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_第1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_第2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_第3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_第4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作者:教育科学出版社。作者简介:B.A.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其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他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并于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苏霍姆林斯基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一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在他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共给后人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篇文艺作品。《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是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该书除前言外,共有7章,分别从教师集体、学校的物质环境、德、智、体、美、劳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他的教育实践探索成果,尤其是其核心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倡导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我们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所坚持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就已经在探索和实践了。甚至有些在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眼中仍是理想的事情,在当时的帕夫雷什中学却已经办到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他使得帕夫雷什中学——这所乌克兰境内的一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帕夫雷什中学》精彩片断赏析:片段一: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力财富是由各个人的智力财富汇集而成的。学校及学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赖以确立的基础,就是每个教师的多样化的知识、丰富的智力生活、宽阔的眼界和在学识上的不断提高。教师在他大学毕业3年~5年以后所拥有的知识,应当比他工作头一年时多3倍、5倍乃至10倍。否则他的学生定将蒙受呆读死记之苦,从而趋于愚钝,因为,由于教师缺乏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致使教学不仅失去光彩和热情,而且变为他的苦差和重负,这就会使学生的求知乐趣丧失殆尽,智力上的票赋和才华遭到扼杀。学识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更新、补充、加深和完善,这是一般教师,特别是那些已有10年、20年、30年教龄的教师的致命问题。思想“僵化”对这类教师的威胁不下于甚至有时更甚于年轻教师;防止这种现象是一个事关集体的重大问题。笔者感悟:这段短短的文字论述了三个重要的问题,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集体协作的力量。教师,这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备受尊崇的职业,在今天仍然能够赢得大多数人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这恐怕是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最好描述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有道德的影响和能力的培养。在这样一个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时代,要保证教师的知识量比学生多越来越难。但我们的教师绝不能以此作为自己不思进取的借口。得过且过的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没有突破,而且他会给学生树立不良的榜样,可能也会将他的学生同化为浑浑噩噩的人。知识储备陈旧的教师信奉“以不变应万变”,他们在陈旧的教学方法中止步不前,何谈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用不断丰富的知识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学生的禀赋、爱好和才干,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闪耀出光彩来。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也是不同的,而作为个体的教师,毕竟能力和精力有限,只有整合所有教师的智慧才能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片段二:健康与体育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当我们认清了孩子的脑力劳动乃至整个精神生活要在那样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健康,我们便决定要从研究孩子的健康状况入手。我们总是要竭力设法防止疾病的发展,增强身体的防病能力:我们同家长一起为孩子规定作息制度和饮食制度。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生活,尤其是脑力劳动的素养。我们不允许教师热衷于“求效率”、“快速”的教学方式。这些方式所依据的观点,乃是把孩子的头脑看作是能够无休止地输入的电子机构。孩子,是活人,他的脑是极其精细娇嫩的器官,需要细心审慎地对待。正常完满的脑力劳动,不是来自脑力劳动的速度和紧张程度,而是来自身体、智力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培养。少年时期的精神生活和健康,尤其需要教育者特别关注。笔者感悟:苏霍姆林斯基在20多年的研究和观察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业落后,知识贫乏、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不合格,主要是由于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而且往往是医生所无法察觉的,而只有在父母、医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下才能弄清楚。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强壮的身体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注意、记忆及专心程度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健康是多方面的,而且有很多健康问题是由于过度学习而造成的。所以,近几年,政府在减轻学生负担、增加体育课等方面做了一些硬性的规定,如今年教育部刚颁布了“初中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不准超过90分钟”的规定。题海战术、长时间加课、寒暑假补课等等一些蛮办法在今天应该到了抛弃的时候了,因为这样的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些效果,但它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鲜活的生命黯然失色,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呈现出了沉沉的暮气,这些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着实令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推行素质教育的学校相对于奉行应试教育的地区而言可能升学率确实有所下降,但是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更有发展后劲、更有潜力。这不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现代诠释吗?片段三:德育我们是把哪些人类道德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作为基本的公民精神传授给孩子们的呢?1.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2.你能享受到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蜂。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4.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心灵纯洁的人。5.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不正义现象作斗争。