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桃石记》中的桃园石_第1页
《历史桃石记》中的桃园石_第2页
《历史桃石记》中的桃园石_第3页
《历史桃石记》中的桃园石_第4页
《历史桃石记》中的桃园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桃石记》中的桃园石

塞列维拉克特是齐卡罗的历史学家。他的杰作继续了编纂古典历史的传统。它的主题主要是帝国的内部政治、巴尔干战争和波斯战争。她继承了古代希腊王朝创造的政治和军事史风格。她以“现实主义”和“应用”为主题撰写历史。他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被称为“最后一位古典历史学家”。一、从所处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塞奥非拉克特关于“桃花石”的信息来源于598年西突厥汗国达头可汗写给莫里斯皇帝的国书,递呈国书的意图在于希望联合拜占廷的力量来遏止波斯人的扩张,在东西两线夹击波斯。塞奥非拉克特深为希拉克略皇帝所器重,亲身经历626—628年拜占廷联合突厥进攻波斯的战略行动,由此对处于友方的突厥颇感兴致,对突厥可汗所写的“桃花石”相关内容如实记录。塞奥非拉克特希望通过这一记录,使人们得知当时突厥和中亚各国的情势,为希拉克略皇帝制定外交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塞奥非拉克特首先记述了突厥人与阿瓦尔人的战争,在获得胜利后,“东方的突厥可汗遣使于莫里斯皇帝,呈国书以叙述其武功”,而战败的阿瓦尔人有一部分逃到“桃花石”,接下来,塞奥非拉克特笔锋一转,开始详述“桃花石”的历史与文化风俗:桃花石的君主被称为“太上”,这在希腊语中表示“天之子”之意。桃花石不受纷争的困扰,因为血统家系为他们提供了选择领袖的依据。雕像是这个国家民众崇拜的对象,他们的法律是公正的,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审慎和灵活应变的智慧。尽管他们由于大规模的贸易和便利而获取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他们有一种类似法律的习俗,即禁止男子佩戴黄金饰品。桃花石以一条河为界,一直以来,两大民族各自建立国家,划河而治、互相敌对,其中一个民族的服饰崇尚黑色,另一个民族的服饰崇尚白色。莫里斯统治时期,黑衣人越过大河向红衣人发起战事,最终黑衣人赢得了胜利,此后他们建立了政权。据蛮族人声称,桃花石系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建,当时他征服了大夏和康居,歼灭了十二万蛮族人。在桃花石城内,皇帝的妻妾们都拥有一些黄金车辇,各由一只被黄金和宝石装饰得非常豪华的牛犊所拉,这些牛也带有镶嵌以黄金的嚼子。桃花石的统治者拥有七百名妃嫔,贵族们的妻妾平时使用银车出行。据传说,亚历山大在距桃花石数英里外的地方又修筑了一座城,蛮族人称之为“库姆丹”。当君主驾崩之后,其妃嫔们需要一直守丧,并且彻底剃头,身着黑服装,法律禁止她们离开皇帝的坟墓。库姆丹城有两条大河贯穿其间,两岸垂柏依依。桃花石富有大象,他们通过贸易而同印度人保持关系。他们生活在印度以北,肤色比印度人略白,据说他们与印度人同根同源。在桃花石,随处可见产丝的蚕虫,数量众多,色彩斑斓。桃花石人在驯养这类小动物上颇具技艺,并竞相为之。关于“桃花石”国内的战争,塞奥非拉克特《历史》中提到最重要的线索是“黑衣国越过大河灭掉红衣国”。以往的研究者如裕尔、戈岱司、白鸟库吉和张星烺均认为这一战事指涉的是589年隋灭陈的史事,第一,从王朝的官服与戎装所尚之色来观之。王朝所尚之色,与五行德运密切相关。五行五德之说,自战国时齐人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然而,北朝历史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黑色和红色分别是北周、北齐官服与戎装所尚之色。北周作为西魏和北魏的承续,王朝所尚之色与之一脉相承。北朝后期,魏分东西,双方皆以北魏的正统继任者自居。宇文泰奉魏孝武帝西迁定都于长安,是为西魏。尽管宇文氏掌权,但仍奉北魏为正统,其所尚之色,以北魏为准。然北魏入主中原,商议德运,前后略有不同。“初为土德,服色尚黄”,第二,结合中西史籍来考察突厥与北周、北齐之关系。当时突厥、柔然与北周、北齐之关系错综复杂,且突厥与北周、北齐交往甚密,突厥对双方之文化风俗与内部形势应当颇为熟知。塞奥非拉克特在《历史》中第一次提到“桃花石”是在第七卷,“这是对阿瓦尔人这个名称的误用;他们民族的起源不久之后将会被揭示。当阿瓦尔人被打败之后,其余众奔亡桃花石”,根据学界对阿瓦尔的研究,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阿瓦尔即中文史籍中5世纪至6世纪在我国北方地区活动甚广的柔然。