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桓谭人物形象_第1页
论桓谭人物形象_第2页
论桓谭人物形象_第3页
论桓谭人物形象_第4页
论桓谭人物形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桓谭人物形象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对桓谭的音乐家、音乐家和桓谭给予了高度赞扬。《后汉书》将桓谭与冯衍二人列入一卷之中,合而为传,正是因为二人虽有大才但都命运坎坷,只能在崎岖的人生旅途上留下萧索寂寞的相似身影。那么,王安石笔下的悲情人物———桓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桓谭是生活在两汉之际的著名学者,他“坚决反对谶纬神学,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点……学界对桓谭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天文、音乐、政治以及生平遭际上”。一、性格鲜明、才能出众的贤者《后汉书﹒桓谭传》开篇就对桓谭的基本特点做了概述:“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这段记载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很大,其中包含了对桓谭的基本信息(姓名、表字、籍贯、家庭出身)、仕途履历、才能才艺、学术方向、师承来历、外在形象、性格特点、处事风格等的介绍,并用“多见排抵”四个字准确清晰地指出了桓谭的人生走向。从史书中的记载,我们依稀看到这样一位特点鲜明的先贤形象:一方面,他出身宫廷音乐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艺术修养深厚,首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大音乐家,他醉心音乐,尤其善于“鼓琴”,但“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喜欢改编创新;另一方面,他潜心好学,能文章、好古学、博学多通、善于辨析疑异,更是一位文化修养精深的大学问家。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定贤篇》中给予桓谭高度评价:“桓君山论之,可谓得实矣。论文以察实,则君山汉之贤人也。”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也说:“谭字君山,有俊才。”由此可见,桓谭的贤才乃人所共识。除此之外,他“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为人洒脱随性、我行我素,又喜欢“非毁俗儒”,经常抨击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浅陋鄙俗的儒生们,同时又是一位愤世嫉俗、锋芒过露的性情中人。《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载曰:“建武初,元与桓谭、杜林、郑兴俱为学者所宗”,能与陈元、杜林、郑兴等当世大儒并称为“儒宗”,桓谭在儒林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今人对桓谭的思想属性虽曾有过争议,但桓谭是汉代儒家的代表学者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一般而言,典型儒者的形象往往表现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外在的俊朗仪表与内在的品德才华和谐统一,风度翩翩令人一见便起敬慕之心。普通的儒者最起码也要“文质彬彬”,处世行事崇尚“中庸之道”。但《后汉书﹒桓谭传》所记载的桓谭明显“不像一般儒者那样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道貌岸然、循规蹈矩”,二、深谋远虑、识见超群的智者现代著名文学研究大家钱钟书曾说:“通观《新论》,桓氏识超行辈者有二:一、不信谶纬,二、不信神仙。”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云:“(桓谭)尝疾俗儒高谈弘论,不切时务,由此见排摈。位不过郎,然王侯贵人皆愿与之交。”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桓谭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桓谭虽因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而仕途不顺、志向难伸,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由于“博学多通”、识见超群,他还是吸引了许多王侯贵人的主动结交。对懂的自己价值又有求于自己的人,桓谭也愿意为他们出谋划策并且体现出了超人的远见与处世智慧。《后汉书﹒桓谭传》载:“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桓谭能在危机中发现生机,源自于他的目光如炬,洞悉先机。桓谭能够审时度势、谋始察终,知进退、远祸患,不仅运用出众的才智帮助了深陷危机的傅氏家族,更使自己在乱世中很好的实现了“避祸保身”的效果。他历经四朝世变,先后见证了西汉(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新朝、更始(绿林)、建世(赤眉)和东汉(光武帝)多个政权多个君主的更迭,虽“多见排抵”,最终“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但“人过七十古来稀”,这时候的桓谭已经“年七十余”,能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保全自身并得享高寿,已经充分地证明了他处世之道的成功。《后汉书﹒桓谭传》又载:“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这是发生在外戚董贤当权之后,因听说桓谭的贤名要招揽结交于他,桓谭早知董贤并非真能识才、爱才、用才之人,只是在博取重视贤才的好名声而已。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面对权倾朝野、烜赫一时的新晋大司马,桓谭少不得还要委曲求全、虚与委蛇一番。明知只是配合董贤演一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好戏,桓谭还是忠实地履行了建言献策的职责本分,献上“辅国保身之术”。骄横浅薄的董贤哪里会真的认真听取桓谭的逆耳忠言呢?戏份做足之后,这场求贤闹剧也就不了了之。这个结局也正中桓谭下怀,他顺水推舟、借坡下驴,正好借此机会摆脱了外戚权贵的无谓纠缠,既没有落得个趋炎附势的骂名继而不容于士林,又给足了董贤面子和台阶,不致因此触犯他而横遭打击迫害,大家在短暂的交集后各走各路,各安天命。后来董贤失势身死,桓谭屹立不倒,比较二人的结局,高下立见。三、执着坚韧、秉持操守的儒者桓谭作为一代“儒宗”,信奉“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儒家风范主要体现为执着坚韧、秉持操守。