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唐秀华)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唐秀华)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唐秀华)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唐秀华)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唐秀华)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认识的含义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旧唯物主义的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3.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

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

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存在质的区别。“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1)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

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

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

②解释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

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困素,虽不属于

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

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

节作用。①动力作用。

②诱导作用。

③激发作用。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5.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

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

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

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4)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

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

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3.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4.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区别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真理和谬误的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2.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

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

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

经受实践的检验。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2.价值及其特性(1)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即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2)价值的特性价值的特性有四个方面:①价值具有客观性。②价值具有主体性。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价值具有多维性。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主要特点: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4.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

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

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

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

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

价值体系。八

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6.真理和价值的关系(1)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差异和矛盾,说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具有矛盾性,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2、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朿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3、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

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2000年)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

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本章知识点小结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一、单项选择题(06.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06.2)A(05.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05.3)C(09.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二、多项选择题(11.17)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

“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09.2)D(11.17)AB(08.1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三、分析题(10.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08.18)ABD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10.34)【答案要点】(1)①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人类的认识活动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