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浪漫与天真的灵魂_第1页
德育浪漫与天真的灵魂_第2页
德育浪漫与天真的灵魂_第3页
德育浪漫与天真的灵魂_第4页
德育浪漫与天真的灵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浪漫与天真的灵魂

一、描述“构建一个门径”“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允许一些人了解道德生活。”我们在人世间活着,总要找点事情做。更致命的是,我们不做事,就活不下去,因为除了王子公孙衙内之流的人物以外,绝大多数人没有带着“饭碗”来到人世间。人生百年,比起宇宙的相对无限,可以不计较,可人总要活着,那就得认真计较每一天。对一个人来说,天天为了吃饭、穿衣、住房那样生计地活着,虽然也有趣味,但毕竟是很琐碎很烦劳的事情,极端的话也许会自杀呢。所以,怎么活得浪漫一些呢?譬如,去弄弄德育,倒也不失一个解闷的浪漫吧。在人类以职业为生的时代,弄德育也是吃饭的一个门径,就像弄文学、弄数学一样,本来既没有特殊的高尚,也没有特殊的不高尚。“弄德育的人”不能高自标持,否则会把自己弄得“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成个什么道理”?因为即使你有那么一星半点儿的高卓的想法,也会熄灭,我们就像弄文学的人、弄数学的人一样,也和引车卖浆者之流一样,只是活着到活过罢了。《红楼梦》中有一个楹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妙玉高自标持得自号什么“槛外人”“畸人”。她能够看得上眼的人也不过是“槛内人”“世人”,她看不上眼的就是蠢人了,哪里有佛家众生平等的道德教育涵养呢?她的修养是见到有几分俊雅的富贵男人如贾宝玉就心猿意马得走火入魔,怪不得她最终的命运竟然是被一伙贼用闷香“掇弄了”“奔南海而去。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这似乎又应了黛玉吟西施的诗: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红楼梦》里面没有道德,没有道德教育,“贾府是死人墓,里面演绎的是魑魅魍魉狐狸野鸡金鱼的床笫秽事。‘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彼男女之一颦一笑,藏藏掖掖,拘着性子造作。他们没有灵魂,没有爱,没有恨,没有性情,没有担待。似乎人民、世界、社会、走兽飞禽、山川草木皆是虚幻,丝毫不能引起他们的惊奇与敬畏。天天在窝巢里闹玄虚,弄一些不管痛痒的狗不尿文字游戏,悲喜皆不生自心田。簪缨世族读书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在《红楼梦》中是旋风屁;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绝精神,《红楼梦》轮回一万次,也不沾染。中国文化不幸之如斯,岂不伤哉!”弄德育的人,要把《红楼梦》引以为训,莫写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不过,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个时代的人,还有谁有文字水平呢?二、苏格拉底的“在现实”这样一来,“人只是活过”或者“人本来只是曾经在人世间走了一趟”的意思,多少就变得有些复杂了,那些多余和无聊,竟然成为人活着的意义。“人本来只是曾经在人世间走了一趟”这个真正的本原,被多余和无聊遮蔽了,“真理”的古希腊哲学意思就是“去掉遮蔽”,德育应该“去掉遮蔽”显露“是”。与古人比起来,我们现在用身家性命搏来的东西,大概有八成以上是没有意义的,是真正的多余和无聊。换一句话说,我们生命的七成以上,庄重地交给了多余和无聊,却自以为高雅或者高尚。“犬儒派的第欧根尼(DiogenestheCynic)在奥林匹亚看见几个罗得斯(Rhodes)青年身着华服,他口中吐出几个字:‘装模作样!’当他看见几个斯巴达人衣衫褴褛,又说道:‘更加装模作样!’”我们经常爱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中国人对万物有情的体悟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那样的高雅与闲适,苏格拉底却是另外的高雅与闲适。“在人世间活着”,在苏格拉底那里倒像行为艺术,他不曾写一个字给世人。他那多事无聊的弟子柏拉图,曾经去叙拉古欲教化僭主狄奥尼索斯(Dionysius),竟然被僭主一度卖为奴隶,朋友用钱赎出了他。他的对话《会饮》似乎表明哲学(家)与政治(家)不能成为“情人”,他以老师的名义写了那么多“苏格拉底对话”,给后人添了那么多的麻烦,也给后人造了那么多的“饭碗”。我们“弄德育的人”,也一样给人添麻烦,也一样给人造“饭碗”。“弄数学的人”“弄文学的人”亦复如是。