅有纺织业的创办数量,没有与重工业的比较数据,不能证明轻工业是民族工业的重点,排除C项;西方列强的侵略暂时放松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故选A项。10.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时间商品19201936亿元%亿元%农业产品手工制造业产品近代化工厂产品矿冶业产品进口产品30.0929.758.832.9111.8842.2832.179.553.1512.8575.3343.8628.314.9615.6144.8226.1016.842.959.29合计92.46100.00168.07100.00A.产业结构畸形滞后 B.重工业发展停滞不前C.农业发展成就显著 D.减少了对西方的依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中,传统的农业产品、手工产品占比较高,工业产品占比较低,这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过程中,工业化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的畸形产业结构,A项正确;近代化工厂产品占比有明显上升,说明重工业有一定发展,排除B项;农业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较高,是自然经济瓦解的结果,而非农业发展成就显著的体现,排除C项;近代中国经济,尤其是重工业,对于外国的依赖性较强,排除D项。故选A项。11.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只涉及到专利问题,并不能说明有了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所以A错误,依据材料专利最高期限为五年,并不是针对官营企业而言的,所以C错误,D项中的完全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专利最高期限为5年并拒绝了周的三十年的申请,有利于防止垄断,所以选B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2.下表是1919年《申报》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数量统计,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月份123456爱国广告数量30314337432450占每月总数百分比0.590.390.460.44.274.2月份789101112爱国广告数量4231991801747573占每月总数百分比41.81.81.670.750.8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C.报纸引导消费观念 D.政治运动激发民族意识高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申报》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数量统计”可知,1919年《申报》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数据统计最大是时期是5月、6月、7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故D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发生于19世纪末,故A错误;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出现于1912-1919年,故B错误;题中《申报》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数据统计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不是消费观念的变化,故C错误。13.“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共投资7664亿元,其中的55.8%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而基本建设投资中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又把工业基本建设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种投资方案(

)A.适应了当时的国情 B.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体现了左倾冒进的指导思想 D.造成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解析】根据“而基本建设投资中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又把工业基本建设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可得出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符合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的国防不胜防,A项正确;B项是三大改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冒进,排除C项;从投资的55.8%可得出比例没有严重失衡,排除D项。故选A项。14.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而不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5.改革开放初期,《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美剧风靡全国,但有人指出剧中宣扬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美式文化与我国的集体主义传统、奉献精神格格不入,因此应该予以禁播。这反映出当时A.阶级斗争仍阻碍着社会进步 B.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繁荣局面C.对外开放冲击人们价值取向 D.美式文化遭到人们普遍抵制【答案】C【解析】改革开放引入的美剧宣扬的个人主义思想和我国的奉献精神想违背而遭到禁播,说明了改革开放之初外国人的思想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造成冲击,担心传统观念被异化,所以禁播,故选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停止阶级斗争,A错误;国内文化繁荣,材料是美剧,与题意不相符,排除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6.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成为农村的主要生产模式。2005年,国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转包行为得到法律的认可和规范。这一举措A.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的革新C.有利于弥补个体农户生产的不足 D.带有农业集体化生产特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家庭经营的方式不符合农业现代化实行集约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土地流转通过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克服家庭生产的不足,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就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土地流转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排除B项;苏联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通过组建集体农庄的方式为工业化筹集资金,与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式截然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17.如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答案】B【解析】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在1670年达到顶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以后,荷兰逐渐衰落,故选择B;西班牙主要在16世纪强盛,排除A;②所代表的国家一直在增长,且在18世纪超过了荷兰,据所学可知②所代表的国家应是英国,在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C;③所代表的国家发展趋势和英国相一致,但速度相对较慢,可知这是法国,排除D。18.1450—1750年,英格兰的总价格指数从100上涨到600;1500—1592年,法国价格增长了十倍,在对巴黎食品市场价目表的分析中,谷物价格一直飞涨,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所好转。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争霸的影响 B.工业资本的掠夺C.商业革命的冲击 D.贵金属大量流入【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二百多年间,西欧诸国物价特别是谷物价格飞涨,主要原因是贵金属大量流入,引起了价格革命,D项正确;殖民争霸并非西欧物价上涨的原因,A项错误;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主导的是商业资本而非工业资本,B项错误;16世纪前后西欧物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是价格革命,并非商业革命的冲击,C项错误。19.“英国、荷兰、法国的商人,虽经官方授权组成商业公司,掠夺起来和做买卖一样毫不迟疑……碰上不愿贸易的殖民者或土著,这些冒险家就摇身变成海盗,干脆掠夺货物……烧毁城镇。”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自己的原料产地 B.更多地抢占商品市场C.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D.积累财富,投资土地产业【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支持商人成立商业公司,进行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和商业战争,体现了工业革命之前早期殖民活动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C项正确;保护自己的原料产地不是“商业公司”海外活动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更多地抢占商品市场是工业革命后列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西欧商业公司海外殖民的主要目的不是投资“土地产业”,D项错误。2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指出,1700—1750年,英国国内产业增长7%,出口产业却增长了76%;1750—1770年,两者又分别增长了7%和80%。当时出现的这种状况A.降低了英国人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C.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降低了英国劳动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700—1750年,英国国内产业增长7%,出口产业却增长了76%;1750—1770年,两者又分别增长了7%和80%”,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对外出口高速增长,说明海外市场不断扩大,这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进而促进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国内产业增长会提高生活水平,故A项错误;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国内产业增长和对外出口高速增长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故D项错误。21.英国在1813年、1833年分别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46年,废除《谷物法》,谷物可以自由进口;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A.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 B.奉行自由贸易政策C.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D.对海外贸易进行垄断【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前期英国取消贸易垄断权,废除贸易限制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英国逐渐放弃重商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故选B项;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不能等同于它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故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材料并未显示这一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不再对海外贸易进行垄断,故排除D项。22.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因此,胡佛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不体现胡佛总统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23.《借贷银钱的人与他的妻子》这幅画是16世纪荷兰画家绘制的,画面中的商人正在称量金银。这种以称金的人物或场景为材的风俗画在16、17世纪西欧非常流行。这反映出当时(