据《魏书》卷《蠕蠕传》,南北朝之际,继匈奴、鲜卑之后,柔然活动于广袤的蒙古草原,其强盛时的疆域“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据塞奥非拉克特《历史》所记,阿瓦尔人中没有逃亡到“桃花石”的余部则选择前往摩克利(Mucri)。因此,结合中外史籍考之,作为突厥的敌对方,柔然在战败后其余众自然会逃往与突厥关系不甚交好的北齐,塞奥非拉克特《历史》所记的阿瓦尔人战败后逃往的“桃花石”应是北齐。第三,关于时间上的偏差问题。577年北周攻伐北齐的战事,发生在拜占廷查士丁二世时期,与塞奥非拉克特所记的“莫里斯皇帝时期,黑衣国越过大河灭红衣国”的描述似乎不相符合。关于这个矛盾,本文认为存在下述缘由,其一,塞奥非拉克特历史写作的信息来自突厥人提供的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源于达头可汗致莫里斯皇帝的书信,也可能源于出使西突厥的拜占廷使节们所获取的信息。关于发生在“577年二、三月间北周对北齐的征服”这一信息,可能由突厥人传递给拜占廷使节瓦伦提努,577年初瓦伦提努尚在突厥境内。另一方面,589年隋对陈的征服不太可能被突厥人所忽视。《隋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十七》:“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综合上述所论,塞奥非拉克特所记“黑衣国越过大河灭掉红衣国”应当所指为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之战事,划分两国边界的大河实为黄河。二、车舆制度的社会形态塞奥非拉克特关于“桃花石”文化风俗与传闻的描述内容丰富,颇为繁杂,通过仔细订正,也可认定这些文化风俗与传闻大体对应于577年前后的中国北方地区,即北周与北齐时期的文化风俗。首先考证文化风俗之一“桃花石的统治者拥有七百名妃嫔”,分析577年前后隋、北周与北齐的后宫妃嫔、女官制度与数量,希冀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塞奥非拉克特将宫廷中拥有大量嫔妃归于“桃花石”的统治者身上,首先与这一时期隋朝、北周君主的性格和宫廷妃嫔制度不相符。《隋书》卷三十六记载:“高祖思革前弊,大矫其违,唯皇后正位,傍无私宠,妇官称号,未详备焉。”然而,北齐后主高纬奢靡享乐、荒淫无道,沉湎女色,政治腐败。据《北齐书》卷八,“二月辛酉,括杂户女,年二十已下十四已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宫掖婢皆封郡君。宫女宝衣玉食者五百余人。一裙直万疋,镜台直千金。竞为变巧,朝衣夕弊。承武成之奢丽,以为帝王当然。乃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院中,起镜殿、宝殿、瑇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塞奥非拉克特所记“桃花石”的文化风俗之二:“在桃花石城内,皇帝的妻妾们都拥有一些黄金车辇,各由一只被黄金和宝石装饰得非常豪华的牛犊所拉,这些牛也带有镶嵌以黄的嚼子。……贵族们的妻妾平时使用银车出行。”根据学者研究,六朝时期,汉代流行的马车已经被牛拉的两轮车取代,六朝时期的法令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车舆制度,明确规定了车舆的种类和形状、乘坐的姿势、役畜的种类和数量、车盖或车帘额种类、车身、车轮与轮毂的颜色,以及车上的旌旗种类和数量。南朝颇为严格地遵循了秦汉的车舆制度,而北朝有较多变化。例如,北周车舆制度效仿《周礼》,隋代则以驭者或马夫的数量作为身份的标志。据《隋书》卷十,北齐的车舆形制承袭魏制,“自斯以后,条章粗备,北齐咸取用焉。其后因而著令,并无增损”。塞奥非拉克特所记中国的文化风俗之三:“尽管他们由于大规模的贸易和便利而获取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他们有一种类似法律的习俗,即禁止男子佩戴黄金饰品。”自北魏孝文帝以来,北朝商品流通区域日益扩大,不限于北方一隅,而且开展与南方及边境少数民族互市乃至国际贸易。《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所记洛阳诸市以及西域到达洛阳经商的情况,即可窥见当时商业贸易之繁盛。关于“桃花石”国“禁止男子佩戴金饰”,可在北周的历史文献觅到些许端倪。周武帝厉行节约,反对骄奢,据《周书》卷六,“庙有戒盈之器,室为复礼之铭。矧伊末学,而能忘此。宜依是日,省事停乐”,“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塞奥非拉克特所记中国的文化风俗之四:“桃花石的君主被称为‘Taisan’,这在希腊语中表示‘天之子’之意。”