三、灵魂生育的缺失几年后,我们这些“弄德育的人”在历史的轮回中,连一点灰烬都不会留下,虽然在哲学的意义上那是绝高的意境,正如济慈(JohnKeats)的意境。何兆武先生说,“记得一次他(何先生的老师温德Winter教授)说,古往今来真正达到纯粹的美的境界的,只有雪莱、济慈和肖邦三个人,其余的都不够。肖邦三十七岁死了,雪莱三十二岁死了,济慈二十六岁就死了,都非常年轻。济慈的epitaph(墓志铭)是他死以前为自己写的,非常有名,即:‘Hereliesonewhosenamewaswritteninwater.(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我们知道这句话,可是不理解它的意思什么叫‘名字写在水上?’温德说,西方有句谚语:‘人生一世就是把名字写在沙上。’潮水一来,名字被冲没了,人生一世就是这样,正像中国古诗里说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可是济慈要把名字写在水上,这就更彻底,一边写一边消失,不必待到海水来冲没。我听了以后非常感慨,觉得他对人生的领悟达到如此境界真是彻底,后来我也喜欢读济慈的诗。”人类的任何作为,无非是理性与欲望的混合体,没有纯粹的理性,也没有纯粹的欲望,人类的一切作为,无非是欲留下曾经来到过人世间这样的显现罢了。这就像柏拉图说的两种生育:身体的生育和灵魂的生育。“谁都宁愿有这种灵魂的子女而非身生子女。看看荷马、赫西俄德以及其他了不起的诗人,他们留下的子女多么让人欣羡!这些子女自己就是不死的,还让父母的声名不死,永世长存。”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为什么有些思想家并不费心去和妻子生育儿女如康德终身不婚,而是写出传世作品———西方思想家大概有三分之一不结婚不生育,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也不结婚生子。这大概也是人生旷达的德育结果。诸子百家和他们的著作,是中国最伟大的灵魂生育的儿女。几乎最伟大的著作都是无名氏,我们却不自量力地欲留下名声,这是反道德的欲望。《诗经》的作者我们知之甚少,如《小雅·采薇》,这是征夫回家的诗———征夫(戍卒)离开家时,柳树茂盛,回家时,大雪纷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推尊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句之一。不知道作者是谁,却是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过去了,过去的一切人和事都过去了,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了这个无名征夫(戍卒)最美的诗句,最有人情的叙事。我们都像江水一样,都无一例外地要流走,我们能够留下什么呢?我们能够看到古人留下的什么呢?人类的道德与思想,无疑是灵魂生育的最杰出的儿女。我们通过身体的生育,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人类才能不灭绝,我们享受俗世的欢爱;我们通过灵魂生育,思想才不会绝灭,我们享受神圣的至福。尽管人类所谓的“思想”在绝对的意义上说,对宇宙没有丝毫触动,宇宙的本质最近三四十亿年都没有变化,有了人类文明以后,变化的只是人类对宇宙本质的解释罢了。人类终归灭亡,宇宙以什么样的形式会“记住”她曾经有过人类这样的儿女,人类的智慧是不能够知道的。人类只能干一件事情:在人世间活过。四、“生活”的教育那么,人到底怎么活呢?活在哪里呢?那些已经不再活在人世间的人,和我们尚活在人世间的人儿,我们是怎么知道他们(我们)曾经在人世间活过呢?那就是记忆了,这个记忆有两个:一是口耳相传的记忆,一是文字的记忆。这两种记忆,就是人类的全部文化来源。在教育普及的这个时代,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是教育的对象,不是人,这一点才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本质属性”。儿童活在教育里———当然包括德育里(道德教育里),我们想知道儿童是什么样的,在学校教育里找儿童。在教育不普及的时代,儿童活在诗歌里,我们想知道儿童是什么样的,在古诗词里找儿童。我们且试一下在古诗词里找几个儿童解解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诗词中的儿童是虚写的人,并不是“实有其人”,甚至也未必“实有其事”。“儿童”在这些诗歌中,像画,像曲,像青烟,像细柳,像阳光,像月光,像星星,像花草,……。这是中国诗的高明:以虚写实。那些像风像光像雨像雪不可拿在手的儿童,才是中国诗歌的真正的儿童,儿童就活在那样的意境里。一个世俗的儿童,必然会变成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诗歌的儿童是不死的精魂;现在学校里的儿童,一个一个都是鲜活的生命,将来无一例外地也都像白天的星星那样隐退,后人也无法知道他/她是谁家的娃娃,家在哪里住。