决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便是道德的初步素养,孩子有了这些素养就能确切理解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的实质。笔者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在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方面成效卓著,秘诀何在?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儿童力所能及的事来要求他们,而不是用高、大、空的期望来要求他们。我们也应该把这些人类道德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作为基本的公民精神传授给孩子们。第一,要求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经常反省、帮助他人。给孩子一个基本的观念:你是生活在一个除了你自己还有其他人的社会中,做事、说话等等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时,要认真反思一下你这样做、这样说是否会伤害到别人的利益、感情和自尊。从小养成这样一种考虑到他人的习惯将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不仅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之间更要和谐。第二,让孩子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每一个给予你帮助的人的帮助之恩。一颗感恩的心应当从现实中来,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来。我们应当告诉孩子,当他们坐在干净、宽敞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时,当他们课间在操场上尽情嬉戏时,他们应该想想是谁为他们创造了认真学习、尽情玩耍的机会。从细微之处进行感恩教育,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去进行道德教育。片段四:智育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做发展认知和创造力以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在这样的教师手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工具,学生借助于这个工具可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迈出新的步子。在这种情况下,把已经掌握的认识方法转用于新的认识对象,便成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以后他们就可以独立研究新的现象、过程、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因此,学习自然科目时的生产劳动、考察工作和实验活动,以及学习人文科目时的独立研究生活现象、钻研图书资料、进行文艺创作尝试,便成为最重要的智育因素。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智育,不仅是为了让他能在劳动中运用知识,而且也是为了充实精神生活——善于珍惜文化艺术财富。不应仅从劳动中实地应用知识的角度看待教养内容。笔者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考试需要的知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即便是对于知识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提出知识只是促进人发展的工具,而很多教师和家长为了使学生掌握那些考试所必需的知识,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代价。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考核评价制度有关,但那些将实现目的的手段误认作是目的而在实践中顶礼膜拜的教师和家长实在有必要擦亮眼睛,看清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防止学生对所获得知识采取冷漠的态度,绝不能认为知识内容与他毫无关系。教师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善于对儿童的思维、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和劳动活动进行合乎教育规律的指导。只有当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多方面的智力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他的智力和意志力已开始运转时,当学习为他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而且世界向他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和诱人的东西时,他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他就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到这时,如《论语》中颜回所说的“欲罢不能”的境界就已经达到了。片段五: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他的重要兴趣之一。我们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工作遵循以下这些原则:1.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2.劳动中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3.劳动的崇高道德性及其明确的公益目的性。4.尽早参加生产劳动。5.劳动的多样化。6.劳动的经常性和连续性。7.儿童劳动中要带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特征。8.使劳动具有创造性,而且手脑并用。9.劳动活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10.生产劳动的普遍性。11.劳动活动的量力性。12.劳动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结合。笔者感悟:在我国的很多学校中,劳动课形同虚设,它的存在空间被不断挤占。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劳动是有目的、有规划的,是要和其他四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仔细看这12条原则时,会发现,这个劳动似乎与我们在脑海中建立起来的劳动概念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通过劳动,能够在劳动的物质成果的创造中体现自己的智慧、技能,对事业的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同学的愿望和热情。会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荣誉、自尊,让他们感受到,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劳动不仅能带来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还能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教师的责任不是剥夺劳动课,而是要和孩子们分析在他们周围生产环境中的种种劳动过程。引导孩子想象,如果人类失去了劳动能力,地球会变成什么样?通过劳动,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体验到劳动的光荣与尊严。而这一切谁能说不如让孩子多做几道数学题、多背几个单词更有意义呢?片段六:美育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人在智力上的深入发展,是丰富审美需求和审美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审美教育意味着向孩子广泛介绍世界文化成就,介绍人类文化珍品。我们从学校教育的最初日子起就教孩子去理解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我们竭力使那种要珍惜和爱护美的思想贯穿于学生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他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他的创造、社会活动、道德审美态度、友谊和爱情。……所以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美,而待他有了这项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终生保持他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笔者感悟: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美育是什么呢?本书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教给孩子们说,人之脱离动物界并成为有才能的人,不只是因为他亲手制作了第一件劳动工具,而且也是因为他看到了开阔深远的蓝天、隐约闪烁的星辰、黎明和黄昏的玫瑰霞光、预兆风天的血红晚霞、一望无际的原野、晴空飞翔的雁群、清晨露珠映射的阳光、阴霾深秋的绵绵细雨、娇嫩幼苗和淡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