)A.工业革命后人们价值观念变化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C.人们肯定传统家庭价值 D.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答案】B【解析】“以称金的人物或场景为材的风俗画在16、17世纪西欧非常流行”说明这种情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B项正确;16、17世纪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项;这种情景是新兴现象,因此不是肯定传统家庭价值,排除C项;这种现象不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24.《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A.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B.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C.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农产品大量滞销、产品价格下跌的问题,罗斯福调整了农产品的结构,实行了减耕减产的政策,并对这部分农户发放补贴,故选C。以工代赈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而不是农业生产问题,排除A;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其中保护劳工权利属于工业复兴的措施,排除B;调整劳资关系是保护劳工权利的一种体现,同样也属于工业复兴的措施,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所提到的行业即可作出判断,要求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二、材料分析题25.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城市的规划很早就有了:一种是《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南北大道)九纬(东西大道),经涂九轨。左祖(宗庙)右社(社稷),面朝后市……”在周代,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与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另一种是《管子·乘马》中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据孙莉《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材料二

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坊市制宋街市制城市空间形态封闭开放坊与市的关系坊、市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坊门的功能坊、市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部分演变成装饰意义的牌坊、牌楼坊墙的功能围合区域,封闭管理逐渐瓦解,不复存在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肆的临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幌、杈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据钟灵毓《<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东京市肆形态及街巷空间研究》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1843年、1893年、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分别为5.1%、6%和10.6%,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例如,西安人口由曾经的百万减少到1920年的20万,兰州人口1901年的55万,减少到1921年的32万。在铁路沿线及其辐射区域,一大批新兴城市和集镇拔地而起,那些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增添铁路这一新的运输手段,而更加兴盛起来。——据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答案】(1)规划理念:注意城市布局;遵循礼制,严格尊卑等级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2)特点: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任答4点)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有所放松;经济重心的南移。(任答2点)(3)特点:现代化起步晚;发展不均衡:受西方影响大;受交通业发展影响。(任答3点)背景:中国近代受西方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新式交通畸形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近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任答3点)【解析】(1)规划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看出注意城市布局;“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与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看出遵循礼制,严格尊卑等级制;“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看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2)特点:“坊与市的关系”“商、住逐渐融合”“市的经营时间”得出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街道的功能”得出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市的经营业态”得出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市的经营特点”得出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可得出,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有所放松;经济重心的南移。(3)特点:“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得出现代化起步晚;“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得出发展不均衡:从影响因素来看,受西方影响大;“在铁路沿线及其辐射区域,一大批新兴城市和集镇拔地而起”得出受交通业发展影响。背景: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国近代受西方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新式交通畸形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近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卫生防疫政策变迁过程阶段代表性政策政策背景政策场所政策目标第一阶段1955~1977年《传染病管理办法》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传统病常规第二阶段1978~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市场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财政部等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第三阶段2003~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益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卫健委)、财政部、民政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为主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健康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卫健委、政协、财政部、民政部、外交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和传统病常规防治并重——据武永超《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政策变迁审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防疫政策变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的因素。【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强调法制观念;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关注民生;参与广泛;防治与应急并重。(3点)(2)原因:政治因素:政府重视发挥主导作用:法制化建设;经济因素: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新型疾病的发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因素:民众对健康的重视:观念的转变;外部因素:外部环境压力。(任答4点)【解析】(1)特点:从代表性政策可以得出政府主导,强调法制观念;由所处的阶段得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由政策背景得出关注民生由政策场所得出“参与广泛;由政策目标得出防治与应急并重。(2)因素:结合第二三四阶段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因素,如政治因素可从政府作用、法制建设等角度分析,经济因素可从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新型疾病的发生等角度分析,思想因素可从民众对健康的重视、观念的转变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外部因素可从外部环境压力等角度进行分析。三、论述题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以来引进中国的重要作物时空表作物引进的时间首先引种的地区原产地苜蓿、葡萄、安石榴、胡桃、胡豆、胡瓜、胡麻、胡葱、胡萝卜公元前2世纪(汉代)西北地区中亚、西亚胡椒汉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