他们也将活在某种意境里。看来,“德育”的“生活”主题必须进一步拷问:“活在哪里”?我们弄的德育,是叫儿童活在“德育”里呢?活在“生活”里呢?还是活在“世界”里呢?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弄德育”的人自己又活在哪里呢?康德提出四个话题:康德(I.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在逻辑学讲义》中又加了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按照康德的思维,弄德育似乎也应该提出几个话题诸如:我(你)是谁?我(你)从哪里来?我(你)到哪里去?我(你)生活在哪里?我(你)是干什么的?大概可以这样回答:我是我,我是弄德育的,我家住在修身里,德育弄。我从学校里来,我要到世界上去。你家不是世界吗?这个我不知道,所以,我需要学习(弄)德育。柏拉图说知识是回忆,因为人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人的躯体没有了,灵魂不朽。灵魂在理念世界看到“是”(有,存在,即知识,真理,善,美),人在感觉世界认识的知识,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中领略过的知识的回忆罢了。看来哲学家和俗人的区别就是,哲学家能够说清楚———也许是能够回忆,他不在人世间以后,活在什么地方;俗人呢?却不知道、或者说不能回忆,自己不在人世间的时候,活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地方是两个世界,教育就在于打通这两个世界,人能够在这两世界之间自由腾挪,这恰恰是柏拉图“教育是灵魂的转向”的意思。五、“洞穴喻”的教育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用一个“洞穴比喻”说明“教育是灵魂的转向”。苏格拉底对格劳孔说:“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在一个岩洞式的地下室里,有一个通道,洞穴外面的亮光可以照进来。一些人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囚徒一般地带着脚镣手铐,不能走动,不能转头,不能相互说话。囚徒倚着一堵矮墙坐着,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矮墙后面有一堆火光,在矮墙与火光之间,有人拿着假人假兽演傀儡戏,其中有人说话,有人沉默,火光把假人假兽的影子映射在洞穴后壁,囚徒把洞穴后壁上的阴影当作真实,把演傀儡戏的人的声音当成影子的声音。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枷锁,叫他看假人假兽,他不相信那是真的,叫他看火光,他却要退回黑暗。他被拖拽到洞穴外面,从看阴影、看人与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到看东西本身,适应洞穴外的生活。他觉得夜里观察天象星辰,比白天看太阳和太阳光容易,最终可以直接看太阳本身。于是,他知道:是太阳主宰可见世界的一切。他回想自己住洞穴的生活、那时的智慧、他曾经的伙伴,既对自己感到庆幸,又可怜他们,更不会羡慕过去大家都企羡的荣耀与特权:记住影子次序最好的人。他会像荷马所说,宁愿活在人世上做一个穷人的苦难奴隶,也不愿和囚徒们有共同意见,再过他们那种生活。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用“洞穴”代表感觉世界与感性认识,洞穴外的太阳世界代表理性世界与理念(idea,form,也翻译成“理式”“理型”或者“相”)。囚徒从洞穴上升到洞穴外,比喻灵魂的转向———从感觉世界上升到理念(理性)世界。“灵魂的转向”就是他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灵魂学说,对人类影响至深至远,再也没有哪个“关于教育的学说”,能够达到这样的最高心智了。就我们的人世间生活来说,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这种“世俗生活区域”,只是线段,甚至也不是平面,是感觉世界与理性世界的交错。人在这样的生活中,最多只能看到一些理智性的数理理念,却不能看到“善的理念”。这样线段式的生活区域,需要心智的引导。教育归根结底是引导人的心智,并不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核心不是人,是人的心智。因为,那个走出洞穴的囚徒,无疑灵魂是走出去了,他们的躯体,将来要腐烂在感觉世界里。在世俗世界的人,没有灵魂固然不是完整的人,没有躯体,也不是完整的人。就洞穴比喻本身来说,以我愚昧的想法,也许,走出洞穴的人的生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