他坚守底线、不事权贵,一身傲骨、绝不媚俗,在险恶的政治生态环境中,依然坚定独立、严守节操,言行如一,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具有突出的人格特征。该为者,虽千万人吾往矣;不该为者,宁可背负骂名,也不能昧了良心。《后汉书》中记载了桓谭在两位君主当政时期的表现,先来看新莽时期,《后汉书﹒桓谭传》载:“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从这段记载来看,桓谭与王莽的关系很是疏离。实际上,“桓谭与王莽关系相当密切”,桓谭的坚定独立、严守节操,还表现在他以“亲见亲闻乃至共事者的身份”,下面,我们再来看桓谭在光武帝时期的表现,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了他的前后三次上疏和一次朝会,通过这些典型事件来塑造其人物形象。有关第一次上疏的记载非常简略:“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桓谭虽在光武帝即位后“征待诏”,获得了参政的机会,但他第一次上书就不合皇帝的心意,意见没被采纳,罢官不用。第二次上疏,由于大司空宋弘的举荐,桓谭做了“议郎给事中”,于是满怀希望再次“上疏陈时政所宜”,针对时弊提出了求贤辅、禁私仇、举本业、一法度等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书奏,不省”,桓谭再次失望而归。第三次上疏,桓谭屡败屡战,毫不气馁,在“(光武)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的情况下,再次上疏。一方面,直言“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劝谏刘秀“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对谶纬之徒“焉可不抑远之哉!”另一方面,劝谏光武帝“轻爵重赏,与士共之”,天下才能安定。可惜的是,这次上疏也没能避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结局:“帝省奏,愈不悦”,刘秀在心里已经为桓谭划了一个大大的叉号。三次上疏失败后,桓谭又迎来了职业生涯最为凶险的一次朝会。也许是恼怒桓谭明知不合帝王心意,还不知进退的几次三番上疏,光武帝故意要折辱他一回:“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桓谭一直坚持以维护正宗儒学为己任,这次虽然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依然执着坚韧地秉持儒者操守。世事洞明的他,当然懂得要给皇帝台阶,于是他“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可惜刘秀却不想轻易放过他,继续追问原因。桓谭见委婉的回答并不能过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当面“极言谶之非经”,痛快淋漓地直言三次上疏未尽之言,展现了直言敢谏、宁折不弯的铁骨铮铮。但由于言辞激烈,锋芒过露,直触君王逆鳞,皇帝大怒并斥之“非圣无法”,还恐吓要“将下斩之”。惹怒了皇帝,那就是欺君之罪。桓谭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批判反对谶纬神学,当然不能放弃操守,改弦更张去逢迎君王;另一方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也不愿白白枉送了性命,于是采取了不辩解告饶但“叩头流血”告罪的方式。刘秀也不想给人留下擅杀贤臣的口实,最终桓谭虽“良久乃得解”,却“出为六安郡丞”,落得个“意忽忽不乐,道病卒”的结局。四、命运坎坷、索寞不遇的悲剧者正所谓“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1.桓谭的悲剧是生不逢时的悲剧。桓谭的仕途经历和人生轨迹清晰地指向了这一点,他出身宫廷音乐世家,父亲曾担任汉成帝的太乐令,掌管宗庙礼仪。“谭以父任为郎”,年仅十七岁的他,初入仕途就担任了奉车郎中,主要负责护卫伴驾。后因出众的音乐才华受到汉成帝的赏识,由郎官擢升为乐府令。汉哀帝即位后,裁撤音乐机构,桓谭重任郎官职务。这就是《后汉书﹒桓谭传》中所谓的“哀、平间,位不过郎”。哀帝驾崩后,王莽大权独揽,只手遮天,不久就“顺应天理人心”代汉自立,如上文所述,桓谭本来与王莽关系密切,曾因功“封明告里附城”,“成为新朝佐命的新贵之一”2.桓谭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性格决定命运,桓谭虽然弘通博学、卓有远见,但坚韧执着、特立独行的性格使他在乱世纷争中虽足自保,却不能取悦君上、飞黄腾达。桓谭历经四朝,侍奉过多位君主,久历官场,深谙为官之道,但由于性格原因,始终不愿随波逐流,与那些“浅儒”、“俗儒”们和光同尘、同流合污,总显得不入时俗、落落寡合。王莽好符命,刘秀重谶文,桓谭虽有大才,也渴望在朝堂上一展身手,但他身为反谶纬神学的旗手,在追求“兼济天下”最高理想的同时,始终坚持儒者的操守,不管经历多少挫折打击,始终痴心不改。桓谭要么迎着“天下之士,莫不竞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的滚滚俗世浊流,“独自守,默然无言”,要么面对光武帝的故意刁难,直言“臣不谈谶”,宁愿忤逆君王,也绝不苟且逢迎。他坚守住了知识分子的底线和操守,同时也注定了坎坷不遇的宿命。范晔在《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叹曰:“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免,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贵显。世主以此论学,悲矣哉!”刘秀虽是汉室中兴的一代明君,也免不了忠言逆耳之俗,在他的朝堂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同样是大儒,坚持操守的桓谭、郑兴惨淡收场,媚俗逢迎的贾逵却富贵显达,人生的际遇无常令人可发一叹。3.桓谭的悲剧是身不由己的悲剧。除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内在性格的双重因素外,桓谭的命运悲剧中还有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后汉书·宋弘传》记载:“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说,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在这场“宋弘责桓谭”的事件中,桓谭遇人不淑,惨遭利用,身不由己的成为了大贤臣宋弘沽名钓誉、取悦君上的作秀工具,一场作秀、一出庙堂闹剧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一名博学宏通的大儒,一不小心成了光武帝的御用弹琴手,仅供满足其娱乐的需要。“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的故事在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