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三篇_第1页
《草船借箭》教案三篇_第2页
《草船借箭》教案三篇_第3页
《草船借箭》教案三篇_第4页
《草船借箭》教案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草船借箭》教案三篇

《草船借箭》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闻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击败刘备,又派兵进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反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援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料事如神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同学比较喜爱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采用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育同学的自学技能。加强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悟诸葛亮料事如神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缘由。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老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同学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腔作势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2、同学分组自学

〔1〕自同学字生词,不懂的。老师巡察。

〔2〕依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次

立下军令状奇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悟诸葛亮料事如神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舞同学提出问题,大家争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静,心中有数;

鲁素:忠厚诚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爱周瑜的缘由: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爱诸葛亮的缘由:以大局为重,从容镇静,心中有数。

〔3〕草船借箭胜利的缘由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肯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诚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慧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擅长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篇2

【教学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同学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爱好。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事。

3.课内外联系,激发同学阅读名著的爱好,懂得一些为处人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预备】

自制课件课文影像片段主题歌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涉及到几个人物?你能用上这些人物的名字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晰吗?

从起因这部分中你感觉到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思索、沟通:

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心中有数?〔自有妙用〕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嘱咐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知周瑜〔由于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擅长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胜利地借到箭的主要缘由之一。〕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老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句子划出来,再上心体会,诸葛亮究竟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争论沟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索: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同学体会: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猜测精确。正由于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1〕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表达雾的大。〔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生:可怕。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可怕的语气。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生:兴奋!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兴奋的心情读一读。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晰。”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兴奋啊!一起读一读。

〔2〕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奥秘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同学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心中有数、从容自如。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2、“诸葛亮嘱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开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叫喊。”

〔军事擂鼓叫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4、“鲁肃惊讶地说:“假如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别出心裁,发觉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争论后组织全班沟通。〕同学沟通提示:雾这样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肯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雾这样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肯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箭肯定会像下雨一样;雾这样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肯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没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自若,镇静自假设。为什么?由于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状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叫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似乎下雨一样。”

引导同学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缘由,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7、观看课件演示借箭经过然后同学演示借箭经过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照旧擂鼓叫喊,迫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同学谈体会〕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奇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天慢慢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料事如神,我真不如他!”

四、学习第四大段

齐读后思索: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似乎什么也不知道似的,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尴尬,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

〔2〕课文最末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课文最末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白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理解“料事如神”

五、总结全文

1、草船借箭胜利的缘由有哪些?

诸葛亮胜利有四个缘由:①熟识气象。能猜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逐。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正确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状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奇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细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2、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聪慧的。引导同学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方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3、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或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日的我们。生:我想对鲁肃说:

生:我想对周瑜说:

生:我想对曹操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聪慧的化身。〔结论〕

六、作业

推举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书中的很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表达顺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胜利的缘由,领悟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表达顺次,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胜利的缘由,体会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击败刘备,又要进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援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立场呢?谁知道?

生:周瑜嫉妒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慧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同学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嫉妒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嫉妒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能。

师:齐读这一段,留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兴奋?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榷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兴奋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看法,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缘由。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索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心中有数。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留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