希腊语“Taisan”可对应中文语境下的“Taishang”,即“太上”。“太上”是由汉高祖刘邦首次使用的,其登基之后尊其父为“太上皇”。它是作为退位皇帝的头衔,通常情况下皇子已经正式继承了皇位,但由于小皇帝年龄尚小,掌握实政的仍是退位的“太上”。如据《魏书》卷六,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于471年禅位给他的儿子,接受“太上”的封号,直到476年。在我们所关注的时期内,中国北方有三位统治者拥有“太上”的封号:一个是565年至569年的齐武帝高湛,一个是在577年拥有两个星期“太上”职位的齐后主高纬,第三个是579年至580年的周宣帝宇文赟。塞奥非拉克特所记文化风俗与之五:“据蛮族人声称,桃花石系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建,当时他征服了大夏和康居,歼灭了十二万蛮族人。……据传说,亚历山大在距桃花石数英里外的地方又修筑了一座城,蛮族人称之为‘库姆丹’……库姆丹城有两条大河贯穿其间,两岸垂柏依依。”首先,塞奥非拉克特对这一信息的真实性有所疑虑,用了几个词来表明其态度,即“声称”“据传说”。文中的“蒙昧族”应指粟特人,粟特人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十分活跃,经常扮演东西方商贸与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其语言和货币成为交往的媒介。粟特与突厥、中国交往频繁,且早在4世纪初叶,即以“库姆丹”来称呼长安。根据塞奥非拉克特所述,“亚历山大”在距离“桃花石”数英里远的地方选址建城,名为“库姆丹”,此一信息应与581年开皇元年隋文帝在原北周长安城东南20里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相对应。这座新城史称“大兴城”。另建新城的原因,据《隋书》卷三,在于“此城从汉,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据塞奥非拉克特所述,“桃花石和库姆丹为亚历山大大帝所建”,这实为一种传说,应是粟特人向西传播中国见闻时结合本民族传说而加以臆造的。亚历山大及其将军们在中亚修筑大量城市,这是希腊罗马世界所熟知的历史事实。且长安建城历史悠久,大约在前349年修建而成,粟特人或突厥人认为长安城截止到580年已有大约930年的历史。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拜占廷人自然极容易将长安建城的时间(前349年)与亚历山大征服中亚的时间(前329年)联系起来,且当时在今陕西和甘肃一带确有自西方而来的人,这进一步支持了拜占廷人的想法,认为亚历山大的征服活动延伸到了中国。同时,粟特人也了解这位伟大征服者的英雄事迹,这可能会证实上面所提到的拜占廷人预想中的假设。以亚历山大遗产而自豪的希腊人(即当时的拜占廷人)自然乐于接受这类传说。塞奥非拉克特所记文化风俗之六:“当君主驾崩之后,其妃嫔们需要一直守丧,并且彻底剃头,身着黑服装,法律禁止她们离开皇帝的坟墓。”塞奥非拉克特此处所指应为皇帝过世之后后宫妃嫔出家为尼之习俗。妃嫔出家为尼与崇尚佛教密切相关,北朝中后期仅历魏、齐、周11帝,竟有后妃17人出宫为尼。后妃削发为尼,原因大致如下:首先在于身体欠恙。据《魏书》卷十三,北魏孝文帝幽皇后冯氏长得特别漂亮,又善于讨好,故深得皇帝宠幸,但“未几疾病,文明太后及遣还家为尼”。三、《民法典》时代的中国认知公元7世纪拜占廷作家塞奥非拉克特关于“桃花石”的记载,是西方历史上关于古代中国较为翔实、具体的记录,所记的“桃花石”国内战争应为577年北周灭北齐的战争,所记的“桃花石”国内风俗大体贴合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风貌,这些记载基本上都能在中文史籍得到印证。当然,塞奥非拉克特所作记录中也有失实的部分,例如“亚历山大修筑桃花石城和库姆丹”,这一点明显带有附会的性质,此外还有诸如“桃花石人与印度人同根同源”等说法,表明当时作为拜占廷知识分子代表的塞奥非拉克特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认知仍然存在某些模糊之处。然而,塞奥非拉克特所作的记录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这一方面表明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罗马人的扩张与汉朝经略西域,丝绸之路渐次贯通,尤其是处于丝绸之路沿线诸多民族交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