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灵感柏拉图诗论中的真理性与理性的_第1页
诗之灵感柏拉图诗论中的真理性与理性的_第2页
诗之灵感柏拉图诗论中的真理性与理性的_第3页
诗之灵感柏拉图诗论中的真理性与理性的_第4页
诗之灵感柏拉图诗论中的真理性与理性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之灵感柏拉图诗论中的真理性与理性的

关于诗歌最著名、最广泛的观点,诗人的做法是在“理想国”中减少诗人,并将诗人从理性国家驱逐。但其实,柏拉图还有另外一种对于诗的看法,那就是诗之灵感说,认为诗歌发生于灵感,并表现为一种迷狂的状态。这种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伊安篇》《斐德若篇》等对话录中。一、诗的灵感和疯狂(一)以“技艺”说“我”在柏拉图的《伊安篇》中,苏格拉底遇到了颂诗人伊安,两个人就诗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在开篇中,苏格拉底认为作为一个颂诗人,必须要有相关诗人及诗歌的知识,才能做到了解诗歌,并传达给听众。“要让人家了解,自己就得先了解;所以一个人若是不了解诗人的意思,就不能做一个颂诗人。”接着苏格拉底问伊安是只会朗诵河马的诗,还是在朗诵其他诗人的诗时,可以做到同样好。伊安回答他只会朗诵荷马,于是苏格拉底提出质疑:既然荷马和其他诗人所写的题材都相同,伊安为什么只能解说荷马?伊安说他们虽然写相同题材但方式不同。于是苏格拉底举了算学家和医生的例子,意图论证真正的技艺既然可以判断相同题材的好坏,就能够熟练解说整体的知识对象,而伊安只能解说荷马,说明他颂诗并非凭技艺知识,因为“一个人把一种技艺看成一个有共同一致性的东西,就会对它同样判别好坏。”苏格拉底接着列举绘画、雕刻和音乐,发现这几项技艺都是以一个整体的面目出现的,于是得出了这一部分的结论:“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利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拉克勒斯石。”由上可知,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伊安的对话,揭示出了自己的观点:诗歌的创作并不是依靠相关技术的,而是来源于神灵附体所得来的灵感。这种“灵感说”并非是柏拉图的原创,灵感在古希腊文的原义为神的灵气,指一种神灵凭附的着魔状态,艺术正是这种着魔状态的产物,这是古希腊的一种流行看法(二)诗的迷狂与诗的迷狂在《伊安篇》中,对话中的苏格拉底不仅提及了诗的灵感,还谈到了诗人在获得灵感或者说是神灵附体时的状态:“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心理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诗人们在作诗时也是如此。他们一旦受到音乐和韵节力量的支配,就感到酒神的狂欢,由于这种灵感的影响,他们正如酒神的女信徒们受酒神凭附,可以从河水中汲取乳蜜,这是她们在神志清醒时所不能做的事。”这是诗人被神灵附体时的一种不清醒的、非理智的状态,也就是“迷狂”。对于这种“迷狂”的状态,在《伊安篇》中只是简单地提及,而在柏拉图的另一篇对话录《斐德若篇》中,得到了详细而系统地阐释。在《斐德若篇》中讨论爱情时,柏拉图提出了迷狂的范畴。迷狂有两种,非神灵凭附的和神灵凭附的迷狂,柏拉图所称赞及重点讨论的是后者,而“前者是绝对坏的”。接下来柏拉图列举了四种迷狂,第一类是预言的迷狂,第二类是宗教的迷狂,第三类便是诗的迷狂:“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志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这种“迷狂”状态对于诗歌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只有神灵附体时,诗人才可以创作出高明的诗,这种状态下所创作的诗,是那种依靠技巧得来的诗所不能比的。那么,柏拉图所说的灵感以及神灵究竟是什么东西,竟会对诗有如此大的影响。在第四种迷狂中,就可以看到答案。第四种迷狂便是爱情的迷狂。柏拉图首先论及了灵魂的性质是不朽的,因其不朽,所以必须是自动的,这也是柏拉图灵魂轮回说的立论基础。如果是神那样的完善灵魂,就是羽翼丰满,不断向上飞行的,看到天外的永恒景象,看到了真、善、美这样的永恒理念,使灵魂的羽翼得到滋养,这样灵魂就可以保持这种状态不受伤害;而如果是不完善的灵魂,由于没有顺随神的灵魂,见不到事物的本体(永恒理念),或是由于一些丑恶东西的影响,只见到了部分的理念,就会折翼跌落,附着在凡俗的肉身上。现在可以知道,柏拉图并非只是简单沿袭了传统意义上的“灵感说”,而是将其作为构建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所说的神灵世界就是所谓的“理念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存在的是那些现实事物所摹仿的理念,也就是事物的原型。因而柏拉图在给坠入凡间的不同灵魂所依附的人归类时,就有“诗神的顶礼者”,这也就是获得灵感,得到神灵附体而进入迷狂状态创作诗歌的诗人。二、诗的理性与非理性(一)诗的本质及诗的意义柏拉图依据灵魂对人分为九类,其中第一种是“爱智慧者,爱美者,或是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第六种是“诗人或是其他摹仿的艺术家”。可见,在柏拉图的心中,存在着两种诗人,一种是因神灵附体而写诗的诗人,另一种是通过摹仿技术写诗的诗人。这两种诗人也对应两种诗,即灵感的诗和摹仿的诗。“灵感的诗”在上文中已经论述,关于“摹仿的诗”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理想国》中。依柏拉图来看,现实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只有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而现实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他以“床的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理念的床;第二种是木匠依据那个床的理念所创作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根据木匠制造的床所画出来的。在这三种床中,只有作为理念的床是真实的、永恒的,因为它是其本质或规律。而木匠制作的床是理念的床的摹本,是个别的、不完善的。至于画家所画的床是摹仿自个别的床,所以是更不真实的,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另外,柏拉图特别注重文艺对现实生活的功用和效果,强调诗和艺术应该为政治服务。从此角度出发,他认为诗人们在诗中不推崇理智,专写出丑恶的一面,来挑动人的激情和欲望,使得“哀伤癖”和“可怜癖”滋生,不利于社会和国家。柏拉图从诗的本质以及诗的效用进行分析,轻视其价值和意义,将诗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但是在论及灵感的诗时,可以看出来柏拉图对其赞赏有加,称其为“高明的诗人”,在上述的两种分类中也可以看出两种诗人和诗的等级差别,明显是灵感的诗居其上,而摹仿的诗只是作为一种技术,摹仿诗人被柏拉图置于预言者和宗教典礼者之下,工人和农民之上。(二)诗人是被“神”的诗之灵感从上述的分析中,确实可以看出柏拉图对灵感之诗与摹仿之诗的明显褒贬态度,相比摹仿的诗来说,灵感的诗是更为高级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柏拉图肯定灵感之诗,但是并不认可灵感之诗的诗人。柏拉图认为灵感对诗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这种诗之灵感来源于神灵,需要神灵附在人身上,这样,诗人就会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诗人为神灵代言而创作出诗歌。这样来看,人就相当于是一个中介物,在获得灵感的迷狂状态中,失去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纵使写出了精彩绝伦的诗篇也不属于人的创造,而是神灵的赋予。这就相当于把诗人的主体性和价值架空了,诗人是处于被神灵所凭附的迷狂状态之中的,没有所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这种“灵感诗人”甚至不如“摹仿诗人”,因为摹仿作为一种技巧,对于诗人来说,在创作时是有理智的,也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而诗人在迷狂状态之中,可以说是非理性的,柏拉图强调的这种诗的特点正是其非理智性:“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所倡导的正是崇尚理性,他所说的附身于诗人身上的“诗神”,实际上正是指向理念的,他肯定“迷狂”的诗,实质上指“代神立言”的诗,即所谓颂神之诗,也就是要能体现理念的诗,正是这样他极力反对摹仿诗人的作品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欲。因此,从这个视角看,可以说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种提倡以理念为根基的诗之灵感。综上所述,可知柏拉图所谓的“灵感之诗”,是指诗人在灵感状态下(或者说是被“神灵”附体之后),陷入迷狂状态后所创作的诗。在这种诗中没有诗人的技巧甚至主观情感,所以并非是诗人通过灵感来表达自己,而是灵感在通过诗人来表达自身,而这种灵感所指向的,正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这种“理念”也恰恰就是“诗之灵感”所表现的内容。三、内容与.对后世的影响柏拉图在对话集中谈到诗之灵感时,其中的内容也触及了部分的文艺理论知识,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触及的主要是两部分内容:诗的发生学问题和诗的感染力问题。(一).艺术创作是建构逻辑和归在西方,诗的发生学主要有两派,一派主张技艺,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另一派强调灵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上一部分内容中,已经重点论述了关于诗的灵感问题,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诗的创作,最为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灵感,没有灵感,无论技巧怎样熟练,都不会成为大诗人。尽管这种观点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且把灵感指向了“理念”。但是这种理论同时也或明或暗地揭示出了,诗人或者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从概念思维中抽离出来,进入到一种独特的、非理智的、迷狂的心理状态。东西方的诗人或者理论者都注意到了这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从陆机《文赋》“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这种强调灵感的艺术创作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的作家和理论家都从非理性的和反理性的角度去继承柏拉图的“灵感说”,例如西方的表现派和浪漫派作家。但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柏拉图也看到单凭理智不能创造文艺,文艺创造活动和抽象的逻辑思考有所不同,他的错误在于把理智和灵感完全对立起来。既形而上学地否定理智的作用,又对灵感加以不科学的解释。”(二)音乐状态的现实在《伊安篇》中,柏拉图论述诗的灵感时,将其比喻为“赫剌克勒斯石”。柏拉图认为诗神就是这块磁石,将磁力传到一连串的铁环上,诗人就是第一环,中间是颂诗人和表演者,最后一环是听众。因而灵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赫剌克勒斯石”下的每一环上的人都会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在这里,以如今的文艺理论视角来看,其实就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作者在创作时的灵感状态;二是欣赏者在欣赏时所表现出来的共鸣状态。诗人是最初的环节,灵感来临之后陷入一种迷狂状态,而颂诗者在颂诗或者听众在听诗时,被诗歌所感染,与外界暂时隔绝,共情于诗歌中的内容,也陷入一种独特的状态中,这就是共鸣。这种共鸣从现在的文艺理论角度来看,主要是指鉴赏者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这是文艺接受活动中进入到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这说明柏拉图除了注意到艺术创作的特殊状态外,还认识到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独特状态。遗憾的是柏拉图并没有将“共鸣”单独提出来,而是将其归结为“灵感”的作用,忽略了灵感与共鸣的根本区别。四、诗之灵感是诗思自然的特性在柏拉图的诗学中,有“灵感说”和“摹仿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其区别看似大相径庭,但是这两种说法,基本上是以诗是否能见出真理性来划分,并给予褒贬的。“诗之灵感”是柏拉图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这种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